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精神才是性的本质
性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中国文化出身的华人的想象,作为一门科学的性学,首先出现在西方而非中国决非偶然。所以19世纪出现在西方的一本书叫《性的精神病理》(作者克拉夫特?埃宾),德国医学家布洛赫年首创“性科学”;德国性学家赫希费尔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同性恋研究及性行为调查。从性学的发展历史看,西方国家性学研究已经涵盖到几乎所有的层面,生理学如美国性学家马斯特斯和约翰逊名著《人类性反应》《人类性功能》等;性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埃利斯《性心理学》、佛罗伊德《性学三论》、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和弗洛姆《爱的艺术》;性人类学的以马林诺斯基《神圣的性生活》、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为代表;性社会学以金西《人类男(女)性性行为》;《海蒂性学报告》为代表;性哲学角度的代表人物则是以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福柯的《性史》为代表作。
当有了人类时,就同时有了性,也就同时有了性心理与性的精神文化,所以,性心理的研究不仅仅涉及生物医学,更多涉及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实践,甚至可以说性的精神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这几年以来,国内的性学研究,虽然涉及面越来越宽,但单纯从性与宗教的关系,或者说从性与精神的关系角度研究性,国内并不多。目前能看到的有点学术深度的国外资料,除了马林诺斯基《神圣的性生活》外,就是俄罗斯宗教哲学家鲍里斯?彼得罗维奇?维舍斯拉夫采夫《圣化的性爱伦理》。有些书,如《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性与性格》,虽然已经涉及到精神与性的关系,但学术深度不够,更谈不上临床应用。由于儒家文化的禁欲主义影响,性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引入中国,历经近百年发展迟缓。性心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它不仅仅是人类种族得以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理解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生活的两个核心支柱之一。即使如此重要的学科,在21世纪的中国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更遑论大量论涉及宗教与群众心理等敏感领域的教牧辅导呢?从将人不再看作一个高级动物开始,从不再把性看成是一个生物现象开始,从民族健康发展的高度和个体人权角度出发,重视性心理与性精神文化的宣传普及,是当今有良知的费希特意义上的学者的使命;教牧辅导的实用价值,小而言之,对塑造健康的人格、提高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是当务之急;大而言之,对消除群体事件和社会动荡,重构国家、民族人格,完成鲁迅未竟的国民性改造的遗愿,意义巨大。
性学原本是对性的生物机理进行研究的学科。19世纪从性学中产生了性心理学,但很少有人去思想:精神或者说上帝才是性学与性心理的最早的原型——这便是人们所胡乱称呼为鸦片的宗教。用宗教来概括人类的原始精神追求,并不是一个恰当的词,比如说人类对永生的追求。从神学观点看,存在主义鼻祖祁克果指出宗教是人类的自我称义的定义可谓恰如其分,人类的相对价值取代了上帝的绝对真理,是神学的堕落;所以马克思称宗教为鸦片。
精神与性的研究关系,能否用在宗教与性的研究结论或者关系上呢?应该说不能完全等同。因为精神包含了了宗教却远远大于宗教,而宗教性的结论不一定能完全用在精神层面。人类的信仰,简单地可以分为有神论与无神论,有神论又可以分成一神论和多神论,有神论如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道教、神道教、巫术、迷信等等,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因为有同一历史渊源而被称为一神教,但基督教则认为犹太教是没有长大的半个基督教,而伊斯兰则是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基督教,马列主义则被认为是去上帝化和暴力化的基督教。我们精神与性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则是基于基督教的人性观。
在教牧辅导研究里面,精神包含了宗教,精神=灵魂+心理(理性)+感知(感知觉);性学=生理(性)+心理(爱)+精神(灵)。我们不去争论上帝有无的问题,这是神学与哲学的问题。依据这样的基本理论:肉体需要的核心是性,心理的核心需要是爱(母爱与爱情),精神的核心需要是灵(神)。以此为原则,回到开头分析赵先生,他有信仰,灵性层面的需要已经满足;他有幸福的家庭,性的层面也已得到满足,唯独在爱的层面,他不缺爱情但却缺乏母爱!对母爱需求,转化为对女性身体迷恋:若将女性身体简化,女性不同于男性的是乳房、子宫、阴道。乳房——口唇满足,子宫_——安全家园,阴道—(出生的路)回家的路。所以他喜欢看女性裸体美臀,表明他母爱层面的缺失,表达无意识层面对母爱的渴望;而喜欢口交则是他童年无意中被性创伤造成的无意识后果。根据推测,他也一定喜欢对女性作口交,譬如添阴,这也是后来赵先生默认的事,因为妻子保守囿于传统不愿给他做口交,更加强化了他的欲望,久而久之可能会失控走向外遇,这正是他的心病和担忧。这一现象可以部分解释男人喜欢看色情图片与色情网站的心理原因。
