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的暴怒

如果从我个人基于对现代心理学的综合性了解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有一部分喜好到处拜仙佛与神明的“信徒”本身就是一个心病患者。他们和许多普通的患者一样,在童年的核心自体结构中,严重缺乏母亲这个镜像自体—客体的高质量回应,而接着转向了父亲,然而父亲也不能容许自己享受被儿子理想化的乐趣,因此也无法对孩子的各种驱力投注给予“神入式”的参与回应,于是孩子再度受到挫折。那么此类心灵成年后,十分需要寻求一种在他与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关系中加以弥补的一份关系。因此被理想化或神话的宗教大人物,就可以让其获得曾经父亲与母亲所没有带给他的一些觉受。这个在心理治疗中也可以昵称为“租用”,但性质并不同。(心理医生可以及时的做出回应,可以及时的给予修正,可以及时的给予共情支持,可以及时的根据反馈随机应变下一步的阶梯。)

许多孩子当年没能成功的把“攻击驱力”(非贬义)投注给母亲,而后自然的就会转向母亲的替代物,比如高跟鞋,丝袜,内衣,梳子等,这就是自恋能量转化成了恋物癖。

然而更多的孩子是把这份内驱力封闭起来,自己跟自己玩,最后把自己玩“坏”了。倘若这份情感持续被压抑着,迟早有一天会以“暴怒”的方式开启自我攻击程序......攻击的最高层次就是变成顽固抑郁症抑或恶劣心境障碍,人格障碍。

幼年表现癖的沉思

韩非工作室在年接待了一位非常想要去寺院修行的强迫症患者。他问我:我需要去出家么?韩非保持沉默。因为他的潜意识只不过是想要找个专家强化他出家的安全感。后来他一个去了四川北部的寺院,遭遇是:不出一个月就被赶回来了。实际上与其说是被赶回来,不如说是他的潜意识已经扛不住了。这个故事告一段落,不是今天陈述的重点。

一位有良知的心理医生需要特此提出警示:封闭式的苦行僧不适合所有人,如果强迫自己苦行僧会让个别创伤心灵的“表现癖与自恋压力骤然升高,那么内在能量守恒系统就会面临溃堤的风险。还可能会进一步造成自我人格缺陷,甚至造成可怕的而瘫痪的过度刺激体验,最糟糕的结果就是结束生命。

当年我们的母亲没有能力与孩子同频回应以及适度的”神入共鸣“,所带来的负遗产就是孩子人格中非常重要的”表现癖“出现了发展障碍,而后就会反向发展出各种粗糙的低级防御结构。(诸如:吞忍,压抑,否定,退行,移情,内投射,外投射,置换,自虐,幻想,反向形成,躯体化......)

还记得我们度过的六一儿童节么?每逢这个节日总有几个爱表现的学生出尽了风头,也收获了有助于日后过度向成熟型自恋的一些资粮。而我们却只能吞忍...

这个节日许多孩子所表现出的一些“表现欲”是非常健康与合理的,有助于自体内聚力经验的成熟。孩子们如果没有表现的机会,也无法知道自己在客体镜像关系中给他人留下的是怎样一份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没有了这个实践的机会,后天的自信心从何而来?

现在我们不妨回溯一下自己的经验:每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许多孩子其实都很想上去表演一首歌曲,但是苦于缺乏成熟经验的支持,所以我们极力依靠所谓的“内敛”与“对此不屑一顾”的自我防御来潜抑这份强烈的情感(其实我们非常想要上去自我展现一把)

许多人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依旧无法在众同学面前把一首歌曲完整的唱完,都是因为曾经的“表现癖部门”被彻底清算与扭曲,这意味着自我功能的缺陷进一步升级。而一些心理动力学领域的大师认为,自我功能的缺陷是神经症冲突的核心因素。

许多人经常依靠幻想的方式来掩盖原发自体人格缺陷。再次强调这个源自于:当年母亲作为镜像的自体-客体功能的失败,无法满足孩子的健康表现癖,一个孩子没有了表现癖就意味着他无法从表现中获取自我认同的经验,也意味着孩子无法清楚的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抑或在哪方面可以比同龄人做得更好,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连表现与练习的机会都没有,哪里还谈得上能力?

当孩子在这方面强烈受挫后自体有慢性脆弱化的倾向,亦有某种暂时碎裂的倾向。为了代偿,自体防御机制就会进一步夸大无所不能的反向自恋,以及迫切想要理想化一些人。

与命运有约非正统解析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神经症的基本面就是焦虑。

而笔者从系统正统观角度而言,神经症的基本面是抑郁,焦虑,自恋。

不健康型的自恋从某种通俗意义上理解,就是一句话:向疾病中寻求庇护。

当一个人发现他的自我功能无法依靠温和的力量方式达到优越的目的时,为了免除强烈的虚弱感,就容易产生神经症性症状,这样潜意识可用疾病为自己辩解,辩解自我功能不是那么有缺陷的。同时也可以引起家人的一些难得的







































黑龙江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昆明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177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