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9494.html

在之前的推文中,我们澄清了一些关于双相障碍的界定和分型问题,那么为什么双相障碍需要反复强调,是因为这个疾病具有很多其他疾病没有的特点,目前而言,其诊治现状堪忧。

01

发病高峰年龄早

我们知道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多起于青壮年,但是实际上其中女性的发病年龄集中在中年。那么双相障碍也具有发病早这个特征,在成人精神障碍中,这个疾病的发病年龄是最早的。美国研究者做过一个统计,双相障碍中大约有一半的病人首发年龄在15岁左右,有3/4的病人首发年龄在20岁之前,绝大多数双相障碍的发病都在25岁以前。并且,双相障碍是所有精神障碍中遗传易感因素最高的。

02

确诊时间长

这个疾病从发病到确诊之间的耗时比较长,其中还存在大量的漏诊、误诊问题。在病情的演变和进展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临床现象,包括了抑郁、焦虑、强迫、精神病性症状、物质依赖,还有可能会有一些躯体症状。因此,在最后,真正确诊的时间很长,有研究显示,一般确诊时间用到了8-10年,往往会经过多个精神科医生反复就诊才能够最终确诊是双相障碍。那为什么时间会这么久,有一些是因为客观的病情状态起伏,有一些是主观的,患者的认识不足还有病耻感的原因。

03

患病率高、复发率高

我们知道,所有精神障碍中,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是最高的(终身患病率在7%左右),双相障碍比抑郁症要稍微低一点,在3%左右,那么,这样看来,双相障碍的病人数大概是精神分裂症的2倍。医院中,住院病人大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他一部分是双相障碍(但是按理说双相障碍的病人应该比精分的要多)。除了患病率,就是疾病的复发率,包括精分和抑郁症的复发率其实都是挺高的,5年复发率大概在80%左右。但是双相的5年复发率高达90%,终身的疾病复发率甚至高达95%,是众多精神障碍中复发率最高的。

04

自杀风险高、共病率高

双相障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自杀风险高。提到自杀很多人会想到抑郁症,其实不然,双相障碍的自杀并不像抑郁症那样有一个预兆,抑郁症病人的决策往往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但是双相障碍就这么自杀了,他的自杀行为没有什么预警,猝不及防。另外,双相障碍有很高的共病率,它可以和精神疾病共病,和焦虑障碍的共病是最常见的,也有物质滥用和人格障碍。还有一些躯体疾病,比如代谢综合征、偏头痛、糖尿病等等。

05

疾病负担重

我们说到疾病负担,其实涉及很多。不仅仅是影响到患者本身的工作、学习、社交,也会影响到他的家庭,不仅仅是医疗费用的支出,也包括照料、劳动力丧失带来的等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疾病的污名化、病耻感带来的心理负担。由于共病的存在,会有更多的自杀风险,背后也隐含着疾病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有研究显示,双相障碍和1种疾病共病,自杀风险会上升4倍,和2种疾病共病,自杀风险会上升7倍,和3种疾病共病,自杀风险会上升12倍,和6种疾病共病,自杀风险会上升30倍。

对于一位临床工作者来说,不了解双相障碍,就很难为我们的病人做好服务。但是从遗传学、神经生化、影像学的研究中,目前为止,并没有关于双相障碍病理机制的明确说法。在精神分裂症中,我们有比较认可的多巴胺假设的学说,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中,我们认识了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作用。在抑郁症中,我们认为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成分具有明确作用。但是双相障碍,似乎并不能用神经递质来解释。目前的双相障碍病理机制研究方向是神经炎症、神经退行性病变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针对这些通路的靶向药物是潜在的治疗策略。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鉴别新型线粒体调节因子、严谨有力的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

丁香播咖.徐一峰,方贻儒.双相障碍的最新诊疗策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77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