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症状 >> 讨好型人格的做法,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
从心理学人格障碍的分类来讲,是没有“讨好型人格”这个说法的。这个称谓,更多是普通人现实中对于某种心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跟“微笑型抑郁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讨好行为或者做法,才是符合这个定义比较合适的说法。
为什么有的人在关系里面,容易陷入讨好、委屈自己感受去迎合别人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缺少自我,缺乏良好的边界感以及自我意识,潜意识里可能会反映出一个人自卑或者创伤的内在体验。
例如一个从小没有得到关心、陪伴的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打压和批评,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遭遇别人的痛斥,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就是个窝囊废,一点用也没有!”长期遭遇这样的感受,就会让孩子产生畏惧、痛苦的情绪体验。
他会觉得,“我是没有人爱的,没有人会喜欢我。只有我做出一些行为以后别人认同,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于是,受到负面情绪以及错误信念的影响,他就把这个心理认识“潜意识”化了,把他当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事原则。因为这样做对他来说,能够避免被伤害、遭受他人非议的眼光评价,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以及缓解压力的过程。
此外,讨好的做法背后可能还会有一个原因,自恋。这种自恋倒不是说想要通过讨好别人达到什么目的,去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而是通过这个行为,表达出自己的“无所不能”。
别人电脑坏了,我主动帮忙,修好了他的电脑,别人就会夸奖我,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要是别人不喜欢我,我通过讨好获得他的喜欢,那么就能证明我在别人面前是有用的,能够证明我的强大。
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有的人可能就会通过讨好的行为来达到维护关系的目的,从而在人际关系里面掌握主动权。
有时候他们可能会忽略自己的感受,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先满足别人的需求,满足了,才会看到自己内在是什么需要。
讨好型人格的特点就在这里。与其他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29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