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诊断 >> 你真的是你吗
已故著名作家路遥写出了轰动世人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然而,他的身世却鲜有人知。儿时家庭贫困,缺衣少穿,全家只有一条被子。在他7岁时,实在无法维持生活,父亲便将他过继给了伯父。所有这些,都给路遥的人生蒙上了灰尘,他一生都没有摆脱童年贫困和被过继带来的巨大隐痛,甚至临终时他呻吟的最后话语是:“爸爸最好……妈妈最亲……”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明明很爱一个人,却常常把关系闹僵,甚至到分手的地步;唯唯诺诺的一个人,突然有一天大发雷霆,那歇斯底里的样子很是吓人;有的人说话直来直去,只谈论个人感受,没有爱好,也不会开玩笑,这样的“直男”是怎样养成的?
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童年甚至幼时的经历。读了《治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相信您就会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都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并且总是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生活。它为我们讲述了内在小孩特别是受创伤小孩的形成及其特点,并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从而重新整合自己,发掘自身潜力,摒弃消极自我,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全新的自我。
这本书的作者施琪嘉是具有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高校教授,同时具备心理学、精神医学、神经科学和神经内科专业知识。消极自我即有创伤的内在小孩,来自童年,这是他多年以来,在工作中研究人格障碍病人的经验总结。
1、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一个人的内在小孩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要从婴儿出生说起。
胎儿在母体时,他是悠哉游哉的,不用吃饭,不用呼吸,就能慢慢长大。而当他出生时,要经过产道的挤压,要实现用肺呼吸,这都是他以前不曾遇到过的情况,所以,他是带着极大的恐惧来到这个世上的。
虽然已经出生,但他并没有适应环境。他希望得到的是和母亲子宫一样让他感到舒服的环境,也就是无条件满足他的需要。他哭闹时,要有人陪,有人抱;他饿了,要马上有人喂;他排便了,要有人及时清洗干净。
如果婴儿的需要能得到及时满足,就会让婴儿得到全能的体验,也就是“上帝”般的体验,这也是人类最原初的体验。你能感受到他内心有某种天使般的东西,如果他被照顾得很好,慢慢地,睡觉时就会带着甜蜜的微笑,很少生病,愿意跟人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的内在小孩——“上帝”的意象就形成了。
而如果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受到创伤,形成另外一个类型:“恶魔”的意象。比如,经常生病或哭闹的孩子,纠缠父母睡不着觉的孩子,就有可能是有一个“恶魔”般的内在小孩。
当然,内在小孩会在“上帝”和“恶魔”这两种类型之间转换。一方面,他渴望拥抱、照顾,又会推开、踢打、撕咬照顾他的人。
并且,“恶魔”的内在小孩会潜藏在一个人的内心,待到一定的时机便会显出来。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温文尔雅的人,平时没有什么脾气,突然有一天就对人发疯一样咆哮,完全是我们不认识的样子,这就是他“恶魔”的内在小孩出现的时候。
所以内在小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当时的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时期的内在小孩表现也不同。
1个月以内的小孩完全是“上帝”般的感受,并且把父母当作工具一样使用,把周围所有的资源都归自己调配,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存下去的渴求。
2-6个月的小孩开始能够识别周围的一些人,主要是妈妈。这个时候他学会了微笑,并以此作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契机,希望得到相应的回应,希望获得爱。
6个月时,孩子又出现了一种类似“上帝”的感觉。这个时候的他很自恋,认为自己可以不依赖母亲,并充满了探索精神。他会试着看自己能爬多远,能离开妈妈多远,自己是不是能够掌控某些东西。
了解了不同时期内在小孩的表现,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实需要,并给予他恰当的回应,否则,便会形成创伤的内在小孩。
2、认清内在小孩的创伤,寻找自我疗愈的突破口
具体地说,内在小孩是怎样受伤的呢?
作者认为,恰当、稳定、持续的养育方式,是对孩子内在小孩形成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有所缺失,就容易形成创伤的内在小孩。
正确的养育方式会满足内在小孩的五种需求: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
缺爱的孩子,他的内在小孩会以贪婪、嫉妒、有攻击性甚至毁灭性的形象出现。有的女性原生家庭重男轻女,那她就极有可能对男性充满敌意,这便是嫉妒的表现。
缺乏陪伴的内在小孩与人发展亲密关系时,会表现出两种类型,一种是黏滞依恋关系,比如妻子说“查房”,丈夫就必须打开手机视频,转一圈给她看;有些二三线孩子的高考成绩很好,但他宁可在自己家所在的城市读一个差得多的大学,也绝不选外地大学。另一种是特别“作”,我们前文提到的“明明很爱一个人,却常常把关系闹僵,甚至到分手的地步”,就是这种情况。
缺乏夸奖的孩子会形成自卑的内在小孩或无所不能的内在小孩。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夸自己身上,同时还可能会说别人的坏话。这种人的人际关系不会很好,别人会对他敬而远之。
人类的情感除了喜、怒和恐惧这类简单的情感,还有嫉妒、忧伤、愉悦、惆怅等复杂的情感。如果孩子小时候父母几乎不跟他玩耍,孩子就会缺少复杂的情感体验。我们前面提到的“直男”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的内心有一个缺少玩耍的内在小孩。
如果父母对孩子做了错事,又拒不承认和道歉,孩子就可能表现得过于激进,一件很小的事情都会引起他的不满。他的内心住着一个委屈的内在小孩,他长大后也会死不认错。
由于早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内在小孩的创伤已经造成,当我们成人后,又怎样安抚他呢?这就需要与内在小孩共情,理解和释放他被压抑的情绪。这些情绪包括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
恐惧的内在小孩常常处于焦虑之中,他们动不动就会哭闹,感到害怕,对自己的保护欲特别强。
羞耻的内在小孩总觉得自己很丢脸,他们缺乏自信,胆小怕事,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甚至悲观厌世;当然,也有人会表现出相反的行为,比如,总觉得别人对他有意思,或是总觉得别人要害他。
有被抛弃感的内在小孩缺乏安全感,害怕亲密关系,他们常常会处于抛弃别人和被别人抛弃的纠结中。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有些人反而特别渴望和别人亲近,但他们心中被抛弃的情结会一直在。就像很多孤儿结婚后很幸福,但依然摆脱不掉早年心中留下的阴影。
空虚的内在小孩常常是由于早年缺少父母的陪伴,而注入的情感不够,从而缺乏共情能力,内心空洞,因而也更显得无趣。
哀伤的内在小孩会常常处于哭泣的状态,这是由于他对爱、信任和安全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可能是小时候父母很少抱他,也有可能是父母给予的不是他想要的,本来是尿了,而母亲偏偏以为他饿了。
从我们成年后的言行表现,来判断自己内心住着怎样的小孩,从而分析内在小孩的形成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原始的创伤在哪里,从而摆脱5种消极的价值信念,重塑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5种消极的价值信念包括: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
而与之相反的便是:我可以,我很棒,我值得,我喜欢,我认同。这些积极正向的价值信念来源于我们生命宝库中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而内在小孩就像这座宝库的看门人,我们要接纳他,并与他共情,满足他的需要,才能让他顺从地帮我们开启宝库,为我们所用,实现我们自身的成长。
3、与内在小孩握手言合,重塑全新的自我
既然内在小孩,特别是有创伤的内在小孩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如果我们想摒弃他给我们生命注入的消极因素,获得新生和成长,就要正视他,理解他,以此实现自我疗愈。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28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