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在我国,14-25岁群体的犯罪,在刑事案件中占比高达50%-70%。在高智商犯罪中,不少人都具有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很多都是在年少时期、孩童时期就有所体现。当孩子有这类人格障碍的时候,他会表现出一些特征,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及时教育。

  那么,该如何去分辨这些特征呢?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经提到过,反社会人格的孩子,基本都有一个特征。

  李玫瑾:反社会人格的孩子,基本都有这个特征

  李玫瑾教授提到,反社会人格者不一定都会犯罪,这个群体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高智商的人特别多。

  这些人智商非常高,但他们跟其他聪明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对所有事情都不感兴趣,包括家庭、爱情、孩子等等。

  有这种特征的人,未必会犯罪,但是如果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具备这样的反社会人格特征,那么一定要及时教育,因为这是一种精神疾病。

  反社会人格障碍,又被称为无情型人格障碍、社会性病态,具有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哪怕做的事情违背道德和法律,他们也不会产生负罪感。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不会被情感约束。哪怕朋友、亲友受到伤害,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他们将保持冷漠的态度。

  此外,这类人群的行为举止容易受到偶然动机的驱使。如果你阻碍了他的道路,那么你会成为他眼中的绊脚石,至于如何处理,就得看他是怎么想的了。

  反社会人格者,在很多人眼中相当于一个“不定时炸弹”,但是他们却不认为自己跟常人有区别。

  你可能认为这些人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这类人格障碍的患病率是比较高的。

  根据统计,全世界有4%的人是反社会人格,也就是说在个人里面,可能就有4个人是漠视道德和法律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通常在童年、少年时期就会出现品行问题。

  所以,当孩子出现反社会人格的特点时,不管是为了社会还是为了孩子本身以及家庭,父母都要给予重视,正确地教育他们。

  想要教育,必须得了解反社会人格出现的原因

  要明确的是,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成长环境

  有调查显示,反社会人格者大多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例如曾经遭到情感剥夺、虐待等等。

  也就是说,童年的精神创伤、糟糕的家庭关系、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的外部环境,都对反社会人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反社会基因也会遗传。

  我们都知道,性格受到了遗传的影响,而反社会人格作为一种人格障碍,也是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的。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专家,曾经对0对双胞胎以及他们的孩子进行研究,其中对双胞胎为同卵,另外对为异卵。

  通过对比,科学家发现,遗传了“好斗”等反社会基因的孩子,经常表露出不良行为,哪怕他们的家庭是温馨而幸福的。

  在此之前,英国伦敦大学的特里·莫菲教授,也曾对儿童的好斗心理做出研究。

  他花了26年的时间跟踪调查了新西兰的一千多名儿童,发现其中缺乏“MAOA基因”的孩子,成年后往往更加好斗。

  既然反社会人格如此“棘手”,那么当孩子表现出相关特点时,家长该如何去引导呢?虽然有点困难,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只是需要一些耐心。

  孩子出现反社会人格特征,父母如何教育

  在前文提到的研究中,专家表示,虽然反社会人格的基因可能会遗传给孩子,但是科学的治疗和积极的教育,能够帮助抑制这种基因带来的遗传影响。

  “靠近孩子,让他没法做坏事”

  李玫瑾教授在讲解反社会人格的时候,分享过一个身边发生的例子。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民警为了更好地管理罪犯,专门去研究犯罪心理方面的知识,结果发现自家孩子就是反社会人格。

  这位民警爸爸是怎么做的呢?他辞掉了工作,每天陪着孩子一块玩耍做事,帮孩子度过了危险期。

  青春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但是这位父亲一直陪着孩子。李玫瑾教授说,这种方法非常好,孩子只要一干坏事,家长就说“我跟你一块去,我帮你!”,让他干不成坏事。

  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反社会人格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害怕,可是当孩子表现出相关特征时,父母第一时间要做的,还是镇定。

  一方面,有些孩子撒谎、争吵,并不就代表他就是反社会人格。草率地给孩子下定义,只会伤害到他们的心。

  另一方面,确认孩子是反社会人格之后,也不要将他看成“未来的罪犯”,否则容易加剧孩子的恶劣情况。

  当孩子表现出反社会人格的特征,家长要予以重视,关心靠近孩子;同时要带他们去专业的机构进行鉴定,不要耽误治疗时间,也不要用异样和歧视的眼光看待孩子。

  暖心寄语

  以前,我们习惯于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长大,但不是每个家庭的生活都能够完美无缺。

  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爸爸妈妈会面临很多困难,也许是经济方面,也许是孩子的性格、心理出了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把过错推到孩子身上,也不要因此跟家人无止境地争吵,而是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80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