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刷爆朋友圈的电视连续剧《小欢喜》,选取了高三一年的时光,讲述三个家庭在备战高考期间各自鸡飞狗跳的烟火日常。

乔英子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跟作风干练、性格强势的妈妈宋倩生活在一起。

宋倩有多强势呢?

因为她对前夫乔卫东很嫌弃,于是英子平时就很难看到爸爸;

她专门制定日程表,严密安排了英子的日常;

她做饭把汤一律做成药膳,至于英子喜不喜欢,并不考虑;

她在家里辟出一个隔音间,英子要做的就是,走进去,关上门。

同学送英子的乐高被她看到了,被简单粗暴地没收,再不痛不痒地问一句:“行吗?”

高三誓师大会上,有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气球上写下愿望然后放飞,英子写下CNSA意思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她立马逼着英子换内容:别写这玩意儿了,写上分。

在这个只有两个人的家庭里,观众看见的只有三个字:控制欲。妈妈永远控制着孩子的一切。在妈妈的畸形操控下,英子抑郁了,以至于在跳河时喊出“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要逃离你”。

控制欲的本质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过分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对孩子不信任、不允许孩子说不,这些看起来似乎是行为上的偏差,其实在过度的控制欲背后,是家长的“偏执型人格”在作怪。

那么,到底什么是“偏执型人格”呢?

“偏执型人格”,又称妄想型人格,这类人比较敏感,对于伤害和侮辱耿耿于怀;思想死板、多疑、心胸狭窄;对于别人的成就容易感到紧张不安,会出现公开抱怨或指责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总是过高地要求别人。

偏执型人格的人看待问题容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强,对别人总是不信任。

在家不能和家人和睦地相处,在外也无法和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敬而远之。

“偏执型人格”家长大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对孩子的控制是超前的,也是常人无法忍受的。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和管理孩子的生活。

说到底,这样的父母只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不能从本质上正确看待亲子关系,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发展更多的是要放开手,给他自由。

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资料显示,存在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5.8%,很多人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没有认识,他们通常否认自己存在问题。

“偏执型人格”父母一般有以下特征

1、孩子必须吃完你给盛的饭才算饱

经常有人调侃“世界上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世界上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孩子没有吃完你给他盛的饭就是没吃饱,就是不听话,就是撒谎,心里就感觉不踏实。从来没意识到一个人的温饱冷暖他自己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当然也包括你这个做父母的。

2、常把“我都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

“偏执型人格”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做的是对的,我这么做都是为他好。尽管父母做得理直气壮,可是孩子总不肯买单,明里暗里跟你对抗。对此父母可能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孩子是叛逆,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即便意识到自己的所做所为欠妥,想要改变却欲罢不能。

3、见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心烦

“偏执型人格”父母孩子小的时候一哭就心烦,孩子长大了,每次遭受挫折,表现消极就郁闷。“不准哭!”“要坚强!”“不要垂头丧气!”,在他们的心里,所有负面情绪都是错的,都不能表现出来。不论是对小孩子大声呵斥,还是对大孩子温言相劝,都把孩子情绪宣泄的窗口给堵住了。

4、习惯做出让孩子苦恼的事

“偏执型人格”父母习惯不过脑子评价孩子,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情绪上来甚至呵斥打骂。他们这么做的时候,总是觉得这是孩子应得的,从来没考虑自己的行为有没有问题。看到孩子可怜的样子,他会想:谁叫他不听话的?这都是自找的!

父母控制欲过强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被“偏执型人格”父母操控的孩子,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经过长期明里暗里的抗争,通常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投降;二是叛逆。

■投降:成为父母控制欲的牺牲品——妈宝男或乖乖女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许多被父母操控的孩子成年后,主观上想摆脱父母的控制,却因为习惯了无微不至的照料,潜意识在拒绝长大。这时候,父母会名正言顺的对他们的生活横加干涉,并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宰。

换个角度看,与其说是孩子无法摆脱父母的操控,不如说“偏执型人格”父母害怕失去孩子,害怕面对孩子一旦能独立生活后,不再需要自己了这一现实。

很多被操控的孩子一直生活在矛盾中,他们即想摆脱父母的操控,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一旦真的将想法付诸行动时,却又时刻觉得自己是一个“背叛”者,深受内心痛苦的煎熬。

演员朱雨辰的妈妈,几十年来对儿子关照得无微不至,控制欲爆棚。朱雨辰内心不甘却也无力摆脱,致使他遇事隐忍,生活状态低迷,脸上终日带着一副找不到方向的挫败感。将近40岁仍然戏红人不红,迟迟不敢迈出婚姻这一步,陷入了恐婚的状态中。

