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关系中的界限
有的时候,你是否会遇见这样的人。他很随便的使用你的东西,在没有和你招呼之前就轻率的使用。然后之后又不和你说一声。或者在爱情之中,你觉得自己属于对方,而对方的感情直接影响了你。
而在心理咨询中,经常有一些初学咨询的朋友遇见这样的情况,就是那些咨客先说了一大通之后,接着问咨询师,“帮我出出主意吧!我全靠你了!”然后那个咨询师傻在那里帮病人想主意,但想来想去也想不出.............这些现象其实包含着什么呢?在当今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中,这是属于自我和他人的界限混乱的概念。类似的概念之前还曾经出现在格式塔疗法的界限或者界限的概念中。
界限一般是指一个的行政范围或者一个区域,在区域和别的区域之间有着一种界线的划分。当我们看见以上事例时,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其中界限的划分被混淆了。
那个自说自话使用你东西的人,他当时的自我界限概念因为个性或者平时与你的交往而混淆扩展到你的界限范围内了,这样你就觉得生气,这是我地盘上的东西,你怎么不征求我的意见随便使用?在这里,对方未必是有意识这问题。而你在这里觉得自己的东西受到损害。其实是他将自己的界限和你的界限混同在一起了。
而在爱情的例子中,是更有趣的问题,界限在这里已经互相入侵,但这一入侵是互相彼此允许的。特别是在过去没有恋爱经验的人身上,这一界限的无意识扩展会是没有控制的,两个人投入到彼此共设的一个圈子中,这时候界限的范围就相当模糊了。如果这时候,恋爱失败了,我们就会看见很常见但很有趣的现象,其中有人极端烦恼和痛苦,因为他或她在刹那间会无法找到自己界限的所属于的世界。因为之前他们的精神界限几乎退行到类似婴儿期的共生阶段。(注释:马勒的观点指出,共生的基本特征是与母亲的再现形成幻觉或妄想式的全能融合,特别是两者(具有)一共通界限的妄想。严重受扰的孩童其退化就是退到这样的融合精神状态中)当然这在失恋中并不是严重到病态,但的确存在类似退行的情况。
在心理咨询中,经常有咨客说了一大通之后,问咨询师,“帮我出出主意吧!我全靠你了!”这时候是咨客混淆了自己和咨询师的界限,她将自己的责任投注在咨询师身上,以咨询师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时候有经验的咨询师会有技巧的将这一界限澄清,反问咨客道:“你自己对于这些事情有什么想法或者处理意见吗?”这样的就将界限重新调整清楚。而咨客可能发生一种清楚的重新定位思考,至少她会注意到自身。而不把自己对于自己的所有责任都放在外解的某一客体对象身上。
界限在格式塔疗法解释中也可能具有价值界限被入侵或混淆的意思。例如,我们可能将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投射在别人身上,而我们很恼怒对方为什么不接受我们这观点。其实的问题是,他为什么一定要接受,你们是不同的人,对方为什么要接受你的观点。而这恼怒就有自我的界限和他人的界限被自己以为的错乱在我们正常人经常有,但在精神障碍的表现中会更多,最严重的界限错乱者,可能是自恋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自恋性人格障碍等等问题是将自恋的满足通过界限的扩展到别人没有办法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他希望得到巨大的赞赏,但这一赞赏并没有任何基础,但在这自我想象的世界中,他的界限可能扩展到周围环境中。这就会形成社会交往的重大问题。而精神分裂症则是更严重.自我界限的治疗还可以通过格式塔的空椅技术进行,以使了解自我界限和他人界限的界限,帮助能够理解别人和自己。当我们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想问题时,我们的同感很弱,同时我们的界限有可能是出现什么问题了,也就是说我们将自己当成别人了,会正在想:“真傻,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但实际上,对方的处境可能和你的处境完全是不同的,所以她才会如此。而这时候,你所想的判断其实是将别人放在你自己的界限中来设想,而没有考虑这不是一码事。
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种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这种情感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伤害。两个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各个层面的空间:身体、感觉、情绪、心理、认知、精神和心灵)。
从个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各种需求都即时得到满足,他会感觉到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的一部分)。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分开,但婴儿在心理、精神等层面上仍然与母亲连接在一起。没有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婴儿几乎一天也活不下去。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母亲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成长的过程,就是与母亲在自我的各个层面上分离的过程。孩子愈能平静地与母亲分开,也就意味着他成长得越好。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连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换一种说法,就是: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他的自我与母亲的自我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这种自我界限不清的状况会投射到他所有的人际关系当中。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该由自己做出决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决定;希望他人无条件地接纳甚至照顾自己;另一方面,他会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想让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内心里,总是存在着成长与不成长之间的冲突。成长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曾经有科学家做过植物成长的力量试验:用一些较薄的铁条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长大,轻而易举就把铁条绷断了。然后逐渐增加铁条的厚度,直到铁条的厚度到了预计值的十倍时,才没有被绷断。植物的成长力量都如此惊人,人的成长力量就根本无法测量了。想想一个一岁的小孩能做什么,再想想一个三十岁的男人能做什么,就知道成长的力量是怎么回事了。
但是,不成长的力量同样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不成长有很多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安全。小孩在学步的过程中,走几步就回头,抱住妈妈的腿,那是为了安全;再长大一点,打开自己家的房门,看见有陌生人走过,把门一关,又跑回来抱住妈妈,也是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与妈妈融为一体,就什么都不必害怕了。一个没有充分成长的人的这种依恋心理会保持到成年,他会下意识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了。成长从来都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人对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对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强大到与成长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长或者说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获得想象的、虚假的温情。从生理的角度看,在我们用手触摸边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时,我们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较少有交流的体验。但当我们触摸一件软的、毛茸茸的物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与该物品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种意义上的温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没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感到来自他的温情,即使这些温情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暂时帮助我们抵御人世间的风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控制他人。当然,这种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虚假的。需要这种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别人会对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态度,这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些好处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好处。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样的安全感是很不稳定的;假想的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露出其本来的面孔,结果是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会使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有巨大的权力,这迟早会导致关系的破坏。不仅如此,在他控制别人的同时,他自己实际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时常会有被别人控制的感觉,言行举止都会过多地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好像在为别人而活着。
只有成长本身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稳定可靠。当然,即使是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也会需要温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温情是真实的,不带任何虚情假意。至于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为行政首脑对下属的必要控制),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别人对他的态度的好坏,对他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影响。
要在自我的各个层面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绝非朝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后一条一条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这样做会有一些痛苦,但也会有更多的成长的喜悦。
自我界限健全、清晰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别人,也就是说,他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担一切,拒绝在情感上和行动上支持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支持。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个人与他人连结在一起,但不会近到失去自己的程度,也不会近到把别人当成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还是他,别人还是别人;与此同时,他也不会离别人太远,不会远到断裂连结、丧失爱的能力和可能性,在关系中的双方都需要的时候,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真正的安全感与温情。
即使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也都需要有清楚、健康的自我界限。那种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这种情感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伤害。也许有人会说,在这样亲密的关系中把界限弄得那么清楚,会不会使关系变得很冷漠?回答是不会。因为自我界限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而且,两个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需要与人连结;但不要太靠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让我们远一点吧,但是不要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赞赏
长按白癜疯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可治嘛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3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