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反安慰剂效应对新药临床试验疗效评估的影响
《每日科学》年2月26日报道——牛津大学的一项大脑医学成像研究显示:对治疗持悲观态度可使强力止痛剂彻底丧失效力。
参与者进入核磁共振扫描仪。牛津大学的一项大脑成像研究显示:对治疗持悲观态度可使强力止痛剂彻底丧失效力。在镇痛剂给药方式未改变的情形下,患者对治疗信任水平的变化使其经历的痛苦水平随之变化。相比之下,本研究中的对治疗持乐观态度的志愿者接受阿片类药后,其生理或生物化学镇痛效应随即倍增。
这项有关安慰剂效应及其反向效应,即“反安慰剂效应”的研究已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研究发现,在所有治疗中,医生可能需要考虑患者对治疗有效性的信任水平,同时需要考虑适应该患者的最优药物。
新药临床试验须设安慰剂对照。试验前,受试者需要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知道他可能接受的是安慰剂治疗,或者是药物治疗。但由于采用盲法取药,被试究竟用了什么药,只有试验结束揭盲后方能得知”。
事先告知患者,使用的可能是试验药,也可能是安慰剂,是有违安慰剂作为临床暗示治疗的本意的。因为这可能导致以下4种情况:
①给予的是治疗药,患者也认为是治疗药,达到治疗目的;
②给予的是治疗药,患者却怀疑是安慰剂,导致反安慰剂效应;
③给予的是安慰剂,患者也猜测是安慰剂,不产生安慰剂效应;
④给予的是安慰剂,患者认为是治疗药,产生安慰剂效应。
第二种猜疑心理在临床药理研究中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新药疗效的准确判定和评价,使得疗效较好的药物偏离了其确切的疗效而无法上市。
反安慰剂效应是指患者对于治疗方式的疑虑或消极期待而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因怀疑使用了安慰剂而影响治疗的心理现象,属于广义的“反安慰剂效应”范畴。即临床治疗时,对患者施加暗示,并应用安慰剂,但因为操作不当,使患者知道是用“假药”来“欺骗”他,从而对治疗失去信念,结果使病情恶化,即使换为某种治疗药物,患者仍可能认为是在“欺骗”自己,使病情难以很快得到治疗。
牛津大学研究小组与来自位于德国汉堡—埃彭多夫的大学医学中心、剑桥大学与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同事联手对这些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22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其接受的药品为阿片类,实验人员调控其在不同点可能接受的疼痛缓解的(信任)期望水平。
志愿者被置于核磁共振扫描仪中并以热辐射加热其腿部(增强热辐射使之到达开始感到疼痛的水平——每个自愿者在1到的这个范围内评估其疼痛程度,评估结果为70)。同时进行静脉置管,准备注射强力阿片为自愿者减痛。
首次操作行程启动后,在参与者不知晓的情形下,研究小组开始注射阿片,旨在观察(实验对象)不知情或(研究者不了解其对治疗的)信任水平的情形下药物效力。这样,原来的平均评估疼痛程度从位于66这个刻度下滑到55这个刻度上。
然后研究者告知志愿者:给予(镇痛)药物注射(但实际上未作变化,志愿者继续接受同剂量阿片)。这时平均疼痛率继续下降,到达39这一刻度。
最后,在研究者的引导下,志愿者相信已被停药;研究者同时警告志愿者疼痛可能加剧(实际上并作变化,仍以相同方式继续给药)。结果志愿者疼痛强度提高到64。也就是说,其疼痛水平跟实验开始时未接受任何镇痛药时一样。
研究者运用大脑成像来确认参与者有关疼痛减轻的报告情况。核磁共振扫描显示:大脑痛觉网络会根据志愿者每个阶段的期望水平作出不同范围的响应,与志愿者所报告的疼痛程度相吻合。
这就表明,志愿者心中期望水平变化时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痛苦经历,尽管镇痛剂的给药水平始终恒定。
应用安慰剂存在许多弊端,对安慰剂的应用已有很大争议。以下就新药研究中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几点应对办法。
1.严格选择应用安慰剂的适应症
应该说不是所有的新药研究都可以应用安慰剂,也不能说功能性疾病可以用,器质性疾病就不可以用。功能性疾病若受暗示过强,又没有一定的实验室或功能性检查的控制,应用安慰剂应该说是有困难的。如失眠、抑郁症、躁狂症等,常可以从安慰剂效应中获得50%的治疗率或缓解率;癔症性精神障碍、强迫症、惊恐障碍等,也可以从安慰剂效应中获得34%左右的疗效;短期精神分裂症可以从安慰剂效应中获得43%左右的疗效。像这类功能性疾病,若没有“硬指标”控制,都应尽量回避选用安慰剂。对有些器质性疾病,如心绞痛,有报告称应用安慰剂可使30%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安慰剂组总有效率达73.33%。
对高血压病(轻中度)短期应用安慰剂是符合伦理的,其次如高血脂症、脂肪肝、慢性支气管炎等,有些患者平常并不用药,新药研究疗效评定又有实验室或功能检查的“硬指标”,是可以应用安慰剂的,但应制订观察内容和应对病变的措施。
2.尽量使用客观指标判定疗效
客观指标是指实验室检查或功能性检查,它不易受心理暗示和情绪支配,作为疗效主要判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的不良影响。如高脂血症的新药研发临床试验,疗效判定应以血脂检查为主(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又如骨质疏松症等症状主要是全身无力,且有明显的腰背部疼痛,但对它的疗效判定应以骨密度检测为主,可应用双能x线(DEXA)、双光子(DPA)、单光子(SPA)等仪器进行检测。
又如中轻度Ⅱ型糖尿病(平均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8.5%)临床试验,可以考虑两组同时在基础治疗下,选用安慰剂作对照,它的疗效指标除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外,还应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3.基础治疗与加载试验
“基础治疗”涉及面较宽泛,包括一些生理行为等内容。“加载试验”主要是配合一定药物的叠加应用。这两种配合方法,都有利于减少反安慰剂效应。
基础治疗,如应用中药复方制剂治疗脂肪肝(新药Ⅱ期临床),我们设计的临床试验方案中,试验组和安慰剂组同时配合基础治疗,内容为:
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合理运动,限制饮酒,育龄期妇女严格执行避孕措施,避免试验期间意外怀孕;
②饮食控制方案,患者在试验期间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摄人(如:肥肉、内脏、蛋、煎炸食品、奶油糕点等,摄入瘦肉量<75g/d,摄入禽蛋量<3个/周),摄人充足蛋白质,保证占总热量的20%,碳水化合物占50%-55%,脂类占25%-30%。不饮酒或每周酒精摄人量<40g;
③运动治疗,中等量的有氧运动60min/d,每周至少5d,如以每隔3d增加步行50步,至每天步行至00-步,20-40min/d。这样的基础治疗对试验组和安慰剂组都具有治疗作用,不过试验组的治疗更积极一些而已。
加载试验又称叠加设计。美国FDA《植物药生产指南》(版)提出:对于已经建立了有效治疗的严重疾病,建议申请者在初期临床试验中采用叠加法,即将药物与安慰剂对照,分别加用到标准治疗上去,利用阳性药物治疗组再加安慰剂对照(例如三臂试验)。
若在《知情同意书》中,告知受试者本试验是在有效治疗的标准下,加入试验药物和安慰剂的,意在观察加与不加哪一个疗效更好,这样就使受试者的治愈信念转移到了标准治疗上,对试验药和安慰剂就不再特别儿童白癜风治疗方法南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1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