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障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我将通过以下的事例说明多重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如果不想看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仅供帮助理解,非真实案例。”张医生,你看我女儿的这个问题好解决吗?”突然有一道声音将我拉回现实。几天前我从同事那里转介来一位患者,这是一位12岁的小姑娘,和她母亲一起来的。刚见面时,我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但是这意味着只有两种情况:1.患者好的差不多了;2.患者的问题被她自己很好的隐藏了。但既然来到了我这里,那就是第二种情况了。我在心里默默盘算着。我不露声色的说“你们好,我姓张,叫我张医生就好”。这对母女仿佛是被我热情的态度震惊了。那位母亲愣了一下,便说“你好张医生,我们是赵医生介绍来的,我女儿这个病不会是精神疾病吧?”我不假思索的说“我需要一些详细的资料才能进行诊断,不过你不必担心,是精神疾病的概率很小”。我看向一旁四处张望的小女孩说“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叫乌妍妍”。通过之后的谈话我大致知道了问题的棘手程度乌妍妍是一名在市一中上学的初中生,这次正好乘着暑假过来的。听她母亲说乌妍妍在最近上下学时会像失魂了似的,听不到人说话,但之后问她也完全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而且已经存在有快一年了。起初我觉得这些描述很可能是梦游。但是之后我通过和乌妍妍的谈话发现她的记忆从三年起就一只是断断续续的,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想不起来。听到这里我仔细询问她在失忆前是否有饮用过药物或酒精饮品之类的。我怀疑这是由滥用物质引起的异常生理反应但是我得到的答案是并未使用任何药物或酒精。这像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又称做多重人格障碍,但是这种障碍一般是伴随着抑郁和其他人格障碍并发的疾病啊。我看着活泼的乌妍妍陷入沉思。这解释不通,面前这个活泼的小姑娘更本看不出有抑郁的影子,更别提其他人格障碍了。“妍妍啊,你是不是还有什么情况没有说呢?”我试探性的问道。“嗯,这个应该不算吧”乌妍妍有些支支吾吾的说。我大致明白了什么。看向妍妍的母亲说,“能否请您在外面的大厅稍作等待呢?”待妍妍的母亲出去后,妍妍终于开口说出了一些她试图隐瞒的真相。“我是大致清楚是怎么回事的,其实我有超能力………”“我能够进行短距离的瞬移”乌妍妍一脸认真的说。“你能详细说说吗?”我突然提起了兴趣,或许这就是关键点了。“我是在初一的时候发现我有这个能力的,那天早晨起的比平时晚了,我还在睡得模模糊糊的时候突然就想要是能嗖的一下出现在教室就好了”。“就像传送门那样吗?”我问道。“对,然后当我再次清醒时我就已经坐在我的座位上了,我以为是自己睡迷糊了,但是这种事情又发生了几次,我就怀疑是不是自己有超能力”。“你没有问过同学是怎么回事吗?”我疑惑道。“我确实想问来着,但是不知为什么心里有种感觉问了别人我的超能力就会消失,就像是量子纠缠不能被观测一样。”乌妍妍一脸认真的说着。听到这里我已经大致明白了。之后又和妍妍的母亲单独聊了聊。“请问你家妍妍小时候性格怎么样呢?”“我家妍妍小时候不怎么爱说话,小时候我们都忙,没时间带孩子。这孩子一直比较内向,直到上了初中才变好的”。我认真的问“您有没有感觉到孩子失魂时有种熟悉感呢?”。“你是说……确实很像小时候的妍妍,但是,但是…这不应该啊?”妍妍的母亲惊讶的说到。“夫人,我现在可以告诉您,妍妍患的恐怕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重人格障碍”。“你以为失了魂一样的妍妍其实就是真正的本体的妍妍,而现在的这个活泼开朗的妍妍其实只是另外一重衍生人格,我猜测是由于某次事件导致的这孩子压力过大衍生出来了一重人格来保护她自己,防止继续收到生活的迫害。”“张医生,请问你这里能治吗?”“抱歉,我只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没有治疗这种疾病的处方权。我可以将妍妍转介给我的朋友,她是精神心理科的大夫。”“但是,药物治疗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而已,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孩子的成长环境有问题,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因素影响非常大,我希望你们也能在我这里进行一下家庭治疗。现在的妍妍像是一个宇航员,为了活下去,穿着厚厚的宇航服。只有当外界环境达到了她能够适应的程度,她才能走出宇航服。”听完我说的话她明显愣了愣。看了看桌上的表,已经到时间了。“时间差不多了夫人”。“不好意思,张医生这次麻烦你了”说完便推门准备离去。我走到窗前,看着这一对母女渐渐远去,一个变得失魂落魄,一个继续活泼可爱。第二部分分离性身份障碍诊断标准:A.存在两个或更多以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为特征的身份瓦解,这可能像是一种附体体验。身份瓦解涉及明显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断。伴随与情感、行为、意识、记忆、知觉、感觉、运动等相关的改变。这些体征或症状可由他人观察或自我意识报告。B.回忆日常事件和个人重要信息或创伤事件时,存在反复的空隙。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健忘不同。C.这些症状的引起有临床意义上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等方面的损害。D.该障碍并非广义上的可接受的文化或宗教实践的一部分(这条可以不用太在意,涉及了外国迷信方面的东西)。E.这种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比如使用酒精后的混乱状态等)或其他躯体疾病。发展与病程:分离性身份障碍与超出承受能力的体验、创伤性事件、发生于儿童期的虐待有关。该障碍的首次特征体验可能出现在几乎任何年龄。儿童一般不会出现身份的改变,主要呈现出精神状态的重叠和干扰;青少年突发的身份改变可能只是体现了青春的骚动;老年人可能表现为晚期心境障碍,强迫症、偏执狂、精神病性心境障碍。心理的失代偿和身份改变可能被以下事件触发:(1)离开创伤环境(离开家);(2)个体的孩子达到了个体曾收到创伤的年龄;(3)后来的创伤经历(如一次轻微的车祸);(4)施虐这的死亡或罹患疾病。自杀风险:超过70%的患者曾企图自杀,但是由于有其他分离性身份存在,自杀风险复杂,不好判断。治疗途径:心理治疗是对分离性身份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治疗需要心理医生熟悉一系列心理干预方法。这些方式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家庭治疗等;合适的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早期创伤造成的心理伤害。家庭治疗:在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家庭中,家庭治疗和夫妻治疗对家庭关系的维持很重要。关爱分离性身份障碍病人,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有效地应对病人的分离性身份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症状。对家庭成员进行集体教育和帮助也是有益的。性治疗是夫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亲密接触产生强烈的恐惧,以一种有益的方式帮助配偶来处理这一问题可能减少恐惧,增进关系。怎么预防分离性身份障碍?1.避免患者受到刺激,保证愉悦的心情。2.原生家庭不应对患者施加过大的压力。3.正确引导患者思考,避免陷入不良情绪中。4.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以上内容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五版进行编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by/26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