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行内的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催眠治疗师一起讨论的时候,大家谈起人格障碍都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有些人摇头说:“无法治。”是的,确实是让人头疼的个案。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确实是无法治。因为它不是病,也不需要治疗。它有稳定性,长期各种生物、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

人格障碍(英文:PersonalityDisorder),又称变态人格、人格疾患、人格异常、人格违常、人格异常疾患,是指青春期或少年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人格极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具体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它是精神疾病中,对于一群特定拥有长期而僵化思想及行为病患的分类。这类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为的问题而导致社会功能的障碍。

人格障碍是据美国精神科医学会所定,其表现是跨文化和国界的。它们被定义成发病期至少要能追溯到成长期早期或更早。要能符合人格违常诊断的最低标准是疾患本身必须已干扰到个人、社会、或职业功能。

人格障碍泛指一切心理障碍。这样应用时人格障碍就成了精神症状或精神疾病的代用词。严格意义的人格障碍,是变态心理学范围中一种介乎精神疾病及正常人格之间的行为特征。

人格障碍不是功能性精神病,人格障碍者没有认知障碍,智力正常,但他们往往不能对特定情景作出适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诸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有相对的稳定性,难改变,人格障碍患者往往缺乏自知力,不能吸取教训,认识不到自己的缺陷。

这类来访者,刚来的时候可能是因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或强迫症,或是疑似精神病患而预约咨询的。根据国家精神法,神经症和精神性病的医院去做诊断,药物治疗或心理干预,心理咨询机构不具备开药的权利。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前提也必须是来访者在服药的情绪稳定期时双管齐下地进行。但,事实上,很多医院,甚至吃过一两年药,也在各处咨询治疗过再继续奔波寻医的。有的被精神科诊断不是精神病,而有的确实被诊断为精神病患,但其行为表现又不像典型的精神病患。家人,包括他自己,也对自己很失望,感到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去到哪里都有点难以适应。但随着诊断和疗程的进行,这个症好了,又出现那个症了,一直伴随交替出现。比如一段时间不会抑郁了,焦虑了,但又有恐惧,系统脱敏法加催眠治疗基本把恐惧等级降低或消除了,又有其他社会适应性问题或无法理解或思想无法控制行为的情况出现,认知疗法很难改变其“信念系统”又或者是短时间接受了,行动上又做不到了,或者是反复出现。而行为疗法也无法改变其心理状况。有时,神态行为状况又有点像精神病人。他们自己有“状况好,与状况不好时的自己”的自知,并且可以基本描述。他们苦恼于自己可以认知,可以生活,可以独立,但在社交、工作,生活等诸多不顺畅,家人朋友无法理解他,自己也不知发生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

外界人士往往评价他们显得幼稚,成长得慢,思想行为有点怪异。对于他自己来说,也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但就是这么想这么做的,无法改变。总的来说,所谓人格,就如我们俗话说的“本性难移”。从某种角度来说,它确实不算病,所以即使治疗师用尽招数,就是无法让他完全“好”起来,总是过一段时间就又有状况了。

那么,到底,遇到此类患者,精神科和咨询机构到底还接不接呢?若是不接,基本上他们得靠自己,但却长期痛苦,需要支持,一些在别人眼里的小事往往成为他们无法理解和做好的事情。若是家庭,社会,咨询机构都无法支持的话,那么,他们最终也许选择的是不归路。

在我看来,若是被多个咨询师诊断为“人格障碍”了,基本也是去确定为“人格障碍”了。那么,若是接下来治疗的话,双方也是要有个心理准备,那必定是长期的陪伴治疗。咨询师可以建议他在精神科诊断后,配合咨询和心理治疗。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可能是精神分析,和催眠治疗。但即使是这两种基于潜意识意识化的疗法,也是需要做长期陪伴的计划的。这可能是很多年,也可能是一辈子。单单用认知疗法和其他行为疗法是不太适用的,但可以与基于潜意识的疗法结合使用。

