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症状 >> 周一小百科把个性的碎片拼凑成完整美好
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读过《24个比利》?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比利),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
比利的多重人格多达24个,他体内的人格可以互相交谈、下棋,互相控制对方的行为。
据他所述,所有的人格都居住在一个大厅中,谁走到大厅中心的一盏聚光灯之下,谁就是现在控制比利身体的人格,但这些人格互相都不会知道对方干了什么,所以比利接受治疗之前的生活是极其混乱的。
比利的这种人格分裂的症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称为多重人格障碍。
多重人格是一个罕见的心理问题,但并不是一个多么罕见的话题,相信在你多年的生活中,多多少少会接触到以多重人格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甚至游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一心理问题的认识,都是来自这些以多重人格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柒个我》《禁闭岛》《致命ID》
今天的小百科,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多重人格这个话题~~
多重人格通俗解释
多重人格主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性格类型以及人格类型,而且往往是相互比较分裂的。
如果是比较轻微的,患者自己也非常清楚的,那这种情况就不是一种疾病,仅仅是在他身上有多个不同的性格状态。但是如果比较严重,医院进行就诊了。
多重人格为何产生
多重人格是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一般都遭遇过严重的内心创伤,当他觉得这种伤害凭自己完全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衍生出另一个或者多个人格替他面对。
也就是说,往往多重人格的出现是为了替自己承受一些难以承受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在一个人很小很小,小到还没有“我”意识的时候,这个孩子拥有的只是“个性”而非完整人格,只会有一些生理感情上的需求,但随着年龄长大,所有的个性会被压成一个完整的独特人格,或许随着成长这个人会在性格上有变化,但这就是“我”的完整人格。
如果在此期间,这个孩子经历了严重的创伤或者已经有分裂的倾向,就有可能无法完整融合所有的个性,成为多重人格。
这是一种很严肃很痛苦的病症,患者的共病是抑郁症,其中90%以上在童年遭受过非人的虐待。
体内拥有多个人格是一件混乱且危险的事情,患者本身表现极其不稳定,同时带有多种病症,因此很难被确诊,经常需要花费5~12年时间才可以获得正确的治疗,治疗周期漫长且困难。
多重人格/精神分裂
有这样一个误区,大家经常会把精神分裂症和多重人格混为一谈,事实并非如此。
1、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疾病,涉及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常表现为极度兴奋、极度沉闷或被害妄想症。
2、多重人格只是在同一时间只会由一种人格主导,表现出该人格特点,人格正常的情况下与常人无异。
多重人格科学解释
现代认识科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我们人类的意识是通过许许多多散布在大脑不同地方的线索组合而成。
比如我们的记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记忆,而是许多分散的小碎片,当你回忆一件事时,与之相关的部分会快速组合起来,完成这一次回忆。
对这一理论,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提出了多重草稿意识模型。
我们做个小实验来具体体会一下:
1.试着区分这些颜色。
2.再试着回答这些字体的颜色
有没有感受到明显下降的反应速度?
这是因为你大脑里识别文字和识别颜色的部分在相互干扰!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大脑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运作,而是分为很多独立的功能区碎片。
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将在同一时刻根据不同的记忆碎片来做出许多反应,最终达成一个一致的结果形成所表现出来的你的意识。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受到严重创伤,那么大脑就会更注重保障自己的安全,拒绝将所有的碎片拼凑成完整人格,这些没有融合的碎片便分裂出来,形成了拥有独立意志的次人格。至于次人格的数量、性格、现身时间,皆不是定数。
在第四册《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这一心理疾病由“多重人格障碍(MPD)”正式更名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使之减少“患者存在字面意思的多重人格”的误导,使人们认识到这些解离出来的碎片部分都只是一个人的各个方面。
多重人格治疗康复
在临床治疗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催眠与人格融合疗法——在临床医师的指引下,让患者认识到各个解离的身份都是他整体的一部分,接受这些曾经的创伤,重新消化这些痛苦,才能有机会将碎片拼起,变回一个完整的人格。
随着科研的发展,我们逐渐能更好的理解和应对这种心理疾病。关心守护每个孩子的成长,也是我们所一直期待与坚守的事情。
机电自强发展社自立
自强
共同
发展
编辑:李衍硕
责编:李浩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