所谓人格健康,是指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人格的发育与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关系一直受到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我们将父母养育方式分为情感温暖型、拒绝型、过度保护型和偏爱型。

情感温暖型——父母用语言和姿态表示对子女的喜欢,儿时父母与子女会有亲近的身体接触,比如:拥抱子女等;经常赞扬子女,能够谅解子女的过错,尊重子女的意见,参与子女活动并为其成功而骄傲。

拒绝型——父母对子女事事期望过高,过分限制子女和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过分焦虑等。表现为事事干涉、过问、拒绝,什么都不允许。

偏爱型——对子女过分溺爱、迁就和偏袒。表现为替子女做一些本属于子女该干的活,出面替子女摆平纠纷、麻烦,护短、解释等。

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会造成子女人格偏离,是导致人格障碍、神经症、吸毒等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

资料分析显示,人格偏离与父母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呈正相关,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负相关,父母养育方式、教育程度、学校类型等因素是人格偏离发生的可疑危险因素。

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是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比如对子女的过分惩罚、羞辱、刻薄和吝啬,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害怕失败和挫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周围环境容易产生敌对情绪,易记仇报复,使之成为人格障碍高危人群。此外,家庭经济收入过低和独生子女亦是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要提倡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还应创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健康发育。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适应不良。此类人的内在体验和行为具有持续的明显偏离文化期望范围的倾向。轻者自己有许多举止行为不被人接受,但自己没有自知,比如有人过分自我感觉良好,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明显高于他人的评价;比如过分的敌视他人,觉得别人都对自己不好,瞧不起自己;比如做事情没有道德底线,大家公认的不道德的事情,自己在做的时候甚至有炫耀的心理....

严重者使他人不便、烦恼或蒙受损害,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后来Sckneider以“害人害己”来概括此类人;近年发现有的人格障碍患者并不贻害他人,仅自己经受痛苦,如强迫型人格障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分裂型、强迫型、表演型、反社会型、焦虑型等。各型均有一些特征,目前认为人格障碍是异源性的集合体。

1、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敏感多疑,常将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过分警惕与防卫,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往往将自己的挫折或失败回咎于他人。

2、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感情疏远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他们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缺乏性兴趣,体验不到愉快,情感平淡,沉默寡言,孤单。

3、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这类人以情绪不稳定为特征。他们具有过分的情绪表达以引起他人注意,对人情感肤浅,说话装腔作势,诱惑或挑逗行为却缺乏性欲,易受他人或环境影响,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择手段,不断渴望受到赞赏。

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经常发生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患者在儿童少年期(15岁以前)即见端倪,表现为品行障碍如离家外出,与人斗殴,伤害动物,毁坏他人财物,经常说谎、偷窃等。成人(18岁以后)出现不负责在的或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他们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吸取教训,无自知之明。

5、焦虑型人格障碍: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长期和全面的脱离社会关系。他们回避社交,特别是涉及较多人际交往的职业活动,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人格障碍患者对周围环境可带来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易发生违犯社会法纪行为。据对监狱和少教所的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和成年人罪犯中,反社会人格占半数左右。

本身有人格障碍的父母以其偏离行为必然对子女产生有害影响,但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患者对子女的影响是不一致的。父母患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适应。父母一方患强迫型人格障碍,其子女常表现有间歇性排便控制不良,反社会人格双亲的子女有较高的精神科转诊率。父母间感情不和与家庭暴力所致的有害作用已得到公认。反社会人格父母的男孩常有品行障碍和严重违纪犯罪行为;他们的女孩性不检点,过早成婚,对所生的孩子缺乏热情,表现焦虑,常责骂或殴打自己的孩子。精神上扰乱儿童的父母有焦虑者并不少见。如父母患有恐怖症,子女也可出现怕上街和夜惊。

人格障碍的治疗是困难的。他们较少主动求医,而且目前的治疗仅可改善一时性的精神病发作,减轻社会和情绪功能不良或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对他们进行管理。药物治疗时,人格障碍的一些症状有效,然而没有哪一种药物是普遍有用的。心理治疗必须个别化进行,而且不同类型人格障碍应采用不同种类的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父母的爱护、悉心照料和正确教养以及良好的环境,可减低人格障碍的发生。儿童大脑有较大的可塑性,一些性格倾向经适当的教育可以纠正,如听之任之,发展下去可出现不正常人格。

联系我们

心理医生老吕









































北京中科忽悠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223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