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自《精神分析讲台》刘时宁《自恋障碍的精神分析治愈》

1.精神分析的治愈

正如科胡特(Kohut)在《精神分析治疗之道》中主要处理的问题之一是,被分析者如何由精神分析的过程达到治愈?当然,精神分析治疗或心理治疗为何有治疗效果?它们的治疗因素是什么?这类问题是临床工作者和临床理论者都无法避免而普遍关心的。但是,问题以“精神分析如何治愈”的形式提出,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涉及了一个大家关心的焦点,至少也在于它涉及了“治愈”的概念。因此,在探讨科胡特论述精神分析如何治愈的同时,必须处理一个相关问题:什么是治愈?或更严格地说,什么是精神分析的治愈?

但鉴于精神分析的许多不同的理论,回答“什么是精神分析的治愈”就需要系统的陈述各种理论观点,找出各种理论间的关联,这似乎是超出了本文的企图。本文旨在以科胡特的《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的讨论来试图回答,什么是精神分析的治愈?

(本文的采写者,也试图通过对一系列大师的读写,和读者一起来形成对此问题的答案,有兴趣参与者欢迎加入我们的读书讨论)

什么是精神分析的治愈?就科胡特而言,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承认一个隐含的立场:被分析者可能经由精神分析的过程达到治愈。但这句中的“被分析者”是什么?是所有的被分析者都可能经由精神分析的过程达到治愈吗?还是有些被分析者可能经由精神分析的过程达到治愈?

直觉上的回答自然是后者。

因为精神分析的治疗有其适应范围,这是众所周知的。以弗洛伊德的说法,被分析者要有形成转移关系的能力,(这里的“转移”被国内大量译为“移情”)才可能在精神分析的治疗中有所助益。(弗洛伊德区分了自恋神经症和转移神经症,认为只要转移神经症分析才有效果。自恋神经症:精神分裂,妄想狂,同性恋,甚至倒错;转移神经症:转换性癔症,焦虑性癔症,强迫神经症)回到科胡特的说法,在对于可分析性(analyzability)的讨论中,他认为核心自体(self)在孩提时期多少已稳固地建立的病人才是可分析的。在科胡特的分类中,这类病人是自恋人格障碍与自恋行为障碍的病人,以及机构-冲突官能症的病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科胡特对于自恋的病理性使用和弗洛伊德有比较大的区别。)

由于两点原因:1.科胡特认为结构-冲突官能症在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架构下的定位尚有许多未回答的问题;2.科胡特认为纯粹的结构-冲突官能症目前十分少见。(见《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第一、二章)故而,科胡特的治愈目标主要是自恋人格障碍与自恋行为障碍的病人。

那么什么是自恋人格障碍?什么是它的治愈之道呢?这将把我们带入到自体心理学中的人格的发展,自体的结构等等理论中。

下面,我们来讨论“治愈”。

2.治愈与健康的自体

治愈通常的说法,就是恢复到健康状态的过程。就精神分析的治疗而言,治愈是让被分析者恢复到心理的健康状态。对于健康,科胡特首先的说法是,“在探究健康和治愈的问题时,选择公设式的价值标准是必须的。”科胡特认为,这样的公设性的界定也是经验性的。“虽然缺乏享乐并有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包括神经症)的痛苦,但人类可拥有——或到生命结束时它们已过着——有意义、愉悦及满足的生活的经验。”

与健康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正常”。这显然会落入到精神分析伦理的问题。于是对此的讨论,或许可以通过讨论“健康的自体”来完成。

科胡特认为:“心理健康最好用(自体)结构的完整性来定义,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痊愈,是指在人格中心已建立起一有能量的连续,使得创造性生活的开展也因此变得有实现的可能。”(《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第一章)他也说,健康的自体是“企图心、技巧和理想形成一个拥有愉悦创造活动的牢不可破之连续”(apsychologicalsectorinwhichambitions,skills,andidealsformanunbrokencontinuumthatpermitsjoyfulcreativeactivity)。

由此,从功能上来说,健康自体的功能是实现愉悦的创造性活动;从结构上说,健康的自体是统整的自体(cohesiveself),即结构完整的自体。而结构的完整则是指由企图心、技巧和理想所形成的连续。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首先,在科胡特的观点中,自体是一个起动中心(centerofinitiative),起动着一些活动(包括心理的活动)。因此可以从自体所引发的活动来看什么是健康的自体。处于健康状态的自体可以发动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是创造性的,且主体将之经验为愉悦的。科胡特说:

