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樊登老师在昨晚的直播中推荐了《当良知沉睡》这本书

点击全屏收看7分钟完整版

小编先带你划个重点,视频慢慢看

《甄嬛传》里的华妃就是典型的无良症。

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比例是百分之一(人中有1个人);而无良症的比例是百分之四(25人中有1个人)。

一本充满毛骨悚然的案例的书。

如果遇到情感吸血鬼等“无良症”的人,立刻远离TA。

如果是你是编剧、小说写作者、写故事的人,那么一定要从这类书里找素材。

之前其他出版社出了,销量不太好,版权到期就放弃了。机工华章把它重新出版,我把它讲了,然后卖火了。

让我们设想一下,

心灵的差异比相貌的差异还要大。

——伏尔泰

请试想一下...

试想,假如你毫无良知,不管干了什么坏事都没有一丝负罪感或自责,对陌生人、朋友甚至家人的福祉漠不关心;不管你做了何等自私、怠惰、有害或缺德的事情,心里都从未有过哪怕一丝羞愧。假设你对何谓“责任”一无所知,认为责任不过是那些容易上当受骗之人才会不假思索就接受的负担。现在,再设想一下,你有能力向别人隐瞒“自己的心理结构和他人截然不同”这一事实。鉴于所有人都认为良知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东西,所以你要隐瞒自己毫无良知的真相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你无法用负罪感或羞耻心来抑制自己的任何欲望,而别人也绝不会发现你是一只冷血动物。你体内流淌的冰冷之血如此怪诞,完全超出常人的经验,所以人们甚至很少会揣测出你的心理状况。

换句话说,你的内心完全不受束缚,而且你的这种为所欲为不会引起良心的不安,是外人无从知晓的。你可以为所欲为,相比那些受良知约束的人们,你拥有一种荒诞的优势,而人们往往对此一无所知。

那么此生你打算如何过活?你会利用这种巨大而隐秘的优势,以及他人(因良知约束而生)的劣势做些什么呢?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拥有怎样的欲望,因为人心千万种,即便是无耻之徒,他们的欲望也不尽相同。不论有无良知,有些人喜欢按部就班的安逸生活,有些人则怀抱梦想和野心;有些人才华横溢、出类拔萃,有些人愚笨迟钝,而大多数人介乎其间,无论他们有无良知。人也有暴力或温和的差异,有些人嗜血成性,有些人则绝非如此。

愧疚感引发的惶恐与不安从来都不会对你的内心造成压迫,或者把你从噩梦中惊醒。你如此缺乏良知地活着,却从未觉得自己不负责任、对他人漠不关心,或者觉得这样做不算什么丢人的事,尽管有时你会从表面上假装自责。如果你善于察言观色,就会装出一副死气沉沉的表情,诉说自己对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多么羞愧、感受有多么糟糕。你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觉得比起老是被人责骂、被人逼着去找工作,让大家相信你是一个意志消沉的人更为方便而已。

你会注意到,有良知的人在训斥他们眼中那些“意志消沉”或“生活困难”的人的时候,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通常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照顾你这种人,这便进一步为你创造了可乘之机。哪怕你一贫如洗,但只要能勾搭上某人并建立一种性关系,那么这个人丝毫不会怀疑到你的真实面目,会觉得自己对你有种特殊的责任。既然你仅仅是不想去工作,那么你不一定非得赖上一个特别有钱的人,你的靠山只要能够受到良知的约束就行了。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你要是把自己想象成为这类人,我相信你一定会觉得自己疯了,因为这些人就是疯子,而且相当危险。不过,这类疯子大有人在,这个群体甚至还有一个专属称谓,精神卫生领域专业人士把这种缺乏良知或毫无良知的状况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这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目前的研究认为大约有4%的人属于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平均每25人当中就有1个是反社会人格者。

