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中经常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于是就接触到不同的心智模式,久而久之产生了一个印象:当今社会心智健康问题其实相当普遍。先来说“心”的问题,再接着讲“智”。

“心”的问题

“心”的问题有诸多表现:首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幻觉和精神的空虚;其次,是责任意识的紊乱;其三,精神影响和心灵控制以形形色色的面目无孔不入地渗透于人们的工作生活。

“自我中心”的幻觉和精神的“空虚”

如果说成长意味着向世界敞开、勇敢地去面对不确定性(亦即可能性)、担负起个体抉择的责任,那么很多人在心理上其实害怕成长、拒绝成长。“自我”意识太过强烈的人其实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活在自己的幻觉中,完全是自我封闭的。“自我”就是其作茧自缚的保护壳,在躲避伤害的同时也遏制了成长。

“责任意识”的紊乱

责任归因问题与心智健康密切相关。任何事情无论成功或者失败,主观能动性都不可或缺,但终究只占一部分,大部分时候都是“顺势而为”。但人的心理常将成功归于主观因素,将失败归于客观环境,其实是一种认知偏差。健康的心智要求:既勇于承担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却不过度承揽不必要的责任。责任的错误归因在极端情况下构成心理疾病的两极:一极是过度承担责任,即认为都是主观原因造成的,于是陷入过度自责,自怨、自艾、自卑,内心无休止地自我攻击,造成抑郁心理;另一极是完全不承担责任,将一切过错统统归咎于环境、归责于他人,完全逃避责任,习惯性地撒谎,到处找借口,甚至陷入反社会的躁狂心理,认为“都是别人欠他的”。

精神影响和心灵控制无孔不入

当今社会,心灵、精神问题普遍蔓延,抑郁、自恋、自卑,活得茫然而无意义感的人不在少数。有些人尽管取得财富上的成功,却不能感到幸福,心灵反而更觉空虚,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因内心的空虚和不安全感,有些人特别喜欢给自己贴上靓丽的标签、追逐各种“光环效应”(haloeffect)、寻找外部确证,诸如“普拉达女王”、“香奈儿小姐”、“名流名媛”的花冠,等等。自我意志不健全的人(包括各种人格障碍,自大或极度自卑的)还特别容易受到外邪影响,其中不乏高学历的人,同样精神恍惚。本质上这是健康人格构建的问题。

“智”的问题

说完“心”,再来说说“智”的问题。“心”的问题怵目惊心,“智”的问题同样让人感到无奈:首先,是“知识结构”和“知识人品格”的问题;其次,是“信息茧房”的问题;其三,是自我省察的问题。

“知识结构”和“知识人品格”的问题

现在,忙忙碌碌的人多,沉潜专注的人却少,大家仿佛被裹挟在一股巨大的力量中。学生们埋头于题海,大人们忙着挣钱或搞事业;创业者抢着上市,教授们急着走穴。到处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心思散漫,缺乏深入理解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对于需要持续付出、耐心等待和毅力坚持的事物缺乏兴趣。脑子里装着一大堆无用的、碎片化的“知识”,最多充作闲聊的谈资。

学界也非清流。不少学者有知识无思想,也缺乏公共意识。眼界狭小,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地。所谓“论文”,有许多不过是沽名钓誉的敲门砖和现代八股。一些学霸把持着学术资源,胸无大志却又自鸣得意。到处是圈子文化,自我炫耀,相互吹捧,利益抱团。享受着体制内安稳的收入,仅为稻梁谋。用萨义德的话来说,就是“文笔深奥而又野蛮,主要是为了学术的晋升,而不是促成社会的改变”。论文不看质量单纯追求数量,独创不够抄袭来补,大量低劣的论文被粗制滥造出来。“专业主义”演变成了“犬儒主义”,离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学术之为志业(vocation)”的理想愈行愈远。

“信息茧房”的问题

一个“万物互联”的新世界图景曾这样许诺:它将促进理性的普及、知识的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相互理解、社会的和谐、文明的融合与进步。今天所见似乎正朝着相反的方向:理性没有普及,狂热和极端思想却甚嚣尘上;信息广泛传播,思想却被湮没;人与人的交流频繁了,隔阂却越来越深;意见的极化、社会的不和谐、文明的冲突对立愈演愈烈。人们习惯于被“投喂”信息,只拣选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而忽略任何不同意见,视野越来越狭隘,立场越来越固执。在“井蛙”眼中的所谓世界之大不过是头顶碗口大小的一片天空。理性的力量尚未联合,全世界狂热极端分子已经首先联合起来。

