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公益活动持续开展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71021/5779537.html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和最亲密的伴侣在一起时,虽然不离不弃也从不争吵,却难以真正建立一种深刻的、自由的、能够互相响应的联结,总是“好像差点什么”的感觉。

这未必是一段关系走太久后的疲惫,而有可能是“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有点拗口地讲,就是有意地“在关系中逃避关系”(hidingfromrelationshipinrelationship)。

“假性亲密”这个专有名词在《消失的爱人》这部戏里也被反复提及,指的是关系双方虽然形式上很亲密,但实际却在回避真正亲密地在一起。

这种关系并不罕见,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也许就是自己,也许是你的父母:

有一个朋友,她有一对在外界看来关系无比和谐的模范双亲。然而有一天她告诉我,她一直不确定父母间的浓情蜜意是不是真的。

因为她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突然得急病或者出意外,尽管另一方会各方面做得无可挑剔,但在听到坏消息时的瞬间却没有惊恐和担心——即因“可能会失去”而产生的本能强烈情绪。

父母的这些表现,尽管无可指责,却使得一个原本安全感和幸福感满溢的女生开始怀疑亲密关系的价值。

1“假性亲密关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这种关系,事实上是伴侣双方“共谋”的一种状态:

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来回避真正的在一起。你们可能在外人看起来是亲密的;但实际上,这段关系避开了双方彼此的坦诚和接纳、避开了双方自愿地为这段感情和对方付出。

它是双方不自觉地精心构建起来的“联结”,需要伴侣双方的不谋而合。

更理论性的讲,“假性亲密关系”是一种防御机制——是两个人一起在防御那种“需要双方一起努力形成的真正亲密状态”。

那么,为什么真的有人想要回避真正的亲密状态?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真的在乎一个人”,或者“让别人对我们来说变得重要”。因为真正的亲密关系代表着相互关心,彼此共情及情感付出。但这些是需要承担情感投入的风险的,在乎一个人,我们就有可能因此受伤。

“假性亲密关系”就是这样的一种防御机制,帮助我们抵抗这样的恐惧和焦虑,使我们觉得呆在这么一段关系里是“安全”的,是不会“失控”的。因为在这段关系中,双方从情绪到行为反应都是在完全可以预测的,使我们从真正的亲密关系带来的复杂性中得以解脱。

因此,有心理学家认为,在“假性亲密关系”中,我们处于一种“情感禁闭”的状态,即双方不自觉地达成了协议——共同保持情感上的麻木。这种禁闭的状态,看起来双方是在一起,但却拒绝进行深刻的情感联结,在实质上却是一种分离。

以情侣关系为例:有的人虽然口上说着爱你,并对你进行着无可挑剔的关心,但实际上他或她对于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毫无兴趣,你们的亲密,每一步关系的进展,好像只是在进行着角色扮演。两者无法分开,但永远警惕着不进入对方的内心。

“假性亲密关系”有多种形式:

有时候可能一方的行为取决于另一方的需要(索取方为主导);

有时候一方接受什么取决于另一方给予什么(付出方为主导);

有时候一方负责表演而另一方负责赞赏(表象上的完美情侣)。

但无论哪一种,关系中的双方都是平等地被束缚着,他们自愿被束缚去感受到“世界是安全的”。

2“假性亲密”比显性的暴力或出轨更伤人

因此,某种意义上,“假性亲密”比显性的暴力或出轨更伤人,因为表演亲密是无法指责的。如果你很不幸地遇到一个长期习惯假性亲密模式的伴侣,你必定会有强烈的无力感,而且还会很困惑:为什么这个人会这样?

有研究显示,“假性亲密”是习得型的行为模式。

有些人的原生父母本身就是“假性亲密关系”的示范,他们从不自主、自发地互相表达爱意,从不冲突,相敬如宾,整个家永远处在一种僵死而和谐的状态中。

在这种程序化的、缺乏活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会缺乏“激情(passion)”,并认为亲密关系、婚姻、爱就是这样一种程序式的互动。

斯腾博格的“爱情三元素理论”(TriangularTheoryofLove)提出真正健康的爱是由“激情(passion)”“承诺(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67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