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媒体争相报道杭州失踪女分尸案,为了提高   笔者在手机搜索栏内输入“杭州”两字,跳出来的全是此案。

  而普通民众更是将这事当作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当然其中一些内容是真实的,但也存在一些虚假内容,比如传犯罪嫌疑人是“军人、还是侦察兵”“是物业保安,熟悉监控设备”“通过关系拿到邻居空房钥匙后分尸”等等。

  今天笔者想说的并不是分析案件,也不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质,而是想提出一个观点:希望媒体不要过度报道此案,也希望民众理性谈论此案。因为社会上有一些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的人会因此受到刺激,而实施模仿犯罪。

  在此给大家举两个“栗子”

  

  第一个粟子:-年全国发生多起幼儿园砍人事件。此事件之所以连续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存在反社会型人格、人格障碍者受到新闻内容刺激,而引发并放大其仇视和反社会情绪,媒体越报道,这些人越“兴奋”,从而开始竞相模仿作案。虽然这些反社会型人格、严重的人格障碍人员并不多,但是其行为的后果危害极大,对社会安全稳定产生极大的冲击。

  第二个粟子:富士康13连跳事件。时间从年1月23日首跳到11月5日,分析其原因,一则是工作压力大;二是危机处置存在问题。但是却没有分析出另一个原因:模仿自杀,心理学上称之为“维特效应”——悲剧少年维特通过努力成为大文豪后以浪漫且戏剧性的自杀告终,从此引起了年轻人模仿维特自杀。通过对自杀数据分析,每一次轰动性自杀事件被报道后,自杀率在短时期内就会大幅度上升。比如年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自杀后的四月份香港自杀个案就增长了32%,达到人新高。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笔者给媒体朋友和主管部门提两点希望:

  第一、降低媒体报道此案篇幅,以官方新闻发布内容为主,其他内容应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不要报道犯罪细节,官方目前没有任何嫌疑人犯罪细节公布,很多都是虚假内容。细节内容对心理健康水平偏差的人群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更关键会直接刺激“特殊人群”的犯罪欲望。

  在此,还需要特别指出一点:幼儿园、中小学、医院、监管人员等特殊场所禁止播放相关案件报道,因为这些场所都是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或心理受到过创伤的人群。

  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里,但是社会总会出现各类事件冲击我们的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事件发生后我们大家都会无比愤怒,甚至开展无情谴责,但那都无法弥补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相比于此,预防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控制媒体过渡报道和让民众理性分析案件,就是预防新案件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笔者并不想挑战新闻报道的自由权和民众的知情权,只是从一名心理工作者的角度为社会安全提点建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63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