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变态,太反社会了"

"这种反社会的人死十次都不够"......

每当出现一些暴力性质比较高的刑事案件,「反社会」、「反社会人格」这些个词在新闻下面的评论里就八成是跑不了了。

这个词的确很多吃瓜群众都喜欢用,也正是因为这样,反社会人格障碍似乎变成了一个形容词,属于大众认知里误解度很高的一种人格障碍。

因为这种人格障碍具有极强的致罪性,且行为特点残暴、具有可以发展暴力度的潜力,所以经常出现在我探案所里的很多案件分析中,于是我打算把和这种人格障碍相关的点进行全方面的归纳,统一放在这篇文章里,以便大家查阅。

1

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的前世今

年的法国发生了一起命案,一名叫做莱斯曼的村夫把一位女士直接推进了井里,调查后他的犯罪动机是「愤怒的情绪表达结果」。

精神病学专家皮内尔(P·Pinel)对此十分不理解,他认为愤怒的情绪表达不应该如此极端,于是他在分析意见上把莱斯曼的精神问题定义为〝无妄想出现的躁狂症发作〞。

从此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很多犯罪者都具有这种危险的情绪表达模式和冷酷无情的性格,于是这个案例成为很多精神病学者的经典研究案例。

年,英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普里查德嫌这个称呼太冗长,于是进行了修订,把〝无妄想出现的躁狂症发作〞修改为了〝悖德狂〞(MoralInsanity).

他还给出了悖德狂的特点描述:

一种心理错乱的形式,其中智力功能似乎很少或没有形成伤害,而......内心的道德或行为准则很奇怪的变得不正常或堕落了。

到了十九世纪晚期,精神病学家们引入了「心理病态」这个词来形容这种心理疾病,而真正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这个说法是在年才首次亮相的。

年,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首次提出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这个说法,正式的把它列入人格障碍群中。

2

反社会人格是什么

心理学上所说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以及日常活动中的习惯方式。

所以,人格障碍有两个判断的核心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行为明显偏离正常

行为已经根深蒂固

对于反社会人格障碍也是如此。

一般来说DSM习惯于把人格障碍分为ABC三个群:

——A群(古怪的、反常的人格障碍)

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等。

——B群(戏剧性的、情绪性的或不稳定的人格障碍)

包括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C群(焦虑的、恐惧的人格障碍)

包括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介绍ASPD的特点之前,要了解另外一个基本概念:

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er,CD)

这是一种反复持久侵犯他人基本权利、违反和年龄匹配的主要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APA,)

DSM5的鉴定标准:

在过去12个月内,表现为以下15项标准中的至少三项,并在过去6个月中至少存在一项:

经常欺负、威胁或恐吓他人。

经常挑起斗殴。

曾使用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严重人身伤害的武器(例如,棍棒、砖块、碎玻璃瓶、刀、枪)。

曾残忍伤害过他人。

曾残忍伤害过动物。

曾当着受害人的面偷窃(例如,抢劫、抢包、诈勒索或持械抢劫)。

曾强迫他人发生性行为。

曾故意纵火试图造成严重损坏。

曾蓄意欺诈或盗窃。

经常无视父母管教的夜不归宿(在13岁之前开始)。

经常逃学(在13岁之前)。

导致有临床意义的社交、学业等方面的功能损害。

说完了品行障碍,就可以步入主题了。

属于B群人格障碍的ASPD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在青春期以前多次出现品性障碍的行为,而且伴随年龄增长,这些行为的危害性也会呈现出增加的态势。(因此我们可以把青春期的品行障碍行为视为ASPD早期的发展土壤)

(2)行为冲动、思维异常、喜欢撒谎。

(3)完全没有责任感、道德意识和同理心,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4)认知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正常。

(5)具有极端的反社会意识,对于主流的社会文化规范体系抱有一种天然的逆反情绪。

(6)哪怕是因为越轨行为受到了某些惩罚,也还是会继续犯错,犯罪成瘾。

这个特点让ASPD的矫正变得很困难,按照心理学家巴拉特的观点,ASPD个体或许在信息加工能力上有问题,因此把注意力从奖励线索转换到惩罚线索对他们来说很难做到。

从特征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人格障碍的最大核心就是:

——从青春期前就对违反规则已经成癖,犯罪出现成瘾式的特点。

由于这种人格障碍的满足方式是不断的去通过各种方式违反社会规则,所以致罪机率在人格障碍中几乎没有第二种人格障碍可以与之匹敌。

相对应的,ASPD个体实施的犯罪行为也很有特点:

●犯罪动机模糊

很难就个案洞察出这类犯罪者真正的犯罪目的,比如一个长期抢劫偷盗的ASPD个体,他的表层目的或许是金钱,但查其本源,他是在享受犯罪的过程,享受违反规则的快感。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类犯罪人干的事情往往是一些看上去的事情。