“如果我们处理的是自恋型人格或行为的病疾,分析成功的量度主要靠评估其自体的统整与稳固,特别是借着判定自体是否变得真两极之间连续,并成为愉悦活动的可靠发起者与执行者。”(《自体的重建》第二章)

那么健康的自体,是否就只能产生“愉悦的创造性活动”呢?科胡特认为,健康自体在适当的条件下,要有能力引发愉悦的创造性活动。由此可见,对于健康的自体来说,对愉悦的创造性活动是必要的,但并非充分条件。

其次,健康的自体是连续的。

科胡特说:“我们在(现实)架构中的持续不变感…不是完全地建立在我们基本的企图心与理想终生不变——即使这些有时会改变,也不会造成连续感的丧失…它不是核心自体的内容,而是不变之自我表现的、创造的、指向未来的张力…(《自体的重建》第四章)

…我相信,沿着时间轴的持续同一感(senseofabidingsameness)——健康自体的显著特征——是核心自体的两个主要成份间持续的、引发行动的张力梯度,在早年奠定的结果。”(《自体的重建》第四章)

因此,自体在时间中的连续性建立在基本企图心和理想之间(这两者即科胡特所称的“自体之两极”)不变的关系。基本企图心和理想的内容可能会随着生命的历程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两者间的张力梯度关系以及关系所形成的所谓“张力弧”。(tensionarc)

两极的特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有各种发展的需求,即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后,发展过程才能继续前进。从自恋发展的角度来看,科胡特认为个体自恋发展的需求环绕着两个心理组成。这两个心理组成即夸大自体和理想化双亲影像,它们也是自体结构的两个成分。环绕在夸大自体的发展需求与自体客体的镜眏有关(即需要自体客体接受与肯定主体的表现欲自恋),而环绕在理想化双亲影像的发展需求与自体客体的融合有关(即需要与一稳定的、可控制心理驱力的理想化自体客体融合)。

在发展中,前者被主动体验为企图心,而后者被体验为理想。因此这两个极是某些需求的来源,这些需求有驱使主体产生心理活动的能力。对科胡特来说,这两极之间有持续的张力弧是健康自体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借用正负电极之间的类似关系来说明:

“就像空间中分离的两个不同电极(+,-),正负极之间存在着电压梯度,使得电力弧形成,而电流被认为是从高位流向地位。自体也是如此,“张力梯度”这个词指的是自体组成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个别的自体所具有的特定关系,即使在自体的两极间没有任何特定的活动。张力梯度指出,在一个人的企图心与理想“之间”会产生促进活动的条件。然而,“张力弧”这个词指的是实际的心理活动之持续流动,这个流动建立在自体的两极之间,亦即,一个人基本追寻的方向在于它的企图心所“推动”以及他的理想所“引导”的方向。”(《自体的重建》第四章)

自体两极是不同需求的来源,但如果两者之间有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会在适当的条件下(例如考虑才能及技巧的因素)产生某些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则展现为自我表现的,愉悦的创造性活动,那么我们称这种关系为“张力梯度关系”,而这些心理活动为“张力弧”。对科胡特而言,这种关系以及张力弧的持续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只要能维持两极间的张力弧,它就是健康的自体。因此,健康的自体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态。

不同的形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围绕在两极的那些需求。从分析情境中出现的自体客体转移关系式回溯,这些需求有发展轴上的差异:某些被分析者的镜映需求较其他被分析者更原始,与理想化自体客体融合的需求也有类似情况。

科胡特曾将镜映转移关系依照客体分化程度分为三种:与夸大自体融合的转移关系、另我转移关系以及狭义的镜映转移关系。其中第一种最为原始,而第三种是较成熟的型式。理想化转移关系也有三种区分:与非常早期的障碍相关的转移关系、与前俄狄浦斯障碍相关的转移关系、与俄狄浦斯障碍相关的转移关系。

上述两种与自恋发展有关的需求在每个个体都不尽相同。科胡特认为,“当自体的某一极发展收到阻碍时,另一极会试图强化以代偿(







































北京治疗白癜风是多少钱
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48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