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二、艾森克人格问卷除了卡式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外,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验,大概要数MMIP测试——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这是由海斯威和麦肯勒于一九三〇年代编制而成,并于近期进行修订。测验者通过回答五百多个“是”或“否”的个人问题,得出十个人格因素,再透过复杂的统计学分析,建立起四个有效层级,从而确定测验者的心理状态是否影响了测试态度,或测试者是否在某种意义上曲解了测试结果。此外,最近出现了一种形式上更为简洁的测验量表,由英国研究者艾森克(HansEysenck)编制。经过大量的资料分析研究,艾森克根据两大轴线,对人格进行分类:内向—外向轴线:外向个体渴望获得奖赏和鼓励,容易兴奋,依赖周围的外部环境,较为主动并善于与人交往,相反地,内向的个体则极为自律,较为安静和内敛,不依外部状况行事,倾向于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每个人都能够在外向—内向轴线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神经质轴线(情绪稳定—不稳定):这条神经质轴线是情绪稳定的指标。情绪容易激动者容易持久地受到焦虑、忧伤和内疚等情绪的困扰。反之,情绪波动稳定者,在受到干扰时能很快恢复至正常的情绪状态。此外,艾森克又加入了第三个维度——精神病型,表现为冷漠、攻击性强、冲动、以自我为中心。测试者可以通过一份列有五十七个“是”或“否”的自我问卷进行这三个维度的评估,因此称此为“艾森克人格问卷”。艾森克问卷是一种颇为有趣的人格评估量表,但科学研究总是你追我赶,其他研究者在测试了这个量表之后,发现了它的局限性——如果所有的“人格障碍”都是神经质轴在线的情绪不稳定型,那么艾森克问卷便无法区分出个体之间的不同,由此看来,神经质轴线包括若干种不同的维度,并且无法对这些虽然都焦虑不安但却各不相同的当事人做出细腻的区分。此外,服用镇静剂的测试者,其情绪不稳定和内向表现都会减弱,影响测验结果。三、克劳宁格的四种人格表现为了解决人格障碍的分类问题,研究者们编制出新的测试量表,其中以圣路易斯大学的罗伯特·克劳宁格编制的测试,最为出名。克劳宁格在实验室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和人体试验,尤其是关于真假双胞胎的人格试验,提出人格的七个组成因素。首先,他划分出四种构成“人格表现”的维度,其为幼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并遗传下来的维度,因而很可能是天生就有的。这四个表现决定了对人格的初步了解:1.追求新奇:此项维度获得高分的成人或婴儿,会表现出主动探索身边环境、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和主动规避挫折的倾向。2.规避惩罚:自寻烦恼,降低期望值以逃避不好的意外,以及在因害怕不好后果,而产生怀疑时隐忍不发的倾向。3.依赖奖励:渴望获得他人认可、支持和类似的奖励。4.坚韧持久:尽管已经疲惫不堪或沮丧失落,但依然坚定地继续某种活动的倾向。在此我们举例说明,以上四种人格表现的反应为何:在餐厅里,依赖奖励先生马上会点自己之前就很喜欢的菜肴;追求新奇先生想要尝试自己没吃过的新式菜肴;规避惩罚先生会找出菜单上所有难以消化的菜肴,并尽量不去点它们;坚韧持久先生来得有点晚,因为他不停地在餐馆附近寻找停车位,就算腹中饥饿,他也不会因此而生气。此外,不同于先前的人格分类法,克劳宁格在其测试量表中加入了三个维度,他认为这三个维度可以用来定义他所称为的“性格”。与性情不同,性格更容易受到教育经历的影响,以下为新增的三个性格维度:1.自我控制:此维度跟良好的自我评价有关;相信自己有能力影响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有明确的目标。2.协作:此维度的特点是对他人的接纳和理解、共情和无私。3.自我超验:在这个维度上获得高分的人,会感觉自己的生命具有某种意义,对世界有归属感,对事物的看法更偏精神而非物质。克劳宁格量表的最大贡献,在于具有“科学推测”的意义:我们可以对量表进行测试,并为其设想测试情形或体验。例如,用来测试人格表现的问卷,可以跟其他透过不同测试获得的结果,或是与他们相识已久并在不同情形下观察过他们行为举止的熟人旁证,进行对照。另外,也可以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看看这七个因素是否真的互不相关;还可以对获得相似测试结果的个体进行比较,看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模型未能辨别出的区别等。然而,跟所有科学测验量表一样,克劳宁格的模型也有过时的一天,也会被能够更容易解释观察结果的新模型所代替。然而,通过对不同理论和观察结果的对照和比较,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如天文学和医学的进步。正因为如此,人格研究成了一门飞速进步的学科,它将为儿童教育、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治疗等领域,持续提供更完善且切实的帮助。什么是人格障碍?假设我是一个多疑的人,如果这种多疑保持在一个适度的状态,而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渐渐对人产生了信任,那么我的多疑就只是一种可以让我避免被人愚弄的人格特质。比如:在购买二手汽车时,这个特质就会非常管用。反之,如果我随时随地都满腹怀疑,哪怕对最为宽厚仁慈之人也无法信任,那么,大家很快便会觉得我难以相处,我自己也会时时刻刻提心吊胆,或许还会因此失去结交新朋友或成功完成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多疑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格障碍”。换言之,只有在某些性格特点过于明显或过于固化,无法适应不同情况,并令当事人或他人(或两者)不堪忍受时,人格才会成为障碍。这种不堪忍受不失为诊断人格障碍的标准,而我们撰写本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各位应对在家庭或工作中遇到的人格障碍。