经过大半年的思索与研究,我得出了一个自己几乎都不敢相信的结论:父爱与母爱的缺乏,都会导致男性、女性子女的性放纵,更多是肉体的结触,而男女间最深层的接触莫过于性的裸露如性爱、口交等;这是渴望母爱的必然反应;这与女孩得不到父爱喜欢与年长男性恋爱的原因一样,不同仅在于男性缺乏母爱极少数会导致喜欢太过年长女性,即使有姐弟恋,大多数女性大男性不过1-5岁而已,个别也有差几十岁的个案。因为年长女性的爱情与性感没有年轻女性的更富幻想和满足,如口唇。若要从根本上治愈,他必须得到母爱或者一个替代母亲的关爱,正如美国电视名人金贝克因童年性创伤(同性骚扰)而最后出现婚外恋离婚一样,赵先生也有这种可能性。
对赵先生的色情成瘾治疗,我是从两个方面完成的:1、寻找精神父亲,赵先生虽有父亲却无父爱,所以导致他的女性化;他的母亲的男人化,使得他无意识将自己女性化,甚至以满足母亲的性要求期望获得母爱、而将女人神圣化。所以他从来没有性的快乐,对他而言,性不过是像拥抱一样的爱抚行为。这个问题最后以他悔改信主而完成,教会里年近70的老牧师成为他的精神父亲。2、去性神圣化,调整夫妻的性生活使他获得性快乐,从而学会与人建立正常的关系。老师母对他的关心爱护,让他获得母爱而焕发男性的激情,使得他的母亲的控制性“母爱”被纠正,她的母亲“女强人”式的爱其实是一种男性化的爱。调整夫妻的性生活当然不是很容易的事,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夫妻的性生活和睦,也使得他在女性(妈妈造成)面前的自卑得以改正,使他的人格越来越健康。整个案例完成为时五年。最近广东扫黄发现的“东莞36式”性服务(被戏称为色情业的ISO),解释了男性喜好职业妓女的原因。
性与精神(宗教)关系的简要回顾
从上述的心理案例与人格理论可以看到,童年形成的认知(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心理中具有决定的性的作用,而回答人为什么活着、生命有何意义、生存与死亡意义何在等问题,实际是在探讨生命与精神(非物质性存在)的关系。心理学就是以唯心主义作为它的本质——心理决定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模式和质量,意识决定物质。而作为意识的极端就是精神,精神的极端就是讨论灵魂的宗教。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指出:“在过去的30年中,向我求教的有来自地球上各个文明国家的人们,我治疗了几百个病人,多数是新教教徒,少数是犹太人,只有不超过五六个人信奉天主教。在我后半生——也就是35岁以后——的所有病人中,没有一个人的问题最终不需要求助于一种宗教性的人生观。可以放心大胆地说,他们当中每个人之所以生病,都是因为丧失了每个时代活生生的宗教经验给予其追随者的东西,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在重新获得宗教世界观之前就被真正治愈了。当然,这与某种特定的教义或者教籍无关。”荣格看到宗教的治疗作用,局限于他的时代背景(禁欲时代),没有进一步分析性与宗教治疗的关系,这成为时代赋予是我们的重任了。注意!在他的病人中,大量的是基督徒!难道说基督教信仰不能给他们心灵的平安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但真正的原因是什们呢?荣格自己回答到:“在我看来,与宗教生活的衰落比肩接踵的,是神经症的发生明显更频繁了。”当信仰堕落到宗教教条的位置上时,他就失去生命而徒有宗教形式了,这一点是理解荣格的关键。
荣格精神分析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呢?“精神是自在的和自为的这种观点以及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体系的观点,是对信仰灵魂的自发性和个体性的唯一适当的假设,然而这种观念在我们中间是极不受欢迎的。……既然我们对心理事件如何产生于物质的方式一无所知,却又不能否定心理事件的真实性,我们就可以自由地从另一个方向构造出我们的设想,并认为心理事件起源于一个精神本原,这个精神本原像物质一样,对我们的理解力来说是无法捉摸的。”
“人类的思想不能孕育出任何体系或者终极真理,以赋予病人生存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信仰、希望、爱和理解。人类努力的这四种最高成就是上帝赐予的恩典,既不能教会它们也不能学到它们,既不能给与它们也不能索取它们,既不能压抑它们也不能学到他们,因为它们来自经验,而经验是赐予的,因此超出了人们思想的范围,经验是不能制造的。”
“人类的无意识也包含着从祖先那里继承的全部生活和行为方式,所以每一个人类的孩子在具有意识之前都具备一种适应性心理功能的潜在系统。就像意识心理一样,无意识也具有知觉、目的和直觉,它也能感觉和思考。……更主要的事,它除了包含不计其数的潜在感觉,还包含着世世代代积累下的遗传因素,这些遗传因素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物种分化的一个步骤。如果允许无意识人格化,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称作集体的人,它结合了男女两性的特征、超越了老与幼和生与死,而且因为它掌握着人类一二百万年的经验,它几乎是永恒不朽的。”
