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5分钟

本文章节:

01、父母该怎么做,才能得到老师的理解?

02、孩子被老师“特殊对待”了,父母如何引导?

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青少年患者复学之后,孩子的病情被老师知道了,还被老师“特殊对待”,那怎么办?

如果父母们遇到这个难题的话,那至少说明孩子克服了焦虑、恐惧的情绪,初步回到了学校,已经迈过了复学的第一道坎,这是值得庆贺的!希望父母及时给孩子一个具体化的肯定,并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的一些患者和父母,他们就跟我们说过孩子被老师“特殊对待”的经历。比如老师排座位的时候,故意将患病孩子安排到靠边、靠后的位置,安排的同桌也是平时不爱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

有的老师会多次跟班上的同学暗示,说患者的精神不正常,可能会出现危险行为,让他们注意着点;

有的老师担心患者学习成绩不好会拉低了班级平均分,故意不让孩子参加考试;

老师害怕孩子在学校发生人身安全问题,总是安排同学轮流“盯”着患者,孩子有被监控的感觉……

无论这些老师的做法是出于善意还是偏见,这都容易对刚复学的孩子造成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进而可能导致病情波动,再次难以坚持上学,这是父母们最不想看到的。

那父母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如何引导孩子也一起积极应对,顺利渡过这段求学阶段?

01、父母该怎么做,才能得到老师的理解?

如果还来得及的话,父母可以在孩子正式复学前,跟老师深入沟通,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第一,复学前,父母可以先了解孩子的老师(包括班主任、科任老师们)的性格特点,尤其要识别其是否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3个主要特征: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严重缺乏同理心,行为远远超出社会规范。家长可以通过以往与老师打交道的经历,从孩子对老师的描述和印象中初步判断。

如果发现老师很可能有人格障碍,父母最好别抱有侥幸心理。有人格障碍的老师严重缺乏同理心,他们感受不到孩子的痛苦,歧视孩子,对孩子“特殊对待”的可能性特别高。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父母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到这类老师,复学时可以为孩子换一个班级,甚至是转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父母尽可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懂得与老师换位思考。

在之前的“复学”专栏文章里,我们反复提及父母要有意识与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尽量得到老师更多的认可和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对孩子的病情康复、复学、乃至心身健康地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里面提及了如果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话,家长要不要签署相关“保证书”等等。

其实从学校或者老师的角度出发,班里有一位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而且之前病情很严重,甚至可能在学校里出现过幻觉、妄想,以及自残、自杀行为,现在孩子重新回学校上学了,学校和老师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

万一孩子出现了人身安全事故,就算学校和老师没有法律责任,但也难逃舆论压力、内部批评、和巨大的心理冲击。所以学校和老师提出一些做法,比如要求家长签署“保证书”,比如安排几个学生平时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jc/300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