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研究生留遗书自杀一个活得很好的
作者
拉面
责编
陈沉沉
从9月开始到现在,陆续发生了很多沉重的事。武汉一名4岁的初中男生,被母亲掌掴之后选择跳楼;9月27日,日本女星竹内结子被发现在家中去世;三天后,一名40岁中国男性在国航飞机上自杀;上周,大连理工一名研究生深夜留下遗书,离开了这个世界……自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开始想要写“自杀”这个话题时,我是有些犹豫的。它太敏感,也太难以把握尺寸——正如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既好奇想要窥探,却又不敢直视。但我们还是止不住想要发问:凡人皆有一死,为什么会有人选择用如此决绝的方式告别世界?接下来,让我们和时光一起倒流,来到生命最后的时刻,看看一个人的内心,到底在经历些什么……0人好好的,怎么就选择自杀了?从萌生轻生的念头到付诸行动,一切只需要不到4分钟。但4岁初中男生跳楼的视频里,从被妈妈质问进而动手打,到妈妈离去之后独自在原地发呆,最后毫无预警纵身一跃,是非常漫长的4分钟。如果那4分钟里,有人能陪他说几句话,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有人说,不就是因为打牌被批评了一下,也不是多大事,怎么就想不开了呢?也有的人说,谁知道他过去在家里受了多少委屈,他的内心累积了多少痛苦?很难解释面对类似的境遇,为何有的人能面对,而有的人选择放弃生命。因此,任何的评判都是不合适的。门林格尔在《人对抗自己》一书中说:“研究自杀最大的障碍,就是按流行的看法假定其简单的因果关系。”我们看到的所谓因果,未必是全部的真相,这也是为什么——人类至今也未能彻底了解自杀。中科院的研究显示,诱发自杀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家庭问题」。除此之外,诸如工作、学习、婚恋、疾病,包括受欺凌、被性侵等经历,也有可能是导火索。归结起来,导致自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大类:)生物学因素约30~50%的自杀风险是遗传因素造成(vanHeeringenMann,);抑制神经传递的血清素功能紊乱也可能会诱发自杀。2)精神障碍最常见的是抑郁症,其他诸如精神分裂症、边缘型人格障碍也存在较高的自杀风险。3)心理因素
包括特殊事件引发的心理痛苦,或者性格中的完美主义,认知僵化等。心理因素,在自杀事件中越来越常被提及到。但别误会,自杀者并不一定是经历重大创伤才会痛苦得寻死。首先,自杀的念头很常见。50%-70%的人在其一生中曾经想过要自杀,而2%的人在过去6个月内有过自杀的念头。其次,自杀的人数也很庞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年的数据,全世界每年有大约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人选择通过自杀来结束生命。而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人陷入痛苦、绝望深渊中的人。02自杀发生之前,一个人经历了什么?曾有人问一位多次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既然知道要珍惜生命,珍惜所爱之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自杀?他的回答是:因为这样的想法要求我们继续痛苦,却根本无法给我们解药。自杀,可以理解为“试图逃避一种不能忍受的生活境遇”,而不是放弃生命。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大脑额叶功能也还没有发育成熟,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加上容易陷入认知误区,觉得只有死亡才能解决问题……因而这个群体更容易出现「冲动型自杀」。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自杀,更多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需要先认识自杀行为的3个阶段:自杀意念、自杀企图和自杀。自杀意念,代表有想法,但未付诸实践;自杀企图,意味着有自杀行为,但未成功;自杀,采取自杀行为致死。从萌发自杀意念,到真正开始着手计划、准备甚至尝试,其实需要经历内在的挣扎。那是什么因素推动一个人产生念头,进而发展为有自杀企图呢?心理学家Joiner的“自杀人际关系理论”或许能够解答。她指出,当个体有了较强的自杀意念,又具备自杀能力,那么就有可能做出自杀尝试。这里的自杀能力,除了执行自杀的能力,也包括对死和痛的忍受力。而自杀意念的产生,往往和高水平的「累赘感」以及「未满足的归属感」有关,这两种人际关系中的挫败,一旦同时出现,则会让自杀的意念达到较强状态。图片来源:有心人事,作者凡姐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男主角欧维恰好同时满足了这三点。他本没有必要寻死,衣食无忧,身体还算健康,自理能力很强,每天就只是在小区里巡逻打发时间。但另一方面,他确实活得不开心。