其次,当你发现自己具有某些我们将在后文中描述的人格特质时,也能帮助各位读者更加地认识自我。在本书的每一章都有一份人格测验,各位能透过测验对自身或身边之人的人格进行思考;这些问题并非诊断测试,而是提供各位自我思考的契机。分类的意义?在此,我们挑选出十一种几乎在所有国家和年代,都可以找到的人格障碍类型,因为无论是年代已久的精神病学教材,或是最近由世界卫生组织做出的分类,抑或是美国精神病协会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都对这十一类人格障碍进行了大同小异的描述。当然,这十一类人格障碍可能并未涵盖到所有你曾遇过的人格障碍类型,不过也可以从中发现似曾相识的类型。对人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有关心理学分类的疑问。原则上,分类是将人分门别类,将人归入不同的“类别”,但人类的多样性是无穷无尽的,根本无法从本质上进行分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话说得一点不错,现实中存在的性格类型要远远多于任何分类系统中的“类别”,而这是否会让如此之多的分类尝试,成为徒劳之举呢?事实不然,我们就以一个完全不同于心理学的领域为例——气象学。每个地方的气候都不一样;每天的微风、云朵和阳光都会勾勒出不同的景象。但是,气象学家从中定义出四种不同类型的云:积云、雨云、卷云和混合类型的云,而积雨云就是混合类型的一种。但用一只手就数得完的几种分类,我们保证可以准确地描述任何一片云朵吗?当然没有办法,即便是两团积云也不会完全相像,就像没有两个人的性格会一模一样,但我们依然可以把他们归为一类。我们继续举例说明。对云的类型有所了解,不会影响我们欣赏美丽天空的闲情逸致。同样地,只要不是刻意想着分类,了解几种人格类型,也不会妨碍各位对朋友的欣赏和你们之间的友情。如有需要,甚至了解云的类型还可以帮助你预知接下来几个小时的天气状况,而了解人格障碍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处理某些突发情况和人际关系。对于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而言,鉴别出不同的人格类型,可以让他们更容易掌握患者对不同情况的反应,进而提供患者更全面的心理或药物治疗。例如,透过对“边缘型”人格障碍(参见第十二章)的鉴别和定义,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找到了几条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遵守的基本规则;因为这些病患不仅深受其苦,在面对别人提供的各种帮助时也会深感纠结。因此,即便是给予治疗,也必须相当谨慎小心。因此,分类是有意义的,无论是研究云朵、蝴蝶、疾病或是性格,分类对所有的自然科学而言,都是必要之举。理解、接受,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我们会尝试向各位说明常见的十一种人格障碍者,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一旦你瞭解他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视角,就会更容易理解其某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行为,究竟为何。此外,最近又出现了一种发展迅速并被运用到认知心理治疗中的新型研究方法: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其实取决于某些在孩童时代就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想法。例如,偏执型人格坚信“别人想方设法要害我,不能相信任何人”这种想法会导致一连串不信任的态度和带有敌意的行为。关于这一个问题,我们也会在本书尝试解释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如何对行为产生影响。在研讨会上,我们经常向众人表示必须接受人格障碍的存在之重要性,但却每每引起非议和反驳。人格障碍都是些让人不堪忍受,准确地说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行为,那么该如何接受这些人格障碍呢?事实上,我们并不会要求各位竭尽全力地去被动接受,这样只会增加人格障碍带给你(往往是你本人)的困扰。我们所说的接受,是指接受人格障碍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的事实;也就是说,不要把人格障碍视为一种疾病或缺陷。打一个比方。你正在海边度假,打算第二天乘船出海,可是醒来后发现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如果你不会因此而不开心,也不会因此而生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接受了临海天气会时好时坏的事实;而这也不会妨碍你根据突发状况调整行程,在那一天安排其他的活动。而人格障碍就如同这些自然现象:它们过去存在,现在依然存在。就好比面对糟糕的天气,愤慨也好,生气也好,都是枉然。另一个接受人格障碍的理由是:当事人肯定不会去主动选择这些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多半是遗传、教育和家庭背景等经历的混合产物。它们导致的行为往往不受人待见,而且会有不负责任之嫌,但谁会主动选择过分焦虑、过分冲动、过分多疑、过分依赖别人或者过分沉迷于细枝末节呢?拒绝接受人格障碍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尤其是当事人。事实上,接受人格障碍往往才是引导当事人改变自己某些行为的必要先决条件。若各位能彻底了解人格障碍,能坦然接受人格障碍,你就可以从容地应对人格障碍,并以更恰当的方式对待人格障碍者。在本书中,我们将为各位提供应对每一种人格障碍的建议,这些建议来自于我们对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研究和临床经验。衷心期盼本书,能成为因人格障碍而深陷自我认知或关系问题者,在名为“人生”这条道路迷航时的引路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67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