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皮皮将自己修炼成更
皮皮
年故事妈妈成长学院高级班学员
年故事妈妈成长学院初级班班长
昨天,我又跑深圳,去听了郭骅老师的两个讲座,上午的《绘本中的儿童心理学》,下午的《儿童阅读中的儿童心理学应用》。一整天的讲座,郭老师结合大家熟悉的绘本,从小事入手,讲儿童心理学在这些特别好的绘本中的应用。我听得如饥似渴,太过瘾了。
这些有名的绘本如此受欢迎,当然有它们的道理。这些绘本的作者、绘者,都是深谙儿童心理学的吧?或者至少能够顺应最本真的儿童的心理需要。
不懂儿童心理学,绘本可以读,但不一定能读得懂绘本真正的精妙之处。如果不懂儿童心理学,再错过一本精彩的绘本中最精华的部分,甚至误判而得出市侩的结论,就更是贻笑大方了。
读不懂绘本真正想传递的东西,很难将这些真正人性的东西传递给孩子。我们自己只能努力不断学习,将自己修炼成一个更大更好的容器,孩子才能够有更大更好更安全的家族氛围,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0-1岁是共生期,孩子与妈妈共生,离开妈妈无法存活,全能自恋,通过妈妈得到满足,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依恋理论有两个事例,一是小约翰的事例,妈妈有抑郁,孩子在后来走进了精神病人的诊室;二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妈妈原生家庭出现大的变故,精神方面受到极大冲击,孩子吮吸这样的妈妈分泌的乳汁,状态也非常不安。后来请孩子爸爸的姑姑来安抚孩子,才感觉好一些。
还有一个小猕猴的实验,(绒布猴妈妈和奶瓶妈妈中,小猴一天24小时大概有17、18小时呆在绒布猴妈妈身边,只有肚子饿了才去奶瓶妈妈那里喝奶)表明高等动物也有依赖。很早时母婴关系建立不好,会导致孩子成年后可能更容易出现濒死体验。
妈妈给孩子的回应,是孩子对世界信任的最底层。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光有乳汁没有稳定的陪伴,存活率不高,人在世界上不仅在物理上要求存活,还需要精神的陪伴,喂奶时的眼神交流,是孩子最早信任的基础。例子妈妈烦躁,孩子也不睡觉。日本有一位育儿专家,任何孩子在她怀里都不会闹,因为她会用眼神交流。孩子听的是通过妈妈的话传递的爱心。
1岁后,孩子进入万物有灵阶段,探索世界,一切都可以对话。《晚安,月亮》里,孩子跟万物有灵的世界说再见,安心地睡觉。世界是爱他的。孩子是这样的,我愿意相信这世界,我愿意探索这世界。父母带孩子来到这世界上,希望孩子拥有好的东西,而不是受苦。一个生命来到世界的哲学前提是:这个世界是好的。父母的责任就是让孩子知道他想的是对的。有安全感的孩子会自主探索世界。当孩子跌跌撞撞探索世界时受到制止,使孩子失去探索的主动性。成年人认为改孩子毛病的时候,你不知给孩子种下什么。自主就是很好的品行,喜欢干什么时,呵护孩子的专注度,在孩子喜欢干什么时不打扰他。孩子拿着一本书反复看,体验建构了什么,成人无法知道。比如孩子喜欢恐龙,其实他通过恐龙体验遥远的世界。孩子爱什么,满足他什么,他就建构了什么。
学习的层次有两种,一是成人的,低级的,我能说——实用主义,一种是孩子的,来回做一件事,这就是学习。家长不懂孩子的学习,就会有很多的限制,不让孩子探索。成年人的学习就是最简单的学习。不要用实用主义的想法影响孩子,实用主义就是对学习的矮化。伟大的童书是替孩子发声的。
艾里克森说,2-4岁的孩子,主要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退缩的孩子就是被限制太多。孩子探索的越大,就会受到限制。有的人出生跟没出生一样,什么都没有探索过。有一个9岁的小女孩,还不会自己穿衣服,出现幻听。
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犯错了事情,需要惩罚吗?