最爱的人因癌症去世,再无其他亲人,因为性格孤僻,他也没什么朋友,还得整天花时间和愚蠢的邻居们斗智斗勇……他的「无归属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他因为年纪大又不懂电脑,被工作了一辈子的公司辞退,失业之后,他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子里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不被需要,还被年轻人嘲笑他碍事……他的「无能累赘感」也逐步累积。他对生活提不起希望,只想追随妻子走。他也不怕死,这份可怕的自杀能力让他对活着毫无留恋。可以说,他的念头在妻子去世之后开始萌发,随着一个人的生活显露出孤独、不被理解甚至看起来只会变得更差时,选择死亡,反倒给了他去天国和妻子团聚的希望。对于一些自杀企图者来说也是如此。在普通人看来,死亡是很可怕的;但是对他们来说,一想到自己死了,反而会有一种轻松的解脱感。一边是越来越觉得无解的沉重绝望,另一边则是对死亡的“美好”错觉,当天平失衡过头,再来哪怕一根稻草,人就倒下了。03想阻止自杀的发生,可以怎么做?电影里,欧维是那个幸运的人,他几次尝试自杀,最后都被邻居打断。邻居把他当成家庭一份子,也让他重新燃起活着的信念:这个世界我有留恋的人,有想要去做的事情,有共同去面对不幸的朋友。于是,自杀的念头就此消散。然而,在现实中,想要阻止一个意图自杀者,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你可能也听说过,有专门提供24小时免费自杀援助的热线。据报道,24小时热线去年一年的来电总量将近20万通,其中高危等级来电通。在为他们挽救了生命鼓掌的同时,也要看到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资金和志愿者人数不足,尚未能满足庞大的援助需求。有的人抱怨热线总是打不通,其实是因为,想要通过倾听、劝导的方式缓解每一个来电者的消极情绪,真的要花上不少时间。那怎么办呢?自杀干预还有一种常用的方式,就是限制自杀工具。某知名购物网站上常设有自杀干预师,你可能也猜想到,这是因为不少自杀者会网购自杀工具。曾经有个小孩,到网店咨询某种禁止销售的产品,客服觉察到不对劲,就多问了几句。结果知道,小女孩和父母吵架,一时接受不了,想找一种不疼的方式结束生命。客服一边陪她聊天,稳住她的情绪,一边联系平台反馈,平台赶忙联系到当地警方上门查看情况,最后确认了小女孩安然无恙。一般来说,如果自杀倾向者无法获取这些工具,能大大降低实施自杀的可能性。很多自杀预防的手册上也会特别提醒:多数企图自杀的人,都会向外界释放相关信号。要么会和小女孩一样透露出轻生的念头,购买了“奇怪”的物品,要么近期会有异常的言行举止,身边的人如果能够捕捉到这些信号,或许也能够预防自杀的发生。虽说自杀干预最好由专业人士来进行,但我们每个人也可以为此尽自己的一份力。如果你觉察到身边有人有放弃生命的想法,不妨这样做:.和Ta谈谈那些黑暗的念头我们经常会觉得,如果一个人情绪不对劲,应该去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不要提起“死”这个字眼,以免引发极端想法。这其实是让对方独自面对自杀的想法,无疑提高了自杀的风险。不用刻意回避那些可怕的想法,保持共情、倾听,给对方一个倾诉的契机,对他来说很重要。张沛超博士说:“如果一个人要自杀,我们要去跟Ta讨论一个问题:是谁在杀谁?”这样的提问,或许可以拉开Ta当时跟死神之间的距离。与死亡保持距离,便有可能减弱自杀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自杀干预是给自杀者续命,就像《一千零一夜》,一天讲一个故事,讲到第00夜,国王不再杀人了。跟Ta不断聊,拖着,聊到Ta不再想自杀。”同时,如果你是个未经过训练的人,不要过于勉强和责怪自己,要知道,与一个想要自杀的人聊Ta的念头会给你自己带来心理压力。如果超过了你能承受的范围,建议你尝试第二种方案??2.求助专业机构和人员各个地区基本都会有心理援助热线,除此之外,也有线上(比如QQ群心理疏导)或者线下的服务。你也可以求助当地的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精神科是否提供心理危机干预。也可以保存好以下的热线信息,以备不时之需:青少年服务希望-6-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00-全国24小时免费心理00--.制作生存锦囊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和对方约定,制作一个生存锦囊。我曾经和一个抑郁症的朋友说,趁着情绪稳定的时候做好锦囊随身携带,里面放着一个随时能打通的电话号码,一些可以防止自己做傻事的提醒。每当自己觉得痛苦的时候,就打开它看看,拨打那个电话。结语写这篇文章,真的好辛苦。我们每个人也许都经历过一些很艰难的时刻,觉得活着很辛苦,人真的好渺小。每每看到自杀的新闻,就会被唤起内在的那份悲伤,无助。我们无从指责他人的选择,但可以更接近真相一点,了解自杀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了解它的复杂性,而不是只用“脆弱”和“冲动”去概括。也许,我们懂得更多,也能挽救回更多的生命。最后,引用武志红老师发在微博上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把本文分享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吧。如果本文对你有用,也请给我点个??在看??谢谢你。起风了,要努力生存啊。END
??读者专属福利????????
免费送你一份测评抑郁抵抗力评估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