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约字阅读时长:约5分钟很多家长可能有这种体会,孩子总是黏在身后,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父母陪着。学习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和父母一起吃,出门在外,也一刻都离不开父母。甚至有的孩子到了需要上学住宿的阶段,会患上“思家综合征”,总是向父母哭诉。有些父母会戏称孩子为“长不大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孩子可以永远都长不大,永远保持纯真。但是总有一天,孩子会进入社会,会独自面对风浪,如果孩子没有在该长大的时间长大,也迟早会受到伤害,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长大。什么是“彼得潘综合征”?“彼得潘综合征”来自于苏格兰作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的小说《彼得·潘》。小说中的主人公彼得潘,是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孩子,他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他有想象力丰富、好奇心旺盛;但是他也不成熟,总是通过搞破坏来引人注意。作者描写彼得潘的初心是想呼吁人们:不要限制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保持童真。但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又一个的新闻仿佛也昭示着,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很可能变成自我能力低下的“巨婴”。心理学上,“彼得潘综合征”,也被称为“依赖型人格障碍”,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成人幼稚病”永远拒绝长大,他们依赖心强、情绪化任性、没有责任感、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这种心态发展到极端,很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幻想症。家长的哪些行为易引发“彼得潘综合症”?许多成人彼得潘,离不开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家长无意识的某些行为很可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1.父母操心过度,包办育儿有些父母把孩子当做永远长不大的小孩,认为他们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自己一个人一定会受伤,于是他们总是喜欢一手包办孩子的所有日常。这样的包办会导致孩子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孩子的自我意识被束缚,逆反心理出现来反抗父母的压制,产生想要“逃离父母”的心理;另一种就是孩子彻底失去自我意识,遇事没有主见,也缺乏心理锻炼,不想长大,成为“巨婴”。2.畸形的家庭关系在一些单亲家庭或父母关系淡薄的家庭里,家长会把孩子当做情感需求和慰藉的对象,渴望一个可以依赖自己、永远长不大的小孩,而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无意识充当了这个对象,错过独立意识建成的关键时期。就如《小欢喜》中的宋倩,早年离异后一直与女儿相依为命,把女儿视作生命的全部,不仅对女儿的生活起居关心备至,还总是无意识的对女儿说一些“妈妈现在只有你了”、“你没了妈妈可怎么活”之类的话,殊不知她这样的行为对女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避免孩子患上“彼得潘综合征”,家长该怎么做?面对过度依赖自己的孩子,父母要设立边界感,慢慢放手。1.考虑孩子的感受的情感需求“彼得潘”型的孩子通常都有一颗敏感脆弱的内心,父母设立边界感时,要循序渐进,不能太过直接,否则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可以从给孩子找点事做开始,找到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独自去完成一些事情。一开始必须鼓励孩子走出限制,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就完成了设立边界感的第一步。2.理性拒绝孩子面对孩子的依赖需求,父母要学会温和而坚定的拒绝,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情绪,控制语气,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而不是被抛弃感。例如,孩子提出要父母陪同写作业时,比起狠狠的拒绝,父母更应该表现得温和一些,对孩子解释缘由,“要学会自己写作业自己检查哦,因为你考试的时候,也没有人可以帮你检查,所以,你要独立完成功课。”3.用口头指导代替上手操作孩子在第一次接触某些事物时,会表现出迷茫和焦虑,并下意识向父母求助。这时候,比起上手直接帮孩子,父母可以先进行口头指导,给孩子一些帮助。例如,孩子不小心把水打翻了,父母可以先不上去帮他,只需要在一旁提供指示:“你先把水杯扶起来,再用拖把把地板拖干净。”这样一来,孩子下次再把水打翻时就可以不求助父母,自行处理,久而久之,他就能学会自己独立处理一些事情。也许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不用长大,永远不为生活所迫,但作为父母,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当下,更要放眼去看孩子的诗与远方。学会放手,是父母应有的修为。(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里是小璐妈妈育儿,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296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