自我省察的问题

浅薄或许可以理解,但“浅薄的自负”就麻烦了。“假、大、空”的言动依然盛行。“思想退场,学术登台”,学者们放弃了思想的责任,只辨析、考证细小、琐碎的技术性命题,远离是非。公共舆论也放弃了责任,只知道迎合与谄媚。受众则欢呼流行的浅见,在随波逐流中为自己找到立场。道德的大棒被用来代替理性的思考,狭隘、激进思想暗中滋长。一百年后,义和团精神仿佛重现于网络舆论空间。

一言以蔽,心智的健康问题在今天已变得极为普遍、极为突出,心智健康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从教育的根因中去寻找出路

人的素质问题,一切心智问题,最终都可归因为广义的教育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学习和成长是每一个体终身的事业,教育也贯穿于全部的人生。今天的教育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性格成长的关键塑成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度骄纵、宠溺的家庭教育下,一个人很难培养起良好的自律习惯,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缺少对世界的真实感知。在过度苛责、言语暴力的家庭教育下,一个人从小会有深深的挫败感、不安全感和自卑感,这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轨迹:内心不断陷入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攻击,一方面否定自己的价值、陷入无意义感的空虚,另一面却一遍又一遍地用“外部事实”证明自己是好的、对的、有价值的,全部心力就消耗在这样无谓的努力中。在棍棒交加的家庭教育下,一个人往往形成对暴力的恐惧和痴迷,长大后倾向于通过暴力手段解决一切问题。

学校教育

中国目前学校教育的重心仍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三个突出问题:1)问题意识缺乏。从小到大的教育塑成一种思维定势:问题是别人给的,理论是现成的,反复练习就是变成熟练工。2)内在动力缺乏。有些人考进大学开始失去动力,有些人找到好工作失去动力。总之,失去动力的阀值很低,拼命一般都在初高中。3)公共意识缺乏。多年比拼成绩造成视野狭隘,过分强调个人本领,忽视了社交、公共服务和领导力。一生器用有限。学习本是终身的事业,应试教育却让人心生厌恶,仿佛学习不是一件让心灵愉悦、精神舒展的享受,一有机会就想躲避、逃离。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极度功利”,不仅仅指企业培训课程,更泛指企业运作中的实际“权力话语”,这比任何口头培训和宣贯都更有效。大家只关心升职、加薪、提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公司政治斗争激烈,派系盘根错节,相互拉帮结伙、攻守同盟、利益捆绑,老实人处处吃亏,想干实事的寸步难行。工作内容单一、机械、重复,久而久之让人丧失持续学习的兴趣、动力和能力。有些人则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安乐窝或者可以抱紧的大腿,安于混混。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也极度功利。舆论、风评导向有意无意中一致崇拜权力、渴慕金钱,沉溺于低俗趣味,以嘻嘻哈哈来消解任何严肃的思考,以一时的麻痹替代问题真正的解决,缺少真与诚,“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鲁迅语)。

现实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得以改变,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变首先起于问题意识。社会病了,心智健康问题太普遍了,是到了我们再一次反思教育的时候了。

那么,一个健康的心智结构又应该是怎样的呢?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健康心智结构的要求

“关切”:内在动力和人生意义

我经常玩味孟子的这句话,“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贵有志。志气,志向,决定了一个人的胸次和格局,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和境界,因此就有了不同的人生关切,有了不同的问题意识。一个人心中的气象与格局一旦打开,自然会砥砺精进,其余的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和到来。

“关切”一词特别重要,就像鲁迅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它的反面是“精致利己”。一个人的情动能力、共感共鸣的能力、同理心和同情心特别重要。一个“有文化”的人不是脑子里塞满了各种知识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充满关切和爱心的人,知识于他不是冷冰的、没有温度的,而是与内心情感紧密相连的,能激发出生命中的美和崇高的,这就是所谓情志,区别于单纯的认知。有生命的自觉才会有“心事浩渺连广宇”的关切。

“自律”:延迟满足感和承担责任

痛苦不仅是真实人生不可回避的,而且对于心智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解决问题是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是心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一条就是自律(self-discipline)。自律就是以积极主动(proactive)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的问题,哪怕意味着要直面痛苦。自律的前提是自爱,即确信“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自律包括几个方面:1)尊重事实(respectthefacts);2)延迟满足(deferredsatisfaction)3)承担责任(takeresponsibility)

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以性格磨练为基础实现“自内而外”的改变。

“自驱”:以终为始,目标导向,聚焦行动

乔布斯说“记住你即将死去”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帮他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很多杰出的人士正是早早洞见了生命的奥义,抱着“终是一死”的态度,变得更为坦然和无畏,在人生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学会“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以目标为导向,聚焦于可带来改变的具体行动(action),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275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