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分裂样人格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爱因斯坦在年描述过自己,他说:我一方面追求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明显地缺乏与他人接触和与他人交流的那种热情感,这两者之间总是形成一种古怪的对照。
我确实是一个独行侠,从未将自己的心归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朋友,甚至是我最亲密的家人。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会一直需要保持距离,也一直都需要独处。
精神分裂症
我们一般把分裂样分裂型和回避型人格障碍看作是分裂人格中偏健康的部分。这个没有精神病状态,就是在健康谱系中。这个病态的极端就是平时说的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有医学的解释的,就是大脑中化学物质的这种变化的解释。从心理的角度来说,一个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边界,会使用非常原始的防御方式退缩到自己幻想的世界里面去,现实已经被扭曲了,看到的全是内心幻想出来的世界。分裂者外在感受
分裂者往往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不只是在和人际交往里面,哪怕是在自己的情感体验中,也是一个第三者的身份,就是个冷眼旁观的人。这种分裂的体验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疏远感,就好像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应该体验到悲伤难过或者高兴。而这些情感似乎离我很遥远,感觉好像缺乏任何改变的动力。当和他交往的时候,他没有什么欲望,哪怕是别人要伤害他,或者别人要对他做些什么事情,一般人都会去躲,不想被批评、不想被指责或者焦虑这种动力也没有。所以感觉不到有什么挣扎或者反抗。但是当真的感觉到压力很大的时候,就用退缩。退缩出现实生活的方式,生活在幻想层面中,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他的情绪。分裂者内在感受
分裂者从外面看是很疏离的,内心是怎样的呢?无论是分裂样人格,还是回避型人格,内心都是对于依恋这件事情充满了矛盾感的。既想要靠近,又想要分开。心理学家是这么认为的:分裂样人格的人,尽管意识层面上不渴望与别人交往,内心的冲突是在的,但他从意识层面上否认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对于分裂样人格,其中的冲突感其实是希望能够来靠近我,但又害怕会侵入我,所以把你给推开。当分裂样人格看起来是高功能的话,这个人就很酷。内在其实不太能体会到冲突,更多是会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是有可能是侵入性的,是很坏的。所以保护自己的方式是排斥外在的世界,退缩进、陷入进自己的幻想世界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在面对非常糟糕的情景,面对大的创伤或者应急的事件的时候,都会使用这个方法来躲避现实中带给我们的痛苦中。在这种状况下,一定时期内它是健康的奇想之年
有一本书叫做《奇想之年》。记录了一个老太太的先生突然过世,老太太就记录了在自己先生过世的之后的一年之中,不断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奇想来抵抗悲伤和死亡的故事。当然这是健康状态下的幻想。病态的幻想
在分裂样人格之中,如果陷入病态的一端,就会变成要抛弃现实的世界,退缩到自己的想象之中。这样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人际关系之中的疏离感,其实也是非常痛苦的。健康的幻想
如果分裂样人格在健康谱系之下会带来一个非常好的好处:创造力。这些人往往是非常好的艺术家或者深刻的思考者。对于自己的情绪觉察也很敏感,只是需要把外界、他人、世界的联系给梳理掉,来保护自己。不喜欢和人交往,觉得一个人挺好的。所以这些人的伴侣经常抱怨,或者很难有情感上的沟通,情感上的连接。觉得好像不属于这个家。感觉平时交流的时候,也没做错什么,可能也是个非常好的丈夫,很好的妻子。但是情感上的互动很少,尤其是在性生活上就没有什么乐趣,很机械,总觉得好像心不在焉。但你说他不爱我吗?或者我们的情感关系有什么问题吗?好像也没有,也彬彬有礼。教科书上的案例
一个男性来访者,被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很喜欢的、同一个工作单位的女孩子。但是他从来不敢和这个女孩子发生任何联系和交往,一直在幻想层面上和这个女孩有亲密的行为。在自己幻想层面中幻想有这样的关系,有那样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一个癖好,就是在公众场合露阴,然后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得他产生性高潮的感觉。他为什么还会有露阴癖这样的嗜好,听起来他好像对性也有需求,后来才理解到这么一件事情,对于分裂样人格在性上面和每个人一样,是有需求的。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没有办法通过和人的这种亲密感来完成、满足自己新需求。所以要通过别的方式来满足这个需求。来访者的故事
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个男性,他来访的原因是因为太太非常不满意和他的关系,所以来求助。这个男性是一个工程师,工作生活都还蛮好的,但是他表现出了很多分裂样的这种特质,包括非常理智,在人际关系中非常疏离,在家庭关系中也非常疏离等。咨询师和他聊工作也很困难,因为他非常回避和咨询师之间的这种情感连接。当问他的感受的时候,很难讲得出来。所以直到咨询进行了很久。有一次他讲了这么一个事情,爸爸是一个性格很粗暴的人。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突然听见妈妈在楼上,突然大喊喊他的名字说快跑,你快跑。他没有听妈妈的,就追着这个声音上楼到了书房,结果就看见爸爸拿枪指着妈妈,然后拿枪就转向他。爸爸要自杀。来访者那个时候十几岁,当时特别镇静的跟爸爸说:把枪给我,他过去伸手拿下了枪,这个时候他还未成年,当时这个危机就这么化解了。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想一想在经历这件事情时候,那种恐惧感愤怒感,难过,包括羞辱等情感,在那一刻他关闭了所有自己的情感。这件事情在家里再也没有人提起过,讨论过。于是疏离感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发生了,他再也不去感受自己的情绪,不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如果真的回忆起来的话,实在太可怕了。他需要避免和人太亲近,于是他用自己内心的想象去应对外部发生的事情。这个例子当然是一种情况,不是所有人在这种危机情况下都会发展出分裂样人格特质。但是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有的时候是一些当时应急的创伤导致的。养育模式
回到长久的养育环境中,除了主要抚养人没有能力给予婴儿或者孩子情感上的回应,显得很忽略孩子外,甚至会表现出很厌恶和孩子肢体接触等。还有一种养育模式也可能会在人格上带来一定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干涉过多,期望过高,边界不清楚。分裂样男生
分裂样的男生往往是和妈妈的关系非常紧密,妈妈往往是过度干涉孩子个人边界的。同时往往父亲是非常冷漠,而且很严苛的。这样孩子一方面有一个过度干涉自己的妈妈,一方面有一个过度疏离的父亲,而男生更容易出现与疏离有关的人格特质,比如说反社会施虐分裂样等。这个感受就是一方面被过度的关心所淹没,一方面又非常被拒绝冷漠,就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带来的混乱感,以及因为这两种方式都不能给他带来人际上的这种安全感,孩子就比较容易形成分裂样的特质。既要通过拒绝和他人交往来让自己感觉舒服,保持自己的空间,同时又觉得外在的人都是有可能来侵入我的。分裂样女性
大部分儿童的主要的养育者是女性,就容易对妈妈产生认同。所以女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过度侵入的妈妈和一个过度疏离的父亲,就更容易使女生成长成为一个和过度依赖相关的人格特质。比如说抑郁或者受虐或者依赖。如果家庭中的教育是非常混乱的,在家庭中传达的这种信息有矛盾,但同时情感浓度又很高。
比如说感觉到被侵入,但同时又感受不到爱。
一方面觉得过度亲密,又觉得非常疏离,人们很容易在这种过度的巨大混乱之下,通过退缩来保护自己。
但内心其实感受到的是非常大的无助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