■叛逆:长期压抑导致心灵扭曲,爆发极端行为

活在父母阴影中的孩子情绪得不到充分宣泄,内心都是极度压抑的。被压抑的情绪就像堰塞湖,终有决堤的那一天。自杀的杨元元、弑母的吴谢宇都是用极端行为摆脱了父母对自己的长期控制。

80后的北大留美的硕士王猛,已经十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在六年前与父母决裂,并写下万字长文,文中全是对父母的控诉:小的时候,他不能有自己决定,哪怕是最微小决定。

班级文艺表演,老师一再强调要集体穿短裤,但是他的母亲却坚持让他穿长裤,就连他提出带条备用短裤的要求都没有同意,结果导致王猛被班主任当众怒斥。

即使是考上了北大,再到出国读研,他的父母也一直操控着他的决定,当他明确表示要拒绝父母的姚姓朋友的帮助时,其父母却直言让他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认为他太狭隘甚至是无礼。

王猛的叛逆让父亲很不理解:“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身边,现在34岁,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

殊不知,孩子从小习惯了来自父母的操控,当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成年。心理上的极度压抑让他们不择手段,快刀斩乱麻,不会考虑自己的做法是否伤害到“好心”的父母。

“偏执型人格”的父母如何学会放手?

虽说偏执型人格障碍听起来很复杂,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自我疗愈。

作为家长,当意识到自己总是过分限制孩子、不信任孩子或是孩子出现强烈反抗意识的时候,应该正视自己的内心,找出自身是否存在问题。

第一,找出根源,看清自身存在的问题。

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控制欲过强的人,务必要找到自己控制欲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以及不好的情绪和情感。

可以试着通过挖掘童年的经历或近期的生活变故,顺藤摸瓜地寻找自己性格和行为缺陷。

比如,吴谢宇的妈妈事事追求完美,王猛的父母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朱雨辰妈妈安全感缺失,害怕失去对儿子的掌控。他们的内心是自私的,都谈不上对孩子真正的爱。

如果实在找不出自己的原因,可以去咨询心理医生,借助科学的手段挖掘出内心深处隐藏的情绪,否则,就很难摆脱这些负面东西带来的影响。父母只有直面自己的内心,才能看到真实的孩子,才能考虑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让孩子对你的感受负责。

所以,当家长对孩子总是有很多不满、指责的时候,不妨把目光从孩子身上收回来,认真反省,问自己:他那么做触动了我什么,让我产生了什么感觉?为什么我这么害怕这种感觉?我害怕的到底是什么?

第二,慢慢地化解内心深处对孩子的不信任。

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家长需要慢慢地有意识地克服对孩子和家人的不信任,采取适当的训练方法,一步步进行。

■时不时地提醒自己。

每天都进行简单的自我提醒和警告,例如可以设置手机壁纸、写小纸条等,在生活、工作中随时提醒自己,避免遇到问题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

■给孩子和家人多一点尊重。

平时多尊重一下孩子的想法,不要总是将自己的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才能赢得孩子对你的尊重,他才愿意考虑你的建议,慢慢改变逆反心理。

■学会忍让和微笑。

生活中总是有很多不顺心的事,要多点耐心,学会忍让,不要任由情绪去爆发。微笑传递的都是善意,一个人微笑多了眼神就变得柔软。微笑练习可以从身边的人做起,例如配偶、孩子或是家人,从熟悉的再到不熟悉的,一步步慢慢来。

第三,给孩子自由,学会放手。

孩子的错误一般分两类:一种是原则性错误,如:小偷小摸、高空抛物等,孩子无力承担后果,父母必须立即纠正,要帮助孩子守住道德和安全底线;另一种则是孩子能够自己处理的,如:如何适应环境、应对困难等,对于这类,父母应该给孩子勇气去尝试。

父母必须放弃扮演孩子“人生导师和拯救者”的角色,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到穿什么衣服,处理同学关系,报哪个兴趣班,要鼓励孩子自去做,在试错中调整状态;大到填报高考志愿、择偶标准,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决定,父母给出忠恳建议就好了。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怕出错误就越俎代庖,更不能因为孩子因此犯了错就横加指责。只有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孩子才能逐渐培养起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自信,拥有更强大的内心。

对孩子放手,要从戒掉说教式的口头语开始。“我觉得……”“我认为……”“我希望……”“你不要……”“你听我说……”“等……了,别怪我没跟你说”“我早就说了……”,有意识的控制自己不说这些话,你的控制欲就会降低很多,孩子的抵触情绪也不那么大了。

第四,转移注意力,学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265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