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饮食 >>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阅读笔记
南茜·麦克威廉姆斯是个敏感、直接、清晰而坦率的心理治疗师兼作者。最近在读新近译成中文版的这本《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个人觉得有意思的地方略作摘抄和讨论,分享给大家。
1“本能的坦率与文化的伪善之间的张力……应当被承认;对弗洛伊德而言,这样做是新健康的开始……精神分析……需要一种对于坦率的特殊能力,这种坦率不仅仅是一种疗愈活动,而且它与现代文学以及知识分子的生活中那种追求觉醒的力量有了联系。(PhilipRieff)”
“精神分析作为一个领域,无论它如何背离典范,它都拥有一种伦理道德上的诚实,诚实优先于其他目标和包括症状缓解在内的治疗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被视作诚实谈话的副产品。”
精神分析发展至今,理论上的各种革新和变化多不胜举,但其根本,仍是接纳自己的真实存在。症状的出现,常常因为难以对自己诚实。在南茜看来,是这一点,在区分精神分析和其他流派。
2“为了发现病人,我们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他”(ChristopherBollas)
随着主体间理论和依恋理论的展开,这句话有了更丰富的意义:理解来访者的钥匙,往往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和他在一起时,我们的意愿,可能是来访者人际模式的活现;我们的情绪感受,可能由来访者引发(唤起);我们的身体感受,可能是来访者身体感受的共鸣(具身)。
在身体感受的大背景下理解来访者讲述的内容,而不是把这些内容当成“文本”来进行头脑层面的加工,这是咨询是否深入的一个重要分野。
国内早期心理咨询教科书上的案例,就常常是来访者奇葩人生的一份流水帐,有时再增添一点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对话的文字记录。我很怀疑这类案例对新手咨询师做个案有什么帮助,可能最大的帮助就是满足一下读者的窥私欲,同时让新手开开眼界,以后遇到奇葩不要被吓尿裤子。如此而已。
3“有些病人会感觉到,他们的治疗师是正确的,但缺乏情感投入;这样的病人在接受治疗时会带着令人窒息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引起他们的服从、对抗与麻痹,而不是善于接纳和情感的成熟。有些病人会感觉到,他们的治疗师是错误的,但尝试认同他们;这样的病人不会感受到羞耻,他们会在治疗中按照约定继续努力,并尝试让自己被理解。”
大部分羞耻感,是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去除,而不是增加的东西。
咨询师和人生导师的区别可能在于,咨询师并不需要总是“正确”。咨询中很少有所谓“正确”的干预和“错误”的干预之分,更多存在的是“自然”的干预和“刻意”的干预之分。比起一个凡事都有正确答案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人们可能更愿意看到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愿和努力。如果一个人“自然”地努力来理解你,你就知道,他对你有真爱。
4“大多数人如果不经历对那些曾影响他的人、家庭、社会或思想意识的愤怒或者憎恨,他就不能实现分离、个体化,并最终形成对过去的良性接纳。”
读者可以自行脑补新时代儒家文化对子女向父母表达(或仅仅是存有)负面情绪的不允许,和家庭成员界线不明之间有何关联。不明内情的人会把心理咨询理解为找个人吐槽父母各种不好,他们可能没有机会注意到这个过程最终促成的个人独立和对父母的真正接纳,或者,故意对此视而不见。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一知半解,似乎是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他们很难想象,一个人经历对另一个人强烈的愤怒和怨恨之后,有可能平复下来,感受到其他东西;也很难相信,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经历情感的暴风骤雨后,人不仅能够幸存下来,而且性格也能有所改变和成长。
5“不管他们说自己的理论倾向或思想体系是什么,大多数分析师在咨询室中的实际行为,几乎都是对他们自己的分析师(们)的认同或反向认同的综合体现。”
这是为什么我常常觉得,有条件的咨询师,最好去体验两个以上的体验师,或者督导。
相当自恋的人可能觉得从别人身上学东西是一种屈辱;比较自恋的人可能只愿意从比自己厉害的人(事实上可能是被自己理想化的人)身上学东西;略有些自恋的人可能只愿意从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汲取经验;自恋修通些的人,也许能在观看别人犯的错误中得到成长。
那么这个作为参照系的“别人”是谁呢?最好他不要只是一个人。开放带来丰富,丰富改变偏颇。
6“心理治疗是可以将一个人最大的不幸重组为专业优势的极少数职业之一。”
心理治疗,是对惨淡人生的一场逆袭。这个“重组”还没有完成的时候,我经常抱怨其中的艰难。现在我能感受到这个“重组”的初步完成,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7关于自杀来访者的干预,咨询师是否应该提供治疗之外的紧急电联,南茜的看法是:
“其一,病人有可能当时联系不到治疗师,或者治疗师对当时的情况无能为力。这种情况下,事先鼓励病人电话联系就会变成一种灾难性的方案。病人会对治疗师不能遵守这个默许承诺感到创伤性失望。其二,治疗师自己充当热线救援者这一做法迎合了一种理想化倾向,会使病人感觉自己更加无助和有缺陷(经过与自信而大度的治疗师相比较),并因此增加自杀行为。最后,这样的安排给治疗师精神上太多负担,治疗师免不了产生怨恨情绪。人很难全心全意去帮助一个自己怨恨的人。”
关于事先签订不自杀的协议:
