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应试教育已成为一种癌症
应试教育已成为一种癌症
我认为自杀最根本的缘由,绝大多数个案都是源于家庭的问题。实际上,无论是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医治还是认知行动医治,我们都有很多成熟的方法可以去改变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
但是这类状态在最近5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是那些看起来密切感有严重问题、人际关系有严重问题,界限不清楚而且情绪特别容易失控,常常自杀自残的个案。
最近3年中,无论是大学还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中,咨询量都在倍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精神障碍的爆发,和出现一些新的情势呢?它们比强制症、神经症障碍和人格障碍还更困难,乃至让我们感到束手无策。
比如说我们的一个学生。三年多前,他大一,是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进入大学第一个月就有尝试自伤的行动,第四个月期末考试阶段就有尝试自杀的行动。
第一次危机干预是我做的。我发现他自杀的缘由和我以往所有的经验都不一样,我没有看到非常典型、非常明显的家庭问题,也没有看到非常明显的创伤经历,我们看到的是他对学习有种非常矛盾、非常痛苦的心态,这个心态是既一定要让自己考第一名,一定要让自己甚么都能够做到最好,但同时对学习,尤其是考试又极为地讨厌。这类讨厌乃至强到不惜用尝试自杀来躲避或处理这样的冲突。
我记得当时,医院里国内非常好的精神科专科医生告知我们,这样的情况应当很容易医治,我们有非常好的药物——这跟我在年时的心态是一样的。但过了两个月,当我到医院里去探望这个同学,和他的主治医生交换他的情况时,主治医生告知我们“看来疗效不太明显,他现在还是有非常明显的自杀偏向,其实不太有办法。”所以我们继续开始做咨询,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传统的咨询方法还是不见效,药物医治也不见效,他又出现了严重的自杀偏向,最后不能不休学回家。
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我曾遇到过的第一个个案。非常优秀的学生,以他的智力、性情、为人处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但是我们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师一起努力了4年,终究还是没有能够让他真正好转起来。
这样的个案在我过去三四年中经历了很多,而且愈来愈多,是这样的个案会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么意思呢?我征得一些典型个案来访者的同意,把他们写给我、说给我的一些话,给大家看:
有一名同学说,
“我原来还站在一块极为不稳定、随时有可能支离破碎的小岛上,但是最少心里知道我在什么地方。现在是已知道了,自己原来的地方是不对的。它就变成了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陆地,时不时感到恐惧。”
这是一名专业能力和性情都非常优秀的同学,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写下的感受。
又有一名同学这样描写自己的世界,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当心掉进去了,在黝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会告诉我说,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他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空心病”的主要表现
“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主要表现大概有这么几点:
从症状上来说它可能是符合抑郁行动表现。情绪低落,兴趣消退,快感缺少。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其实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类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何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绩,这些成绩似乎是一种瘾。他们仿佛很多时间都是为了取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但仿佛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对生物医治不敏感,乃至无效。我们有很多个案,在国医院医治,用了所有的药物,乃至用了电休克医治,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效果,也就是说看起来生物因素并不是致使他们问题的主要因素。
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类自杀意念并不是由于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不是那末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何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所以他们倾向于不用那末痛苦和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比如烧炭、自缢、服药。
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不是1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乃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有过尝试自杀的行动。
最后,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他们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乃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初期创伤可以解决的——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不错,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不是那种典型父母离异、初期迷恋、初期寄养的问题。
“空心病”产生的土壤:
公立的应试教育已成为一种癌症
首先,我们看到一些现象使“空心病”在青少年中变得愈来愈严重。
物质生活愈来愈富足,现实中的成就感、成绩、聪明这样一些东西在来访者身上都是不缺的,乃至因而很多的、超人的。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最典型的表现是:他们经过了非常典型的今天在中国大陆普遍存在的公立的应试教育。
最近10年左右,中国农村中学那种极为寻求考试成绩、高考升学率的教育体制已成为一种癌症,弥漫到几近所有的学校,很难有幸免。这里面所有的价值观就是只关心分数,基础教育者忽视乃至放弃了对人的培养,一切让位于考试。
这类让位于考试不但体现在对题海战术、学习成绩的盲目寻求上,更重要的是它背后代表了一种强烈的价值观,即“我只要能够到达一个好的分数,我可以放弃一切、忽视一切、抛弃一切、践踏一切。”就像钱理群教授所说的那样,我们看到很多大学里的大学生都是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这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不是他们本身是这样的——我们的孩子一点问题都没有,他们的问题都是我们的教育者造成的。
固然不是要批评这样一个教育观。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观培养出来的同学,已完全被训练成份数的奴隶,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活着,只知道高的分数可能取得奖赏,取得成就感,取得他人不能得到的东西。
学生不单单在经历压力,他们的价值观也在被扭曲、在被功利化。在这类功利化的巨大压力下,这已不是一个挫折教育的教育模式,而是一个挫败教育,就是通过排名不断使更多的学生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所有的人都对分数非常敏感且在乎,由于考试成绩,已成为评价一个人唯一的标准。
在这样的价值观下面,我们大概很难真正健康起来。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如此脆弱,是由于支持自己的东西是如此薄弱而不容易控制,哪怕是考场上的成功者也一样会常常自我贬低。
我们应当如何去改变?
其实价值观对人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谁,知道做甚么事情是对的、是好的,知道做甚么事情能够让自己发自内心肠感到喜悦和自我肯定,是支持我们的重要因素。
我们为何存在?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巨大的生命主题。
弗洛伊德时期是强调神经症的时期,很多神经症的产生是由于强大的超我和道德感。而我们这个时代,道德感已一步步让位于非常即时的满足,像婴儿般当下取得的名或利。在这样的进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有愈来愈多物资的满足,却愈来愈多地开始失去自我。
转载自
皮肤病治疗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