“宗教是什么呢?宗教就是精神治疗体系。我们这些精神疗法的医生在干什么呢?在尽力治愈心灵的创伤,即人在精神上的不幸,宗教对付的也正是这个问题。因此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是一个治愈病患的‘医生’,他医治我们的疾病,消除我们心灵的痛苦;这不正是我们称作精神疗法的东西吗?说宗教是精神治疗体系,这并非玩文字游戏。宗教是最精致的一种精神治疗法,其中包含有伟大、真实的哲理。”在荣格心理学中,心理兼有精神、灵魂、灵性、心理多重含义,包含了几乎能发生的人类非物质性的意识层面所有的现象和含义,更着重在灵性的层面。所以,荣格把人的精神世界等同于人格。
另一位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则花了大量时间,借助经验和现象学的观点研究那些自我实现的人,从而发展出了他的自我实现理论,他发现自我实现总是与高峰体验紧密相连。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广泛研究了东西方宗教传统中的神秘经验,并因这样的敏锐与荣格一道成为发展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锋人物。但在年,马斯洛在他的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第二版前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的,为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或超人本心理学做准备,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他超出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 年马斯洛在为《超个人心理学杂志》提供的文章“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一文中写道“第三势力逐渐让位于第四势力,超人本心理学着眼于超越性的经验和价值……这新运动的另一个特色是重新神圣化,重新精神化。”
“精神父亲”缺失才是恋母情结的本质!
人的人格精神结构是先天的,按照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后天的一切成长活动不过是先天精神人格的展开,而是以自我为核心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受制于社会化但又必须超越社会化的约束,以寻求到个体生命的真正意义而达到超越个人而融入集体无意识。
“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核心概念,这大概与弗洛伊德出身及与父母的关系所决定,在荣格看来恋父恋母只是现象而已,其本质是儿童情感与精神世界没有脱离父母而完成社会化的独立,停滞在童年时期,情感与精神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仍然处于对父母的过分依恋中。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带有女性特点的自恋型文化,弱化了父性的粗犷野性和刚性,成为中华民族人格障碍的广大土壤。而荣格家中7位牧师(包括他的父亲)的现实,使得荣格特别重视精神父亲的重要性,而荣格有自己的精神父亲。从这样的背景出发,在精神分析的治疗中,荣格提出了自己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精神分析的终极目标恰恰是精神的综合,所以没有固定绝对通用的治疗方法,必须因人而异进行治疗。
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作为一个整体就被称为精神(psyche),这个拉丁字本来的含义就是精神(spirit)或灵魂(soul);精神包含了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到的,还是无意识的。他认为个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人并不致力于完整,他本来就是完整的,他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在人的整个一生中,他所应该做的,只是在固有的完整的人格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发展他的多样性、连贯性与和谐性,小心警惕着不让它破碎为彼此分散、各行其是和相互冲突的系统。分裂的人格是一种扭曲的人格,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家的工作,就是要帮病人恢复他们失去了的完整人格,强化精神以使它能够抵御未来的分裂,因此对荣格来说,精神分析的终极目标恰恰是精神的综合。
一份《精神分析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来自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的报告》中说:“我们试图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下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症状。我们认为在中国文化中的某些因素有助于人们采用精神分析来解决内心冲突,它们是儒、释、道是中国人中的三大传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内省,强调自我发现和自我领悟;传统上中国人将大量的能量投向内心,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白癜风白殿疯不治会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