“在这样一个诉讼成风的年代,减少治疗师的责任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曾经有很多有自杀倾向的人告诉我,他们迫于压力签署了不杀死自己的协议,但是私下里仍然保留自杀作为一个选择。实际上,一些病人说他们愿意活下去,是由于他们知道如果精神痛苦变得非常严重,他们还有一个办法解脱。由于心理动力取向治疗基于诚实,为了达成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病人共谋并不是坦诚的表达方式,治疗师也许需要容忍病人拒绝给予不自杀的保证。否则,治疗师的做法是在告诉病人,不诚实是建立关系的代价,这样教训必定会破坏心理治疗的核心。”
不同类型来访者的具体情况:
“报告有自杀冲动的双向情感障碍病人或者抑郁症病人会因为治疗师理解他们有希望死去的权力而感到欣慰;而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会以自杀相威胁,因为他们已经学会用这种方式唤起强烈的注意和关心。边缘型来访者面临要和重要的人或事分离的时候,表现出‘自杀姿态’是常见的情况。有时候,仅仅简单谈论面临丧失的时候他们极度忧伤的感受,就足以解除自杀威胁了。事实上,如果过快进入通常的危机干预计划条目和方法,边缘倾向的来访者往往会感到自己的话‘没有被听到’(因为治疗师没有提到来访者孤独和痛苦的感受,这些才是自杀威胁所要传达的内容),并且继续升级自杀威胁以确保咨询师听到。有些人表达自杀想法是想交流他不想活下去的直白愿望;有些人则是用隐喻的方式表达一种现有的内心死去的感受。当治疗师对来访者体验的本质真心感兴趣,而不是焦虑地冲向危机干预程序,无论哪个人格类型的来访者通常都会非常感激。”
自杀有时是种解脱,和解离相似,是种无处可逃时的逃离;有时是种表达,有时是获得其他东西的手段。基本上,它是一种权力。对有些人而言,知道自己在最痛苦的时候仍然不是无路可走,的确是很大的安慰。对另一些人而言,尝试自杀意味着,自己仍有一些希望,能够对别人施加一些影响,不论是惩罚、报复,还是索取注意和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杀又是绝望中的希望,是身处困境时手中的最后一张牌。这其中的绝望和希望,也许是当事人想要被看到的。
8“当临床医师们及其热烈地谈论某一态度或过程是疗愈过程的‘核心’或‘精华’时,他们往往规定了这样的立场:要么是正常化他们自己的性情,要么是补偿他们自己的性格缺陷。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他们都好像在试图治愈他们自己。”
我听到过情感冷漠的咨询师强调解释的重要性,认为即便来访者听不懂或听了会不舒服,也要把你看到的“真相”说出来。也听到过压抑愤怒的老好人型咨询师,强调只要给来访者提供足够宽松、接纳、包容的环境,来访者自己就能有所改变。而当情感冷漠的咨询师开始尝到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带来的好处时,又会用力去推动来访者(或周围的朋友)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事无巨细的识别和表达。当我自己有段时间体会到直接表达愤怒的力量感时,也会特别留意来访者是否有压抑的愤怒,然后推动对方进行表达。
这样的咨询未必没有效果,但就像一个在场上打球的人只会正手接球不会反手接球一样,游戏可以继续,只是在某一个区域里,球容易掉下来。人总是通过自己去看世界,咨询师也无法避免这种局限。然而,再一次,重要的不是你做了最好的选择,而是你知道你做了什么。当咨询师能够直视自己的局限时,也就意味着他的余光已经瞟到了局限之外的地方。
9“治疗师的话本来就有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因为治疗师的角色以及在这个角色里的行为而导致。……来访者把我们置于他们情感体验的中心,被督导者总是寻找可理想化的督导师,只有最勇敢的学生才敢于和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导师进行讨论。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中那些临床权威和自恋脆弱的人变得容易相信我们是非常特殊的。”
把咨询师叫做“老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语言特色。伴随这一称谓而来的,是咨询过程中的一种初始动力:“你说,我听;你教,我学;我呈现,你评判;我提问,你指点……我对你礼让三分,你对我装模作样……”有时,在咨询初期,我感到自己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想办法让关系朝一个更平等的局面转化。但即便能转换到更平等的状态里,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影响仍然很大,很多时候无法摆脱那个“被寄予期待的权威”的位置。但我也看到一些同行非常享受这个位置,他们用大人摸着小孩脑袋循循善诱的口气和来访者说话,这些话,从“这是你的俄狄浦斯情节”,到“女人要有独立的人格,不然老公不会尊重你,会在外面找小三”,再到“你这样做是很棒的,要再接再厉”……那一刻,他们仿佛相信这些话虽然已经被说了不知多少遍,但从他们自己嘴里说出来,就像“唵嘛呢叭咪吽”一样具有神秘的疗愈力量。
咨询师自己感觉到的牛逼指数,会不会大大超过自己真正牛逼的程度?恐怕是的。如果一个人成天和看似没有自己懂得多、又很不幸的人打交道,时间长了就会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即便一个以教人自我觉察和认识真我为能事的群体,恐怕也不能免俗。
作者简介:
心理咨询师,团体带领者。全职工作5年,个案和团体带领累计时间小时。提供个体咨询、咨询师自我体验和一对一督导服务,费用均为:元/小时。不定期发起成长小组和讲座。联系邮箱:yulingna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治疗白癜风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