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29/5412820.html
之前说到了学前期我们真的是合格的父母吗?还有学龄期我们真的是合格的父母吗?(之二)

本次说说青春期——蜕壳中的阵痛。

01:大家对“青春期”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把青春期同“叛逆”“代沟”“极端”等关键词联系起来,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

尽管青春期的青少年要求自主、独立,但大多数青少年对父母有着深深的爱、感情和尊重,他们在大多数时间里跟父母的相处其实是稳定积极的,仅有1/5的家庭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事实上,仅就价值观、世界观而言,青少年同父母的观念往往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代沟”一词具有很强的误导性。

随着青少年自主性的增加、父母权力的削弱,矛盾会围绕着青少年的独立性和对其生活的控制感出现。那么究竟是哪些事情会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索呢?

当对个人品味(例如音乐、着装)的偏好不一致时;

当要求自主、独立与感受到的教养方式相冲突时;

当对恰当和不妥的行为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时;

当以往儿童时期的“规矩”被青少年重新思考时;

当就某个不显而易见的问题进行争辩时。

02:青春期的叛逆和认知能力的飞跃,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随着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的发育,青春期发展出了抽象思维能力,在此之前,儿童只能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而青春期的思维可以始于抽象、终于应用。例如,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进行形式推理,使用命题思维(三段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里叫做“形式运算阶段”。

首先,青春期的叛逆正是基于这种抽象推理能力所带来的批判性思维。他们在对权威的不断质疑中树立对价值和公正的理解,并乐此不疲。

其次,围绕“自我同一性”(自我身份及人格框架)的问题凸显,这就包括意识到身体能力的飞跃,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思考“我是谁”的自我概念,基于自我概念发展出自尊(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等。在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过程中,免不了经历自我怀疑、混乱、矛盾与冲突,尤其是对自己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加剧了青春期的情绪问题。

最后,青少年的社会关系从依赖父母转变为依赖同伴,为未来“成人—成人”的人际关系,以及亲密关系打下基础。

青春期对父母也是一种考验,需要在正确理解孩子心态的基础上,对家庭角色和教养方式进行调整。

《摔跤》by埃米尔·弗里恩特,

03:促进同一性的达成,应当多尝试社会中的不同角色

艾里克森认为在这个“角色混乱”阶段,青少年“尝试”不同的角色或选择,通过在个性、职业、性和政治承诺方面缩窄他们的选择来试图理解自己是谁,从而建立“自我同一性”。

按照Marcia的观点,若同一性发展存在问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形:有的孩子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没有考虑各种选择的可能就停止了对同一性的探索,即“同一性早闭”;有的孩子回避此类问题,即“同一性弥散”。

而比较健康的情况是通过探索、思考、尝试已经得到了部分答案,或者暂时搁置问题,而通过旅游、工作等方式积极探寻。

简单地讲,多看、多体验、多见世面。

04:孩子觉得大家都在议论他,是有妄想症吗?

我上学时就有同学给我递过小纸条,说我一直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75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