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诊断 >> 以家人之名热播,那个懂事的孩子,最让
张书愿这几天《以家人之名》刷爆朋友圈,凌霄和尖这对CP也赚足了眼球,频频登上热搜。很多人羡慕李尖尖好命,有幸得到凌霄始终如一的疼爱。但我觉得凌霄才是幸运的那一个。刚遇见李尖尖时的凌霄,是一个看起来孤僻得近乎冷漠,又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爸妈吵架了,他就一个人坐在楼梯上闷闷地看书,尖尖去跟他说话,喊他到家里吃饭,他也不理。妈妈在房间睡觉,忘了给他做饭,他并不去打扰,而是自己泡方便面吃。妈妈醒来后面露愧色,小凌霄还反过来安慰妈妈:没关系,我喜欢吃方便面。很显然,这个孩子并不是真的喜欢吃方便面,也不是不想跟小伙伴玩耍,可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言不由衷呢?他是在害怕冲突、失去、被拒绝。小凌霄觉得把自己管好,这样就不会招惹妈妈生气了;不去跟尖尖玩,那么以后万一丢失了这份关系,也就没那么痛苦了。他的状态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词,叫做「回避型人格」。这是一种人格障碍:患者不愿直面问题,他们或者用冷漠来避免社交,或者用讨好来回避冲突。对他人缺乏信任,并且对「被拒绝」有一种超乎常人的一种恐惧心理,难以进入一段亲密关系。9岁的小凌霄,总是对家人讨好,对外界冷漠,他已然有了回避型人格的征兆。如果不是碰上李尖尖这个活泼开朗,善良热情的姑娘,凌霄的人生也许就滑向了另一个方向。凌霄的爸爸说,原来的凌霄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那么他是怎么变成后来的样子的呢?父母吵架是孩子的噩梦凌霄的转变从妹妹的意外去世开始。他亲眼看着妹妹被核桃卡住,最后窒息而死,然而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以后的几乎每一天,妈妈都要跟爸爸吵架,一吵就拍桌子摔板凳,埋怨和指责无休无止。凌霄只能逃出去,坐在楼梯上看书,或者尽量缩小自己的存在感,自己照顾好自己,以免一不小心就点燃战火。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孩子都活得小心翼翼。在《少年说》的一期节目中,一名叫黄子健的六年级男孩走上讲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开始了自己的讲述。他说,爸爸妈妈经常为了他的学习吵架,有时甚至会提到离婚。他曾经看过一本书,里面说一个小女孩,因为爸爸妈妈离婚,被迫要选择跟谁走。少年几度哽咽,泣不成声地说:「如果我不看那本书就好了,那样我就不会担心,自己也要做出那样的选择了。」他一边哭一边自责:要是我学习很好,习惯也很好,爸爸妈妈应该就不会吵架了吧?很多父母也许觉得吵个架没什么,可是在孩子那里,父母吵架却是天崩地陷般的灾难。在《拜托了,妈妈》节目中有一期,曾讨论到关于父母吵架的问题。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罗静表示:如果父母总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大脑就会分泌一种压力激素,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这会导致他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害怕和逃避,不能跟别人去正面冲突,形成回避型人格。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夫妻发生分歧在所难免。但我们可以选择温和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解决问题。爱不仅是给予,也是克制。克制自己的怒火,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才是对他们最深沉的爱。被逼着听话的孩子心里苦大概没有哪个家长不喜欢听话的孩子,「听话,不哭」几乎成了所有父母的口头禅。但是,不允许进行情绪宣泄的过分听话,也是「回避型人格」的成因之一。郑爽曾在综艺节目《我们长大了》中表示:特别羡慕能大声哭的人。因为她的妈妈从来不允许她哭,并且告诉她哭是一件特别令人讨厌的事。所以郑爽碰上了难过的事情,想哭也只能憋着。特别心疼这样的孩子,他们从小被逼着听话,从来就不被允许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哪怕再难受,也会笑着说:「没事,我很好。」可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好。因为担心暴露自己的负面情绪会被人讨厌,所以他们碰到问题就会躲起来,不去处理;他们不相信有人会真的爱他们,内心藏着深深的不自信,所以没有安全感,渴望亲密关系,又惧怕亲密关系;他们害怕冲突,所以尽力去讨好所有人,无法拒绝别人的任何请求。记得郑爽当初跟张翰恋爱的时候,原本已经非常漂亮的她竟然跑去整了容。在媒体的追问下,她才承认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常常感到不自信。而之后跟胡彦斌、张恒的两段恋情,她也是低到了尘埃里,但最后都以分手告终。真正亲密的关系,是需要两个真实的灵魂坦诚相对的。如果有一方伪装,哪怕这种伪装是为了牺牲自己来讨好对方,这段关系也不会长久。看过这么多分分合合,渐渐明白一个道理:越卑微,越不幸,委屈并不能求全。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一位高中老师的回答了获得了2万多个赞,他说在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孩子是真实而充满善意的,既不伪装自己,又能包容他人。过分乖巧懂事的孩子,其实是被别人的喜怒哀乐而左右。这对一个孩子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语言暴力是插向孩子的一把刀美国著名的婚姻家庭问题专家盖瑞·查普曼通过许多案例发现,长期饱受语言虐待的人都说:「我的情感已经死了,我以前会觉得受伤和愤怒,但现在,我所有的感觉就是冷漠。」当孩子听惯了和训斥,他就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冷漠和疏离感,以至于只想躲起来,回避社交。人物访谈节目《时代我》中有一集专访舒淇。她说自己是一个没有童年的人,小时候就要特别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就离他远点,不然很容易被骂。小时候听到爸爸回来的声音,就会很害怕,哪怕是三更半夜,也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从小到大,她从没觉得自己好看过,即便后来成为明星,依然如此。因为从小就被妈妈嫌弃嘴大,妈妈还经常说:「怎么会有人长得像你这么丑?」因为童年接受了太多的语言暴力,舒淇成了一个很敏感的人。她说自己就像演过的聂隐娘一样,觉得自己没有同类,总是躲在阴暗处。她后来以自己为原型写过一个剧本叫做《女孩》,里面诉说着自己童年的恐惧和阴影。我们现在看到的舒淇是一个极有主见,洒脱自由的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曾经患过抑郁症,后来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自我疗伤,才得以走出心灵困境。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童年的伤害造成的回避型人格,也许需要孩子用一生来治愈。你也许不能给孩子金山银山,却可以给他粗茶淡饭,以及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只要我们稍稍有一些觉知和克制,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形成的人格。」当孩子长大,父母能帮他的其实很少。而趁孩子年幼时,好好呵护,帮助他形成健全的人格,却能事半功倍。积极地回应孩子,进行正面沟通而不是采用暴力,这将让他获得治愈一生的力量。与所有父母共勉。作者:张书愿,洞悉人性的心理学爱好者。人生是一场用心的体会,愿你我都能甘之如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30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