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诊断 >> 青少年自残问题
青少年自残问题——年12月7日抑郁症科普
青少年自残的问题现在被发现越来越普遍。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孩子现在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可能是因为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各种各样的因素都有可能。总体来说,自残这种行为在青少年当中越来越普遍,普遍到大家不敢想象的一个程度。大家可以大概猜一下,青少年当中这种自残行为的发生率大概是多少?这里先卖个关子,我们在后面,今天课件中间的部分会说到发生率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自残“这个问题从诊断标准上是怎么去界定这个概念的,从专业术语上来讲,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slf-injury)。
非自杀性自伤基本定义:非自杀性自伤最常见的是由尖锐物体切开或刺伤皮肤。常见损伤部位包括大腿和前臂的背侧。另外,用点燃的烟头造成浅表的烧伤,或者是用橡皮反复摩擦来灼伤皮肤。
在情绪激动时用头撞墙一般不作为典型的自残行为看待。
DSM-5定义:在过去一年,有5天或更多,该个体从事对躯体表面的可能诱发出血、瘀伤或疼痛的故意的自我损害,预期这些伤害只能导致轻度或中度的躯体损伤(即没有自杀观念)
这个诊断是在DSM第五版才加上来的。我相信也是专家们认为这种行为越来越普遍,才把它纳入到诊断标准里面来。但在诊断标准里面,对于这种界定也是比较模糊的。主要的一个界定是用尖锐的物体切开皮肤、刺伤皮肤,常见的主要是大腿、前臂这两个部位,除了用刀划伤以外,还有其它可能,比如:用烟头烫伤自己。我们有的时候会见到一些青少年情绪激动的时候用头撞墙,这种行为算不算自残呢?从我的角度来理解,这种行为并不算是典型的自残行为。为什么不算呢?因为我们对这种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基本的认识是着重于情绪的那一部分原因。也就是说,青少年自残的时候往往是在一些负面情绪之下,这种负面情绪,和我们说的那种冲动行为并不是一个完全一致的概念。有的时候,我们在一些负面情绪里面不一定会产生冲动的行为。比如说我们在一种绝望当中,比如说我们在一种羞耻当中,比如说我们在一种心痛当中,这些情绪大部分时间并不会让人产生冲动行为。而另外一些情绪可能会让人产生冲动行为,包括哪些呢?比如说:暴躁、急躁、烦躁、迫切、急切的心态,还有愤怒的情绪。这些我们会认为有可能会产生冲动行为。那我们就需要去了解在不同种类的情绪当中,哪一些情绪跟这种自残行为是密切相关的呢?有众多的研究认为跟自残行为密切相关的两种心态:一个是叫羞耻感,一个是叫强烈的心痛。这两种心态或者是情绪状态,认为跟自残行为是密切相关的。这两种情绪状态,我们在前面的分类当中,是认为不太容易造成冲动行为的。所以我们这里的理解就会稍微有一点区分,区分什么呢?区分与自残密切相关的情绪,和我们通常认为引起冲动的情绪种类不太一样。这一部分分辨它有什么意义?分辨它对于我们进行治疗和干预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我也再次澄清一下,并不是说自残不带有任何冲动性。自残有的时候是带有冲动性的,我们需要区分情况而看,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自残行为带有冲动性的时刻,不如自残行为带有羞耻感和心痛感的时刻多。
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这里我们也来理解一下自残的原因。我这里总结了六种原因,大家可以看一下,是不是包括你所理解的原因。
1缓解负面情绪
2感受刺激
3重获控制感
4吸引注意
5打发无聊
6习惯性行为
第一种叫做缓解负面情绪,这里面的负面情绪是一个统称。如果具体的说我仍然会说跟羞耻感和心痛感有关,如果再继续分解一下,羞耻感是一种什么感觉?在中国的文化里面不太提羞耻,所以,当我们说到羞耻感的时候,大家很难去理解什么是羞耻感?也可能会觉得这种感觉我们不太会有,怎么会跟羞耻感有关?如果大家对羞耻感这件事情不是很理解,那我可以换一个词来说叫做自我价值感。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价值感,当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比较中等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当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比较高的时候,我们的自信心,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我们对自我的看待就倾向于更积极。当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比较低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就是自悲,感受到的就是“我不行”、“我不好”。当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极度低的时候,你可以认为那就是一种羞耻感。在这种羞耻感的情绪之下,我们最容易发生自残行为。除此以外叫心痛感,比如说有一些孩子可能会有极度的心痛感,这种心痛感可以是失恋造成的,可以是因为错失了某一个心爱的东西造成的,这种心痛感到一定程度让孩子会采取自伤的行为来缓解心痛。我们前面说的羞耻感常见于哪些情况呢?比如说父母的否定、打骂;老师当众的羞辱;同学的霸凌。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羞耻感,所以这些情况跟自残行为都是密切相关的。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划自己出血会缓解羞耻感、心痛感呢?就是当刀划皮肤出血的时候,大脑会反应性的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其中最主要的化学质叫做内啡肽,除了内啡肽还有其他的化学物质。这种内啡肽主要的作用是让人感觉好,舒服,甚至有一种愉悦感,正是因为这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让自残者划下去感觉到还挺舒服的,缓解了这种羞耻感和心痛感。这种作用在我们短时剧烈运动的时候也会分泌内啡肽,效果类似。但是分泌的量会有不同。也就是说,当我们自残时的疼痛刺激感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内啡肽。所以,大家就能够初步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把自残这种行为比作一种“瘾”,我们听说过烟瘾、酒瘾、毒品瘾,各种各样的瘾,但是大家或许没有听过疼痛也可以成瘾-“痛瘾”。对于这样一种痛瘾来说,很多青少年欲罢不能,可能会形成一种应对方式。每当他们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做这样的动作,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所以,对于自残的原因,除了缓解负面情绪,还有就是感受一种刺激,这种刺激感就是我们所说的化学物质带来的,甚至有可能因此而获得一种控制感。事情对他来说可能失去控制,或者是控制不了。但是这个动作却让他觉得自己好像可以控制。换句话说叫做获得一种掌控感。其实我们都会喜欢这种掌控感,如果这种行为可以带给他这种感觉,有可能他会上瘾。另外,有一些孩子在划了自己以后还会发朋友圈。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吸引注意,不如说是寻求帮助。他可能没有办法直接告诉别人“我有多痛苦”,但是通过这种行为就会让别人知道他已经很严重,可能需要帮助。这种呼喊求救对于那些不理解他的人来说算是一种警醒,尤其是父母、家人。很多孩子觉得父母不够理解他,怎么说都说不懂,孩子很痛苦,所以可能会采取这样一种方式让父母去了解:“我真的很痛苦”。所以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一种求救信号。另外,也有一些孩子甚至把它作为一种打发无聊的方式,这种情况就比较让人难过,因为这是伤害自己的一种不良方式。
非自杀性自伤是自杀吗?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人并不一定或者说多数时候自残不等于自杀。自残的人不一定想自杀,他或许有想过,但是并不真正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很痛苦,他想通过自残的形式来缓解这些痛苦,自残久了,自杀未遂和自杀长期风险随着自残加重而逐渐上升。
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率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自残的发生率在10%以上,请注意,这里我没有说是在抑郁症患者当中的10%,而是在所有青少年当中的10%,我不知道这个数据在中国会不会更高。
非自杀性自伤的共病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共病自残的时候,需要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z/2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