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乔布斯曾说:「看电视的时候,人的大脑会停止工作;打开计算机的时候,大脑才开始运转。」

不同于电视广告的疲劳轰炸,使用计算机较有成就感,这正是网络让人成瘾的原因,而且网络的互动效果比较强,不仅让大脑开始运转,甚至停不下来。乔布斯还说:「唯有疯狂到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能改变世界。」网络发展至今,不仅已经改变世界,还让人疯狂。

到底网络让人疯狂痴迷的理由何在?

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的王智弘教授,归纳出网络有五种特性:

1、虚拟性:退化行为、去抑制化、性与攻击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禁忌、原始冲动,都可以在虚拟世界获得满足。个性强势的家庭主妇,可能在「爱情公寓」里用可爱小女孩的语气和男网友说话;平时温文儒雅的国文老师,可能在脸书中嘲讽怒骂、出口成「脏」,不再抑制内心真正的感觉;好不容易等到休假的阿兵哥,冲去网咖里浏览与下载色情影片,寻求性冲动的满足;在学校里被同学霸凌、被老师责骂的国中生,回到家里立即开启「绝对武力」(Counter-strike,CS)在线游戏,加入恐怖份子,干掉了几十个反恐部队队员??。

法国意识流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Proust)曾说:「真正的旅程只有一条,沐浴在青春之泉的方式也只有一种,不是探访奇乡异地,而是藉由别人的眼睛,透过另一双眼来看世界。」大家常不喜欢现实生活中的自己,透过另一双眼睛看世界,生活变得比较满意,虚拟世界确实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然而,在虚拟的过程中,是否变得更加迷失自我呢?

2、匿名性:较高安全性、较多自我揭露、较低真实性

你住进一家饭店,接待与服务都非常糟糕,你看到房间桌子上有一张意见回馈表,电梯口有总裁信箱,二话不说,你立刻写了封匿名信,狠狠地咒骂,然后丢进信箱,心中舒坦多了。但你平常可是温文儒雅,不随便发脾气的人。网络世界的「匿名性」特质就是如此,使用者不需要使用本名,因此感到安心。

但有些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以《电子情书》(YouveGotMail)这部电影为例,故事描述两家书店老板,在现实生活中都认为对方非常不友善,回家马上进聊天室寻求知心网友诉苦,结果却发现最投契的网友竟然就是对方,最后回到现实生活中结为连理,喜剧收场。

电影毕竟只是电影,在现实世界可就没有那么浪漫了。一对父女关系本来就不好,各自沉迷网络交友,某日女儿约知心网友见面,却发现竟是自己的父亲!原来这位父亲是假扮网友好套出女儿隐私,摊牌后父女彻底断绝关系!所以,不妨查一下网络上最好的朋友是谁,搞不好他就是你的老板或仇人!网络世界「匿名性」的特质有优点,却也暗藏恐怖。

、方便性:随时可以上网

在无线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几乎无处不能上网。「方便」有正面的意义,例如远距教学,透过网络视讯学习,学生不用远渡重洋,只要在家里就可以跟国外的学术单位互动,这是网络无远弗届的实例。但是方便造成的反例也不少,开车讲手机不稀奇,甚至有人一边开车一边上网po讯息、收发email、看网络电视,造成交通事故。

4、跳脱性:多元的沟通内容与形式、容易迷失目标

网络族大多有这样的经验:本来想上网搜寻数据,计算机窗口边栏出现低价特卖广告,跑马灯又闪过实时新闻,友人从在线通讯Line、WhatsApp或Skype传来的讯息对话框又闪个不停,诱使你点入其它不相干的网页,忘记原本的目标。

网络上同时出现的信息太多,使用者很容易就会迷失在巨大的网络丛林中,明明五分钟可以解决的事情,却因为无法专注于原先的目标,而浪费不少时间。

5、自由性:没有边界、难以规范

奥立维.席曼博士描述网络世界:「一种以四海为家的感觉,自由,没有边界。」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上网,也可以透过网络到达一个想象不到的世界,例如Google地图可以查询到世界各地的街景,甚至可以收看实时影像。网络大大扩充人们的视野到无法亲身抵达之处,甚至在网络游戏里,还创造出「虚拟观光」,增加许多「新的」、并不实际存在的景点,让游戏玩家可以到处「旅行」。网络「没有疆界」的特性重新改写「世界」的定义。但相对的缺点则是难以规范,例如许多在线赌博网站或是情色网站主机都架设在国外,造成网络犯罪的死角。?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有余万人;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为余万。专家认为,家庭氛围不和谐、缺少父母关爱是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精神问题,继而迷上网游的原因之一。

  缺乏支持性人际关系易致网瘾

  1个多月前,上海的管女士把15岁的儿子带来戒除网瘾。在这段陪伴儿子的日子里,管女士开始反思儿子是如何一步步沉迷于网络,他们的家庭教育到底出了哪些问题。

  初中阶段是网瘾高发期和亲子关系的危机期。研究发现,缺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根本原因,"其中首要的是亲子关系,其次为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在亲子关系中尤其是与父亲关系不良的问题突出,父母与这些孩子的交流、共同活动相对较少。”

  研究还发现,众多孩子沉迷网络的家庭,他们中大多存在家庭功能不良的问题,表现为结构不完善,如父母离异,或表现为家庭氛围不好,如夫妻双方没有学会相互配合教育孩子,因教育问题常爆发争吵等。

