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病态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为个性(character),是指以一个人的性格为核心,形成其固定的行为模式及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的习惯方式。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导致对于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等表现出明显的适应不良,患者自己和周边的人往往都会较为痛苦,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十版)》认为,人格障碍是个体性格学体质与行为倾向上的严重紊乱,通常涉及人格的几个侧面,几乎总是伴有个人与社会间显著的割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则强调人格障碍是自我和人际功能的损害,这种损害不符合个人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一般表现。

人格障碍是精神病吗?

答:不是,但其是精神疾病的易感素质因素之一。

人格障碍有哪些类型?

答: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冲动型、边缘型、表演型、强迫型及其他不常见的类型等。

人格障碍能治好吗?

答:人格障碍患者往往不会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各种治疗手段也通常难以改变其人格特征。但由于人格障碍患者难以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对其个人及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病因

基本病因

1、生物学因素

1.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于人格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系调查表明,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要高于一般人,且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

1.2病理生理因素

人格障碍患者的父母中,脑电图异常的可能性比较高。约50%人格障碍患者的脑电图特征与儿童脑电图特征有相似之处。因此,有研究认为,人格障碍是由于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感染、中毒、胚胎及婴幼儿期营养不良,出生时或婴幼儿期脑损伤和病毒感染,都可能导致大脑发育不成熟。

2、神经生化因素

神经递质是完成脑内信号传递的重要载体,神经递质活动是否正常影响人类的精神活动。研究表明,多巴胺受体基因与人格障碍的产生息息相关。

3、心理社会因素

3.1童年期精神创伤

童年时期是人类心理发育的重要过程,当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重大精神刺激或者经历不良生活事件时会对人格发育造成不好的影响,增加人格障碍的风险。

3.2家庭环境与养育方式

家庭是人类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家庭环境对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3.3不良生活环境与同伴影响

社会环境会塑造人格,童年时期的伙伴也会互相影响着彼此的行为。生活环境恶劣、朋友品行不端往往容易促使人格障碍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人格障碍与文化适应不良有关,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塑造不同的性格。恶劣的生活环境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典型症状

根据ICD-10分类,常见人格障碍的分型及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偏执型人格障碍

患者常十分固执多疑并易记仇,喜欢与别人争论,对于拒绝和挫折很敏感,无缘无故会怀疑身边人的忠诚,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都认为是针对自己的阴谋。

分裂样人格障碍

患者常单独行动,行为怪异,与常人格格不入,很少感到开心,对事极少燃起兴趣,不在意别人的任何看法,没有亲密和可以信任的朋友,难以对别人表达关心,对性没有兴趣。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患者以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明显不同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包括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非社交型人格障碍、精神病态与社会病态型人格障碍。

该类型患者常没有道德心,极端的自私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冷酷无情,没有羞耻心,极少悔悟。其所作所为常常损人不利己或者只利己,甚至会违法乱纪,事后不知悔改,常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理由。

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

1、冲动型人格障碍

又称暴发型(explosive)或者攻击型(aggressive)人格障碍。其特点为有发作性的情绪爆发或暴怒且伴有明显的冲动性攻击行为,男性多于女性。该类型患者常常因为较小的刺激而感到愤怒并且有攻击行为。情绪通常不稳定,容易被激怒,且突然爆发的时候与平常表现不一样,常难自控,事后通常会感到后悔。

2、边缘型人格障碍

患者常没有持久稳定的人际关系,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可能有自残或自杀行为。

a、表演型人格障碍

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患者常表现为以过分的情感用事、夸张的行为举止,想要吸引旁人的注意力,注重自己的外貌及打扮,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择手段,女性多于男性。

b、强迫型人格障碍

患者多过分谨慎,固执,追求完美,道德感强,较迂腐,不通情达理,人际关系差,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3、其他类型人格障碍

由于其他类型障碍比较少见,在此只列举出我国出现的几种类型。

a、依赖型人格障碍

又称被动型(passive)或精力不足型(inadequate)人格障碍。患者常缺乏自信心、进取心,喜欢依赖别人,极少主动,感觉自己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

b、焦虑型人格障碍

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常自卑,有没来由的紧张感,担心自己不被认可从而不肯与别人交往,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害怕新事物。

c、自恋型人格障碍

患者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狂妄自大,渴望受到他人的崇拜和尊敬。

d、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患者以消极被动方式来掩饰其强烈的敌意和攻击倾向。患者往往性格固执,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表面服从,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常私下抱怨,却又相当依赖权威。在强烈的依从和敌意冲突中,难以取得平衡。

就医

人格障碍的诊断依赖于患者的病史,以及详细的精神检查。其诊断要点包含以下7点:

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往往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

不是由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一般神经系统无损伤,没有明显的智力问题;

人格特征较为突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主要表现为行为、情感及态度的异常;

对自己的问题常不自知,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屡犯同样错误;

常可以应对生活中的事件,也知道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治疗较为困难,医疗措施难以奏效,再教育效果有限。

鉴别诊断

正常人格

有些人生来性格较为奇特,如孤僻、做事谨慎、多疑等,但多能与人正常相处,能良好地适应社会,这类人应被诊断为人格不健全而非人格障碍。人格障碍行为表现奇特,一般难以与人正常相处,而且不能良好的适应社会。

癔症

癔症发作不受自我控制,患者会感觉到痛苦并且影响其社会功能。癔症型人格障碍在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可随时出现情感或行为上的改变,其出现有意识的。两者需要从本质上进行分析。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行为和情绪改变通常与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有关联,往往存在具有诊断意义的其他精神病理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

偏执性精神障碍

偏执性精神障碍通常伴有幻觉、幻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持续存在。

相关检查

临床会晤交谈法

传统或经典的临床检查方法,直接向当事人提问或通过知情者了解有关情况或信息,评估当事人的人格特征。

临床定式检测工具

通过临床会谈的技巧,按照定式检查工具,检查和询问被试是否符合某型人格障碍的标准。

常用的几种临床人格障碍定式测查工具有:

国际人格障碍检查(Internationalpersonality?disorders?examination,IPDE);

DSM-III-R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查;

DSM-IV人格障碍晤谈工具。

自陈式调查表

如人格诊断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

预后

人格障碍患者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预后较差,人格障碍往往会伴随终生,患者常需要教育管理。

预防

人格障碍形成于个体早年,因此强调儿童早期教育、从幼年开始培养健全的人格对于人格障碍的预防十分重要。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给与子女充分的关爱和呵护,使儿童远离精神创伤。当儿童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时,应及时了解、关心、进行矫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261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