虽然我们明白,“治疗”人格障碍来访者很难,或几乎不可能让他“好”起来,但如果把“陪伴性治疗”作为“治疗手段”的话,也是可以倾听和在具体事件上给予对应的疗法,支持帮助他渡过每一个难关的。而咨询师若是跟来访者说明过要有长期心理治疗的准备,也可以避免来访者因一直抱着“治好”的期望而长期“治”不好从而对咨询师的抱怨和投诉。而事实上,基本上他们也明白自己确实是到处寻医也“看不好”。

我的一位法国临床精神科医生前辈,就用精神分析法陪伴了一位人格障碍者30年了。在这个漫长的陪伴中,这位来访者还是成长了不少,虽然大大小小的状况还是会有,但基本不影响事业,和基本的生活。这里,也许会看到“依赖”的影子,但是在中间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来访者因各方面顺利而中断休息过,也有“不依赖”咨询师的时期。但如前面所说的,过了一两年,又有状况出现的时候,也是由于“人格障碍”引起的问题,他又需要预约了。但无论如何,因为陪伴,他不至于在年轻的时候就寻短见。

所以,到底要不要接这些个案呢?

力所能及的,我认为,在已转介过去精神科、心理科的情况下,可以接。

双管齐下。一种说好的陪伴的治疗。

因为,他们有需要,而有了他们的需要,我们之所以存在。

不是吗?

不过当然,咨询师要量力而行,觉得有困难的,也可以转介。

年轻咨询师和临床精神科医生遇到这种情况,大多还分不清,可能会一直把他当作抑郁症或其他神经症来访者来进行心理治疗,结果一直反复出状况时,不单来访者抱怨,咨询师自己也对此感到无助,甚至因为遇到技术上的瓶颈而对自己失望。这时,大可转介,或视为一种陪伴性治疗。

那么,主要的人格障碍类型有哪些呢?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又称妄想型人格。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表现出普通性猜疑,不信任或者怀疑他人忠诚,过分警惕与防卫;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解释为“阴谋”、不符合现实的先占观念;过分自负,认为自己正确,将挫折和失败归咎于他人;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对挫折和拒绝特别敏感,不能谅解别人,长期耿耿于怀,常与人发生争执或沉湎于诉讼,人际关系不良。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和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对喜事缺乏愉快感,对人冷淡,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兴趣,孤独怪僻,缺少知音,我行我素,很少与人来往,因此也较少与人发生冲突。

三、边缘型人格障碍:又称暴发型或攻击型的人格障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为主要特点。发作没有先兆,不考虑后果,不能自控,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发作之后能认识不对,间歇期一般表现正常。

四、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希望遵循一种他所熟悉的常规,认为万无一失,无法适应新的变更。缺乏想象,不会利用时机,做事过分谨慎与刻板,事先反复计划,事后反复检查,不厌其烦。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也是其特点之一。

五、表演型人格障碍:以高度的自我中心、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语和行为吸引注意为主要特点。这些行为目的是吸引他人同情和注意。

六、悖德型人格障碍:又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漠视他人权利和侵犯他人权利(即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这种人感情冷淡,对人缺乏同情,漠不关心,缺乏正常的人间爱;易激惹,常发生冲动性行为;即使给别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内疚,缺乏罪恶感;因此常发生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虽屡受惩罚,也不易接受教训,屡教不改。临床表现的核心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七、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平时好出风头,喜欢别人的注意和称赞。好“拔尖”,只注意自己的权利而不愿尽自己的义务。他们从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要求旁人都得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做,不择手段地占人家的便宜,而不考虑对自己的名声有何影响。这种人缺乏同情心,理解不了别人的感情。

八、回避型人格障碍:以社交抑制、情感不适当和对负面评价过分敏感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人格障碍,显著特征是社会退缩。

九、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以脱离社会和在与人交往中表情明显受限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很少报以微笑、点头和肢体动作。

十、依赖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类以过分需要照顾有关的服从和依附行为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其主要特征就是过度依赖他人,而构成这种自我淡化的原因是对遭遗弃的害怕。

声明:本工作室旨在传播爱,传播灵性美,传播心理学.心理学观点文字属原创,部分文章和图片视频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联系,我们将即时做适当处理。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SOPHIA索菲娅心理工作室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176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