这种良知缺失的状况通常也被称为“反社会人格”(sociopathy),或是更耳熟能详的词——“精神病态”(psychopathy)。“无罪感”(guiltlessness)其实是精神病学领域确认的第一种人格障碍,过去年来,使用过的名称还包括“病态人格低劣”(psychopathicinferiority)、“悖德症”(moralinsanity)以及“道德低能”(moralimbecility)。

根据目前精神病学领域的权威机构,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如果一个人至少拥有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如果一个人同时表现出上述任何3项“症状”,许多精神病学专家就足以据此推定他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几个特点

在其他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中,有很多人认为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定义更像是对“犯罪”(criminality)的描述,而不是对“精神病态”或“反社会人格”的描述。

他们指出,反社会人格者这个群体还有其他一些记录在案的特征,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特征就是他们能说会道,表面上很有魅力,可以借此诱惑别人,而这里的诱惑不单单指两性之间的吸引力。反社会人格者身上的这种光辉和魅力,起初让他们看上去比周围的那些正常人更迷人、更有趣。他们比其他人更随性、更热情,在某种程度上更“复杂”、更性感、更令人愉快。这种“反社会人格魅力”有时会伴随一种浮夸的自我价值感,起初可能很有说服力,但仔细观察之后会显得奇怪甚至可笑(比如“总有一天这世界会见识到我的不凡”或是“要知道,我会让你遇到的所有异性都黯然失色”)。

另外,反社会人格者比正常人更加渴求刺激,这是他们经常罔顾个人安全做出危险的举动,或在社交、财务或法律方面铤而走险的原因。他们的特色能力是能够诱使别人和自己一起冒险,并以病态性说谎、哄骗以及依附朋友,成为“寄生虫”而著称。不管这类人受过多高的教育或者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未成年时期都可能出现过行为问题,有时还可能包括药物滥用或青少年犯罪,而且他们永远都不认为自己应该为惹出的麻烦负责。

反社会人格者也以情感淡漠而著称,他们或许会把自己那空洞易逝的情感说成是情深意浓,实际上却是麻木不仁。他们一点儿同情心都没有,也没有兴趣与配偶建立真正的情感纽带。一旦剥离他们表面的光环与魅力,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婚姻是一厢情愿的,完全没有爱情基础,而且往往维持不了多久。如果说反社会人格者的配偶在他们眼中有价值的话,那是因为配偶被看成一种财产,反社会人格者可能会为失去这一财产而感到愤怒,但从来不会为此难过,也不认为自己应该对配偶的离去负责任。

以上这些特征,再加上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列出的几种“症状”,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完全无法理解的那种缺乏良知(我们必需的第七感)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的表现。

一个残酷事实:4%

这类疯狂、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他们大约占总人口的4%。

这4%的人口对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参照对比一下那些常见的病例,看看下面这些统计数据吧:厌食症的患病率估算为3.43%,虽低于反社会人格症的比率,但却已经要被视为一种流行病了;而知名度很高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大约只有1%,仅为反社会人格症发生率的1/4。美国结肠癌的发病率是每10万人当中约有40人,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个数字已经“高得惊人”,但也只不过是反社会人格症发生率的1/。说得更简洁一点,我们当中的反社会人格者要比广泛报道的厌食症患者还多,其人数是精神分裂患者的4倍,是结肠癌这类已知重大疾病患者的倍。

我是一名心理医生,专门为受过心理创伤的幸存者提供治疗。过去25年来,我治疗过数以百计的成年人,他们每天都过得痛苦不堪,这是由于幼儿时期遭受过虐待,或是过去经历了其他可怕事件所造成的。我在《精神健全的奥秘》(TheMythofSanity)一书中对这些病例做过详细探讨,那些受过心理创伤的病人都饱受折磨,包括长期焦虑、抑郁症、精神分裂,还有一些人感觉活着是不能承受之重,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在自杀未遂之后来找我的。

