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s://news.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

哥德尔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他也因此被美国的《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个人之一。

他提出的哥德不完备性定理,可以说是数学逻辑理论中最伟大的发现。这个定理到目前为止,仍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影响深远。

哥德尔的一生经历了一战和二战,他有过幸福的童年,却在成年之后饱受妄想症折磨。他的一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纠缠在一起。

在《哥德尔传》这本书里,作者将哥德尔的一生同当时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哥德的生平,还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厚重。

1.学术上的天才

哥德尔出生在奥地利的工业城市布吕恩,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因为父亲事业上的成功,因此那个时期哥德尔的生活富裕而安宁。

哥德尔在中学时期学习就非常优秀,14岁时就开始沉迷于数学和哲学而无法自拔。中学毕业之后,哥德尔离开家乡布吕恩,前往维也纳大学求学。

在大学的前两年,哥德尔原本想研究物理学,受海因里希.贡培兹和菲利普.富特文勒这两位老师的影响,他放弃了物理,转投更抽象的纯粹数学。事实证明,在数学领域,哥德尔也更加得心应手。

当时数学界的领头人希尔伯特罗列了10个尚待解决的重要数学问题,号召大家努力攻克它们。22岁的哥德尔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解决了希尔伯特提出的第四个问题,并在一年后证明试图解决前三个问题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之后,哥德尔又证明了一阶逻辑的完备性,并提出了让他名扬天下的不完备性定理。

不完备性定理的证明对数学领域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得出的结论石破天惊,它提出的概念和推导过程也令人肃然起敬。

在当时,哥德尔的数学证明具有毫不做作的天然气质,仿佛他一眼就看透了整个因果。

2.备受妄想症折磨的学者

年,美国的大萧条蔓延到全世界,哥德尔身边的人纷纷到其他地区寻找出路。他们都是数学和哲学领域的奇才,却不得不为了生计从维也纳大量出走。

哥德尔的家境虽然优渥,但是也受时局困扰。他的朋友门格尔帮他介绍了一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工作,哥德尔通过考核,开启了美国之旅。

哥德尔第一次去美国的旅途并不顺利,他备受心理问题的困扰。他原计划搭上邮轮前往纽约,半路打了退堂,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况,然后他掉头回了维也纳。

母亲和哥哥努力说服他再次尝试,于是一周后哥德尔再次出发,顺利到达了普林斯顿。这次心理问题的发作是一个征兆。

年,哥德尔回到维也纳探亲。这期间,他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障碍,体重下降并且严重失眠,甚至到了不服用药物就无法入睡的地步。哥德尔不得不进入疗养院进行治疗。

在疗养院期间,“胰岛素休克疗法”的发明者塞克尔医生正在那里行医。“胰岛素休克疗法”是电休克疗法的前身,通过反复给患者注射胰岛素,使其陷入由低血糖引起的昏迷。这种治疗方式的副作用很多,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脑损伤和死亡。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哥德尔接受了这种残酷的疗法,但是哥德尔的妻子认为他在离开疗养院之后,不再像之前那样“绝顶聪明”了。

在晚年,哥德尔更是不断地妄想,他总是认为自己不能胜任现在的职位,总有一天研究院会将他扫地出门。他还觉得哥哥在他背后搞破坏,这样哥哥就可以抢走他的妻子、房子,还有工作职位。

.令人羡慕的友谊

虽然饱受病痛折磨,但是这也不影响哥德尔在学术上继续进取。最令人羡慕的,是他和爱因斯坦的友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当时哥德尔因为精神方面的问题,在维也纳养病。后来他历经千辛万苦,几乎绕了整个地球,才从德国人控制的维也纳逃脱,再次回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这次的辛苦旅程之后,哥德尔再也没有离开过美国。

在普林斯顿,生性害羞的哥德尔经奥本海姆的介绍,认识了同在研究院任职的爱因斯坦。当时爱因斯坦已经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两人结交之后,经常一起步行上下班,在路上谈天说地,话题无所不包且不乏尝试,这让两人的友谊逐步升温至牢不可破。

爱因斯坦曾打趣说,他后来虽然没有取得多少研究成果,但每天仍要去办公室,只为了得到和哥德尔下班后一起回家的殊荣。

两个方方面面都几乎完全相反的学术巨擎,每天下午结伴穿过普林斯顿大学宽阔的草坪,他们一起下班的身影曾是普林斯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哥德尔和爱因斯坦的友谊,是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4.孤独离世

晚年的哥德尔备受病痛折磨。妻子不在家的时候,哥德尔几乎不怎么出门,也不接待来访者,过着完全离群索居的生活,而且他不怎么吃东西,快把自己饿死了。

后来,妻子医院。年1月14日,医院去世。死前他蜷缩在病床上,就像一个安静的胎儿。

在他人生的最后几个星期,哥德尔一直拒绝进食。在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上,他的死因是“由人格障碍导致的营养不良和体弱无力”。

曾有人评价哥德尔:“他让数学变得更有趣”,他一生都在探寻理性的边缘,发现世界的本质。这样一个有血有肉,又被自身缺陷困扰的科学家,有幸读到他的传记,也是一种幸运。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290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