绘本《跟甘伯伯去游河》,孩子一定会出问题,出了问题让孩子自己承担结果,然后就翻篇了,下次还有机会。犯错是孩子成长中必然的一部分,我们是通过犯错长大的。作者伯明翰,来自夏山学校。
《晴朗的一天》根据犹太民间故事改编。小狐狸终于找到一个不提条件的人。孩子一定会犯错,犯错就会付出代价。你一定能找到帮助你的人,无论怎样这世界都值得相信,要懂得求助,找到帮你的人。犯错不可怕,一定想办法求助,被拒绝不可怕,你一定能遇到一个帮你的人。犯错的结果对他就是惩戒,家里不需挫折教育,家里就是爱孩子的地方。这个世界无论怎样,都是值得相信的。
我们都是希望的种子,家里需要的是爱他。对成年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全新的。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妈妈买绿豆》。孩子经常对一个地方流连忘返,孩子爬上爬下,都是探索的过程。充分使用自己的身体,是孩子自主感的一部分。充分地探索,使用自己的身体,体现自主感,提高对身体的掌控(《淘气包艾米尔》)。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书本世界,一种是真实的世界。让孩子充分地玩耍,也是一种真实的学习。孩子喜欢什么,都可以通过喜欢的东西来学习。孩子喜欢真实世界也是好事。
四五岁,大人开始讲道理,通过讲道理激发孩子的内疚感,我们可以心里想着坏事,去做好事,是不是更美妙?人格发育有三种状态:精神分裂,人格障碍(不自知),(正常人)内心冲突。孩子四五岁有了超我后,外在对内心修剪太多,就会有内心冲突,明明知道却做不到,能量系统内耗太大。接纳自己,就是接纳自己的负面。阅读推广的主持和参与者,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世界,但是真实世界就是有美好也有不美好。不要被大而无当的东西所绑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错了就错了,认账翻篇。
《这不是我的帽子》。孩子对“屎尿屁”有天然的喜欢,骂脏话不可怕,成人也会干别人不知道而自己很痛快的事。成长要让爸爸介入,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后天的,有条件的,需要学习。因为提条件,代表规则和权威。听我的话,是好孩子;引领孩子走向社会,有规则感,会提条件。爸爸带孩子,有更多的游戏的层面。男孩子成为男子汉需要另一个男子汉的引领。大人所有的焦虑都是对未来的焦虑。女孩子跟爸爸互动好,对男人就信任。
小莉的故事。母亲的强势养出来一个退缩的儿子。所谓的事与愿违,想得到A,却得到负A,一切都干反了。
容器理论(精神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给你很多东西。容器,过滤掉垃圾,给孩子好的东西。看见孩子内心愿望的、需求的。
《我的爸爸叫焦尼》里,爸爸就是一个好的容器。什么叫看见孩子,爸爸给孩子一个反馈,把所有的痛苦自己消化掉,很准确的接收到孩子的愿望。但现实生活中夫妻分离,让孩子承受更多的东西。
《彼得的椅子》里,讲的是小彼得有了一个妹妹以后的心理活动,孩子发现一直被爱着,就会接纳并一起爱弟弟妹妹。“看见”孩子,妈妈用爱给了彼得心安的保证。彼得发现即使有了妹妹,自己仍然是被爱的,于是心安了。粉红色的小椅子是彼得对妹妹的真挚的手足之情。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这本书没有多余的东西,高度尊重你的智商,告诉孩子生命的轮转。海德格尔说,我在,死就不在;死在,我就不在。人们恐惧死,害怕死,没从根本层面想清楚。成人往往用最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很多成人怕死,因为没有想明白生生不息的过程。不从根本层面想清楚,就会不停寻找方法,怎么做才是对的。
自主学习,创造他的学习。艾登布莱德提及的创造性,从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神经网络密集,只有自主学习,大脑的神经网络才发育。伦敦对一位出租车司机和一位公交车司机大脑的扫描,出租车司机对空间感觉更好。所谓的创造力,就是把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两个东西联系在一起。
感谢静待花开宋静静分享笔记。
当绘本遇上心理学,请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记高级班课程《绘本中的心理学》
-------?---------
寒假∣寒假∣圣诞∣感恩∣搭建∣万圣节∣重阳踏秋∣重阳敬老∣生命死亡∣牙齿∣中秋∣电影∣开学准备∣七夕∣爱∣春天∣女性∣读书日∣母亲节∣六一∣运动∣夏天∣世界杯∣历史∣读书人∣教师节∣幼小衔接
凯迪克奖∣元宵∣学习力∣冬至∣动态阅读∣童心妈咪∣父亲节∣自然环境∣战争∣重阳银发∣二胎∣教师阅读
三三
睡眠日
地球一小时
愚人节
图书馆
熊亮绘画课
儿童节
端午节
数学启蒙
小一新生
哲学
童书电影
哲学
秋天
汉字
时间
二十四节气
城市
感恩
数学
夜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怎么治吡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