有些人的创伤是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所造成的,如地震或战争,但大多数人都是因为遭到了恶人(通常是反社会人格者,有时是一些陌生人,但更典型的是具有反社会人格的父母双亲、长辈或兄弟姐妹)的控制或心理摧残。我在协助病人及其家属应对他们平生所受的伤害和研究这些人的病史时发现,我们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深远而持久,通常很致命,而且这种现象惊人地普遍。对数百名幸存者的治疗经历让我越来越确信,全社会的当务之急就是公开并且直接地应对反社会人格问题。

每25个人中大概就有1个是反社会人格者,本质上说,他们是没有良知的人。这并不是说他们无法分辨善与恶,而是说即使他们辨清善与恶,其行为也不会因此受到约束。是非对错在理性上的差别并不能在情感上敲响他们的警钟、点亮他们的警灯,也不会让他们像常人一样心存敬畏。每25人当中就有1个完全没有负罪感或悔意的人,这种人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反社会人格在人类社会中的高发率对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余正常人有着深远影响,即便那些没有经受临床创伤的人也不能免于其害。那4%的人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榨干我们的银行账户、妨碍我们的个人成就,伤害我们的自尊,毁掉我们的太平生活。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很多人对这种心理疾病一无所知,就算有所了解,人们也只会想到“暴力型精神病态”,例如杀人犯、连环杀手、大规模杀戮狂人。很明显,这种人会一直触犯法律,一旦被抓就会被关进监狱,或许还会被处以极刑。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也分辨不出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他们通常不会公然违法,所以法律制度拿这些人也没什么办法。

良知的概念

有无良知是对人类的一个根本划分,这种划分可以说比智力、种族甚至性别的划分更为重要。靠他人养活的反社会人格者与偶尔抢劫便利店的人或当代巧取豪夺的资本家之间的区别,或者一个普通的恶霸与一个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杀人犯之间的区别,无非是他们的社会地位、欲望、智力、杀戮欲或仅仅是机遇方面的不同而已。但这些人与我们其余大多数人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心理层面存在一个巨大的空洞,缺失了本该是人性功能中高度进化的那一部分。

对于属于那96%的常人来说,良知的概念如此深植于心,以至于我们很少会想到它。在大多数情况下,良知都是一种本能反应。除非受到极大的诱惑(谢天谢地,这种诱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难遇到),否则我们绝对不会在每一个道德问题上都纠结来纠结去。

我们不会这样认真地问自己:我今天该不该给孩子午餐费?该不该偷同事的公文包?该不该抛下爱人一走了之?是良知在背后默默地、自动地、持续地为我们做出了这些决定,以至于我们难以想象活在一个缺乏良知的世界将是怎样一幅图景。

因此,如果有人做了一个完全没有良知的决定,我们就会很自然地为他们做出一个与真相完全不相符的解释:她一定是把给孩子午餐费这件事儿给忘了;那个人的同事一定是拿错了她的公文包;那个人一定是和自己的配偶过不下去了。或者,假如我们并没有很仔细地调查过这些人,我们就会想出一些标签来解释他们的反社会行为:他“很古怪”“很有艺术气质”“相当好胜”“很懒惰”“很愚蠢”或“总是这么无赖”。

除了我们偶尔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行为令人发指、让人难以为其辩解的精神病态的怪物之外,我们几乎看不到没有良知的人。我们热衷于探究自己到底有多聪明,对别人的智力水平也同样非常感兴趣;即便是幼小的孩子也能够分辨出谁是男孩谁是女孩;我们还会因种族差别而开战。但我们对于有无良知这个可以用于划分人类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却总是置若罔闻。

令人无法想象的感受

很少有人知道“反社会人格”这个词的意思,不管他们在其他领域受过多少的教育。他们更不知道这个词十有八九可以准确地用在一小部分他们认识的人身上。而且就算在我们了解这个词的意思之后,绝大多数人还是难以想象缺乏良知是怎样一种体验。事实上,如果不诉诸移情作用,我们很难想象出另外一种体验。我们能够想象自己完全失明,能够想象自己得了抑郁症,能够想象自己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能够想象自己中了彩票后的样子,或是其他成千上万种极端体验。因为我们都曾迷失在黑暗里,都曾有过些许抑郁,都曾有过那么一两次感受自己的愚蠢。大多数人早就想好了要是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的话应该怎么花。在梦境中,我们的想法和意象还会变得错乱疯狂。