●较难集群,一般倾向个人作案

ASPD自带的公共内在属性——,让他们很难以与人相处,加之思维怪异,犯罪通常少有规划预谋,使他们难以与其他犯罪人合作。

●犯罪行为倾向于暴力犯罪,少见智能型犯罪,ASPD发展具有由轻到重的特点,一般是从抢劫纵火到杀戮的过程,本质就是加强对于法律秩序的挑战。

说到这里,总结一下一个ASPD的「基本发展模式」:

——个体在十五岁之前就屡屡以破坏规则,实施各种违法行为为乐(品行障碍),后出现各种犯罪行为,屡教不改,犯罪行为危害性呈现出发展的特点。

附DSM-5的鉴定标准

A.开始于15岁,表现为以下四项(或更多)症状:

?不能遵守与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表现为反复做出可遭拘捕的行为。

?欺诈,表现为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反复说谎、使用假名或诈骗他人。

?冲动或做事缺乏计划性。

?易激怒及极具攻击性,表现为反复斗殴或攻击他人。

?鲁莽地不顾他人或自身安全。

?一贯不负责任,表现为反复不能坚持工作或履行经济义务。

?缺乏懊悔之心,表现为对做出伤害、虐待他人的行为不在乎或合理化。

B.年龄至少18岁。

C.15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

D.反社会行为并非仅仅出现于精神分裂症或双相障碍的病程中。

3

ASPD的成因研究

形成方面,目前没有统一定论:

——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其和童年经验有关

——行为分析流派认为其形成于不合理的机制

——认知理论流派认为其形成于不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

但是,有两个基本点是公共的:

——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影响

遗传方面,现在的研究基本指出父母(特别是父亲)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或者品行障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子女很大可能也会患上反社会人格障碍。

心理学者MossHB等人在当时对品行障碍遗传性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有品行障碍的青少年的父亲与没有品行障碍的青少年的父亲相比,前者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或品行障碍的比例要远高于后者(大约高出27%)

而15周岁前存在品行障碍既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诊断的先决条件也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遗传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精神病学家黑尔等人发现ASPD个体在生理方面也有三个明显和正常人不一样的地方:

——ASPD个体的脑电波异常,比正常人多了很多慢波,这一点只有在很多不到十岁的儿童身上才会出现

——ASPD个体大脑边缘功能紊乱/低下

——ASPD个体前额叶比正常人要小很多(将近20%)

很多实验表明,大脑中某些特定部位是和人的攻击欲望和暴力倾向有重要联系的。

大脑前端部位,或称额叶前部皮层,这个地方对人的暴力倾向产生着很重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人的攻击和暴力冲动。

另外,家庭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以下三种经历在ASPD个体中经常出现:

——早年的家庭虐待经历

——不良的家庭氛围

——早年的巨大创伤性事件

虐待,不只局限于暴力式的殴打,对于早年的孩子来说,还有更加可怕的虐待方式,比如性虐待、刻意忽视、心理虐待等

童年受虐对ASPD的催化作用已经被格罗夫等心理学者证明了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这可以用过度补偿理论来理解,此理论认为ASPD个体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其本质是对过去遭遇的一种自我补偿,以及对于过去遭受的暴力行为的习得和表现。

不良的家庭环境,包括充满争吵、辱骂的氛围、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等情况,也对ASPD具有潜在影响。

总的来说,现在对ASPD成因的研究很多,但是都做不到做到给出最为综合、最让人满意的解释。

从整体上来看,遗传和生理性的因素作用居然要比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得多,这也是很让人难以相信的,因为这么一来就基本可以说明这种人格障碍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天然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者把ASPD个体称为「天生犯罪人」的原因所在。

4

误区研究

有学者对于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一个很不错的说法,说ASPD个体属于是“心理上的高位截瘫病人”

一个真正的高位截瘫病人,他的身边是随时都要有人照料的,而对于ASPD这种极端人格障碍来说,也是需要终身监护的,要想让他们不出现大的犯罪行为,整个人生都应该受到外界的监护和控制,如果控制得当,ASPD不一定就一定是犯罪人,但如果完全放养,那就不一定了。

所以,反社会人格障碍体不一定就会犯罪。

大部分的犯罪人不是因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而实施犯罪行为,还有很多都是因为心结,或者不良的性格特质等影响而实施犯罪行为的。

比如:

有人犯罪是一念之差

有人犯罪是出于情感纠葛

这些犯罪人在人格上并没有出现明显障碍特征,他们中的很多具有事后反省和自责的表现,具有正常人的情感反应。

其次,也不能将“具有仇视社会而犯罪的人”简单的称为“反社会人格”的人

因为某些极端对立心态的人往往是认识上出现偏差,这种认识上的过激反应不等于是他们本就丧失正常的情感反应,他们的心理问题具有心结源,有形成的过程,因此,只要找到这种源点,发现问题形成过程,可以进行专门的心理干预,纠正其认识上的偏差。

比如:一个房子被强拆的人,产生了对社会的仇视心理而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不能说他就一定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我们可能很难发现身边潜伏的反社会人格者,我们只能警惕警惕再警惕。

同时也要相信,就算黑暗弥漫,光明总会到来,因为正义永远不会缺席。

零号

赞赏

长按







































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48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