  孩子的成长需要游戏

  当管女士苦恼于如何戒掉正处青春期的儿子对网络游戏的沉迷时,80后的浩浩妈却在陪儿子一起玩网游,她对儿子上网的态度是陪伴、引导、张弛有度。

  8岁的浩浩喜欢上网玩摩尔庄园。浩浩妈说,上幼儿园中班时,儿子就开始玩一些不用联网的小游戏,后来玩联网游戏也无师自通。上小学后,浩浩妈和儿子有个约定,平时不许玩游戏,每晚写完作业看会儿动画片,八点半准时入睡,只有放假才可以玩。浩浩还算听话,每次考试成绩也不错。80后的浩浩妈笑称,“我也很喜欢和儿子一起玩网游。有时候,我会帮他照看一下庄园、料理庄稼、赚些摩尔豆。”在上网玩游戏的问题上,浩浩爸也同意让孩子自己支配时间,“不能总要求孩子怎样,尤其是孩子玩兴正浓的时候,一味禁止反而让他有逆反心理,有时候和孩子商量着来,效果会更好。”

  孩子的成长需要游戏,在游戏世界里,他们放松地演练现实生活,体验社交、学习规则,获得控制感,网游作为一种现代游戏,也具有这样的意义。

  也有一个乐观的预测,就是80后的孩子出现网瘾的比例可能会下降,80后本身就是伴随着网络兴起成长的一代,更能尊重、理解孩子,更愿意和孩子一起玩,而孩子在上网过程中如果能得到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孩子的情感需求会得到满足,对网络的使用也更易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改善家庭环境是首要任务

  在心理专家看来,要防止孩子沉迷网瘾问题,首要的就是改善家庭环境,“父母应当努力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改善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尊重和鼓励,善于发现并欣赏孩子的优点,并及时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此同时,还需改变只用学习成绩评价孩子的”单一评价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焦虑的父母与其急于把网游从孩子生活中夺走,不如先想办法找到孩子所缺,帮助孩子把现实生活丰富起来,并给予足够的陪伴和沟通。

  案例与反思

  “管”不是正确的办法

  管女士,儿子15周岁半

  儿子大约是初一下学期开始出现网瘾倾向,但当时我们并没有引起重视,认为他只是青春期叛逆,我们唯一的想法是“管住他”,忽略了他内心的感受。

  当时,儿子因为手骨折在家休息,而我正好那段时间全职在家,照顾他的同时也帮他补习功课。每次看到一些知识点教了他很多遍还不会,我就变得很急躁,总觉得他一定是没用心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儿子的自信已经不足了,他担心回到学校后赶不上学习进度,那时他开始每天打四五个小时的游戏。

  孩子回校后,初二阶段的学习更难,他达不到自己设想的标准,内心可能更沮丧。后来,我们萌生了出国的念头,儿子也愿意选择转到国际高中然后留学[微博]。上了国际高中后,心气很高的儿子把目标瞄准了前三名,过高期望值与现实的反差,加上国外教育与国内教育理念的冲突,孩子在高一第三学期跟我说,“妈妈,我有些问题没想明白,想请一段时间假。”我尊重儿子的选择,就和学校商量休学一个月,并安排他去山区一所学校支教,山区的孩子和家长[微博]老师都很尊重他,也重新激起了他学习的动力。但没想到,回到国际学校后,很快是5月的英国考[微博]试月,因为他之前在休假,学校没有给他报名,这让儿子的自尊心再次遭受了严重打击,加上同学的影响,儿子对网游的依赖越来越深。

  因为他爸爸工作忙,跟他的交流不多,有几次争吵时和他有了肢体冲突,儿子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不愿意原谅我们。

  

  从小给孩子提供的经济条件太优越,反而导致孩子没有危机感、没有生活的动力、没有目标。

  在小学,家长对孩子还持尊重和鼓励的态度。但在进入重点中学后,在升学压力下,家长也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漩涡之中,关心孩子的成绩胜过关心孩子的心理、情感。

  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没有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和指导。没有适时地引导他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全职妈妈对孩子的   专家观点

  和谐的亲子关系胜过教育

  中国家长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首先是把教育放在第一,亲子关系放在第二。和谐的亲子关系意味着理解、尊重、支持、肯定,而现实中,家长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导致孩子自我评价低,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寻找发泄途径。其次,把责任当成爱。爱是精神、心理上的满足。孩子一旦缺少爱,就会去寻找替代品,这种替代品有可能是物,也可能是事情或人。而家长往往认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就是爱,但这些其实只是责任。第三,强调教育内容而不   避免孩子类情感缺位

  因为情感缺位而沉迷网络的情况分为以下三种:

  1.当家庭情感生态干涸时:家庭是孩子体验情感,发展情商的关键场所。如果家庭中不能给孩子提供需要的安全感、尊重、亲密与爱,孩子很有可能在网游中逃避恐惧和孤独,寻求安慰。忙于工作的父亲和爱批评唠叨的妈妈往往最“善于”制造这样的情感生态。所以,想方设法保证孩子的情感供给不只是离异父母的重任。

  2.当孩子没能获得丰富健康的社交情感时:从小学开始,儿童应与身处的社会建立越来越紧密的人际联系(如邻居、亲戚、玩伴、密友、恋人等),这是他们社会属性的需要。但这个成长需求很容易被封闭的城市生活和大量作业和辅导剥夺,于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转而在虚拟的角色游戏中体验人际情感,分享内心的感受和共鸣。

  .当个性化的情感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时:不同年龄段、性别、性格的孩子,面对各阶段的成长任务,还有更个性化的精神需要,如好奇与探险、勇气与担当、自信与成就感等。如果一个充满冒险精神追求刺激的男孩过着单调和一成不变的生活时,网游世界自然显得精彩无限。

“身心加油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82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