但要是我们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朋友、家人、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那到底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们该拿自己怎么办?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梦境里,都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给我们以提示。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最接近的体验或许就是身体上遭受的巨大痛苦,以致我们暂时丧失了思考或行动能力。但即便是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罪恶感依然存在。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罪恶感全无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良知是个全知的监工,它为我们的行为定下规则,当我们违反时,良知就会对我们施以情感上的惩罚。我们从来不必寻求良知,良知就像皮肤、肺或心脏一样天然存在于我们的身上。从某种方式上讲,我们甚至不能把拥有良知算作一种成就而产生自我褒奖的心理,而且我们也无法想象自己没有良知的感受。

无罪感

“无罪感”也是一个特别让人迷惑不解的医学概念。与癌症、厌食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甚至其他“人格障碍”(例如自恋)十分不同,反社会人格似乎还有道德层面的含义。反社会人格者几乎总是会被视为很邪恶或很残忍,就连(或者说尤其是)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也这么认为,而且我们通过文献里的生动描述,也会对这些人产生一种反感。不知何故,他们就是破坏道德,令人恐惧。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黑尔(RobertHare)开发出一个叫作“精神病态检测表”的工具,该检测表已经成为目前全世界研究人员以及临床医师的标准诊断工具。黑尔是位头脑冷静的科学家,他这样描写他的研究对象:“任何一个人,包括专家在内,都会被这些人欺骗、操纵、煽动或迷惑。演技高超的精神病态者能够触动每一个人的心弦……最佳防御之道就是看清这些人掠食者的本性。”而赫维·克列莱(HerveyCleckley)在其年出版的《精神健全的面具》(TheMaskofSanity)这本经典教科书中,对精神病态做出如下指控:“对于一个精神病态者来说,美与丑(除了外表意义上的)、善、恶、爱、恐惧以及幽默都没有实际意义,这些都无法打动他。”

或许有人会说,“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障碍”或“精神病态”都是不当的用词,这些名词所反映的不过是混乱拼凑的概念,而且把缺乏良知归类为精神疾病首先就说不通。从这一点来看,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即在其他所有精神疾病(包括自恋)的诊疗中,患者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痛苦和哀伤,但反社会人格却是唯独不会导致患者心理不安的一种“疾病”,它不会让患者在主观上感到不适。

反社会人格者通常对他们自己和生活状况感到很满意,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反社会人格者才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典型情况下,反社会人格者只有在法庭的要求下,或是作为病人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才会接受治疗。很少有人是为了让病情好转才去治疗。那么问题来了,缺乏良知到底是一种精神障碍还是法律赋予的名称,抑或是其他什么东西?

反社会人格就是有这样一种奇怪的能力,它甚至可以让经验丰富的专家感到茫然。反社会人格的概念与灵魂以及善恶的概念非常接近,这种关联很危险,因为这会让人难以对其做出清晰的思考。

这个问题在本质上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出“他们与我们”的对立,因此会在科学、道德以及政治领域引发令人头痛的争议。我们要如何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一个似乎与道德有着某种关联的现象?谁应该得到我们的专业帮助与支持,是那些“病人”,还是必须忍受他们的人?既然心理学研究可以为反社会人格的“诊断”提供方法,那么我们应该测试哪些人?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这样的测试吗?而如果有人真的被测出了反社会人格,社会能拿这个群体怎么办?

此外,没有任何一种诊断会引发这样政治不正确和专业失当的问题,因此反社会人格(已知它与家庭暴力、强奸、连环杀人以及好战等行为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心理学最后一块,也是最令人望而生畏的一块处女地。

-延伸阅读-

原来你也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y/269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