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问药犹如下棋
昨天刚发完《调药过程中的波动》,去早锻炼的路上,脑子里又跳出来2条,1条是经前期波动,女孩家长留意一下,1条是病情继续在发展,过几天我补上去。
每写一篇,大脑就感觉轻松、放空一些。脑子里装多了东西容易瘀堵,写出来放这里,不担心忘记,随时可以翻出来看看。
再次申明一下,本人无门无派,不推荐任何医生和药。
双相障碍的药物治疗过程,比起抑郁症和精分,更复杂。很多时候,单药不行,需要组合拳。因此,了解不同药物的特点,使用方法,很有必要,每一步怎么走,就和下棋一样。
一、了解每枚棋子的功能
如果是双相,吃抑郁药很容易转燥,这个是老家长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也有新家长不懂。记得有一次一个孩子因为吃了抑郁药,结果性情大变,激惹发脾气,打父母,妈妈惊慌失措,痛恨医生痛恨药,结果酿成了悲剧。所以,家长学习很重要。如果家长了解一些基本的药物药理知识,可以避免一些悲剧,少走一些弯路。如上一篇《案例分析:家长描述病情如何抓住要点?》。说明书、教科书、指南、权威网站的新资料,都可以去浏览一下。
二、了解各棋使用方法
知道个别药物的特点之后,再了解一下如何使用这些药。
比如缓释片和普通片的区别之一,就是缓慢释放和快速释放。如果把缓释片掰开使用,就失去平均缓慢释放的效果。
碳酸锂缓释片,掰开使用,快速、集中释放,增加中毒可能性。
喹硫平缓释片,掰开使用,快速、集中释放,一般情况有利于助眠(个体差异除外)
比如,拉莫三嗪,大家都知道,这个药,最可怕的一个副作用就是过敏反应,严重的会有生命危险。那么,按照说明书,需要慢加,很多患者按照医嘱已经加的很慢了,但是还是出现了皮疹。那么,有的群友会怎么做呢?那就比医嘱再慢一些。记得一个家长在孩子拉莫轻度过敏后(提示,重度过敏的不建议,毕竟有风险),过了一段时间,重新尝试加拉莫,这次加得更慢,起始剂量更小,密切观察有没有过敏反应,结果也成功加上去了。这就是灵活运用每一枚棋子。
最近看到的一篇《喹硫平速释剂型能否快速加量?》文章记载如下图:
关于这类资料有很多,更多药理方面的,大家可以在渡过药物群多分享交流。
三、走棋(结合2个小案例)
案例1:锂奎组合(左右对称性)
医生让孩子加碳酸锂压燥,孩子吃了几天出现情绪波动。家长有点心慌。一起来看一下喻东山的书:短期锂治疗能抑制谷氨酸回收,增加突触间隙谷氨酸水平,服锂头7--10天抗躁狂效应不明显。长期锂治疗增加谷氨酸回收,减少突触间隙谷氨酸水平,故服锂7--10天后抗躁狂。
通过学习,可以缓解一下家长的焦虑。锂刚开始吃,确实会因为增加谷氨酸水平,甚至会加重情绪波动,但是,2周后,正作用会慢慢体现出来。所以,家长要了解一些药物知识。
后来,医生让加喹硫平。
孩子加奎和加锂一样,也出现了情绪波动,这次家长的情绪稳定了很多,只是不明白,大家公认的喹硫平可以当稳定剂使用,是稳定情绪的,为什么会出现情绪波动呢?家长好不容易上千元看一次名医,现在才几天就情绪波动,鼓起勇气电话给医生助理,助理回复,继续按医嘱使用。
家长前来找我,我也只能根据已知的告诉他,喻东山答家长问的时候,提到过,奎70%缓解激惹,30%恶化激惹。还有就是,奎刚开始吃,可能副作用先出来,孩子对奎中的某神经递质比较敏感,那么可能先出现波动,正作用还没有来得及跟上。同时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让遵医嘱。果然,一个月后,家长告知,孩子开始的这些波动缓解了,医生也说,正作用出来了。
然后,一直情绪稳定,动力不足,慵懒。医生让继续加奎。加奎又出现了波动,这个时候,家长怀疑喹硫平的量不能偏大,自己在锂不动的情况下,剂量来回试了一下,确认不能加量。可是,如果退回原来的剂量,那么,动力不足整天躺着怎么办?
微调开启。双相治疗追求的是稳定,天平秤保持两边平衡:一边拿掉一些,另一边不动;2边同时加;2边同时减;一边减,另一边不动。。。总之就是保持左右相对平衡,并且权衡取舍。。。
案例2,芮达、镁组合(前后连续性)
孩子初始症状有被害妄想,医生怀疑精分,让吃芮达,副作用比较大,量加不上去,症状有所控制。
家长心疼孩子副作用,换医生,因为还有抑郁烦躁等其他症状,诊断双相,使用过以下药物:镁.齐拉60,百20。变化是百吃了更烦躁,镁脾气没有了,烦躁好多了。
后来顺利复学,因为不甘心一辈子吃药,停药,复发。
接着又尝试了好几种药,奥、奎都吃过,都是副作用严重,量加不上去。或者是效果不明显。
通过和家长前前后后梳理,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奎心率快和睡眠不好,效果一般,量加不上去
奥便秘,闹心,强迫,睡眠多,效果一般,量加不上去
芮达呕吐,加不上去,精神症状有好转,情绪有点低落,烦躁没有好转。
百吃了更烦燥。
镁对烦躁脾气效果好。
家长一般在对待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时,会身在庐山一样,也会因为焦虑导致思维混乱,判断飘忽。在群里说出来,热心的群友,会帮助你一起分析,但是,最终家长还是要自己冷静下来梳理,因为个体差异很大。
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个案例是不是芮达解决了精神症状,只是烦躁脾气依旧,镁能解决烦躁脾气。这样,芮达和镁的组合,是不是说不定就能基本达到解决精神症状和烦躁脾气?并且当时芮达因为只是精神症状缓解,烦躁没缓解才继续加量,现在有了镁的助力烦躁、稳定情绪,芮达会不会就不要用加很大的量了?
调药过程不仅仅要考虑左右对称性,前后连续性。和下棋很像,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记得一个医生说,有时候调药还需要凭手感,我理解为就是凭经验。
这2个案例我仅仅是用来抛砖引玉,现实中很多案例要比以上2个案例更复杂。所以,难治的更需要考虑期间的交错纵杂性。
再次强调《记录表》的重要性,今天在读《边缘性人格障碍家长指南》一书中,正好读到一段话:
以上只是帮助大家梳理一些思路,调药一定要去问医生,让医生决定。你只是配合、协助医生。医生门诊量大,这个病又没有仪器检测,全靠医生察言观色和患者家长交流,才能做出分析、判断,这些分析梳理、判断又非常耗能和烧脑,医生烦躁和累,可以理解。
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才能和医生探讨治疗思路。很多家长反映,医生很反感家长自己学习,这并不是没有道理。
关键是,家长就诊时的情绪状态。如果你作用给医生的是焦虑慌乱,那么医生反作用给你的也是焦虑烦躁。你作用给医生的是平静、镇静、合理,那么医生反作用给你的,就很可能是听得进你的分析思考。
家长降焦虑,详见《目录》中正念版块,都是我亲身经历。
当然,求医问药的奥妙,家长都很智慧,可以各显神通。
以上只是个人一点粗浅的经验,非常期待有经验的家长补充和建议。
相关链接:
调药过程中的波动
经验谈之泡网
点击:目录(已更新)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7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