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19、冲突:冲突的烦恼与价值心理疾病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两个心理疾病的发病模型:匮乏的和冲突的模型。这两个模型的形成也冲突过很长时间,后来就像其他一些完全对立的理论一样,对立变为统一,意思是两者都对,比如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最后的结论是光具有波粒二相性,既是粒子,也是波。在冲突时,别全力以赴,因为你和你的争论对手都可能是对的。匮乏模型的大约表达是万病源于早年缺少养育者的共情性回应。比如产后抑郁的母亲就可能缺乏对婴儿的足够的回应,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缺乏母亲回应的婴儿,自恋会受损,各种能力会因为缺乏镜映和赞美而萎缩,成年之后的表现就是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也不能正常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件,这一类人需要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疗。冲突模型的大约表达是万病源于内心冲突,内心冲突是外在冲突内化的结果,比如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这个冲突会变成孩子的内心大家,这一类人需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疗。简单地说,能力因为被压抑显得有点弱的人是匮乏型的,能力比较强,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是冲突型的,临床上绝大多数人是匮乏加冲突的混合型的。按照心理发展阶段分类有三个冲突:一、0~1岁,口腔期冲突,冲突的双方分别是依赖和成长,在成人身上的表现为:过度依赖他人,以及一些成长停滞的“证据”,像进食障碍,口腔对刺激物的依赖(酒精、烟等)、用语言对他人施虐等。二、1~4岁,排泄控制期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是控制和被控制,在成人身上的表现是“各种强迫症、过度吝啬、不知变通、收藏癖、对权利成瘾等”。三、4~6岁,俄狄浦斯冲突,冲突的双方分别是爱与恨、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成人身上的表现是爱也迟疑,恨也迟疑,我把他叫做“爽透不能型人格”,不知道自己要快乐还是痛苦,回避所有快乐的事情,不敢成功,甚至言行都在实现一个目的,“防成功于未然”。以下冲突是按照冲突内容分类四、幼稚与成熟中国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农耕社会的传统,大家意识和潜意识都认为年纪大的人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老人享有某些特权,这当然不是坐公交车免费之类的特权,而是心理上的某种预设权利,使他们对年轻人有某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其实是对年纪大的人的恶性催眠,同时也是对年轻人的攻击,使年轻人总是为自己的幼稚感到羞愧。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在自己本来的位置上,年轻人向往变老,年纪大的向往更老,把对年轻人的嫉妒变成了对年轻人的攻击,所以我们常常见到的情形是某人犯了一个错误之后,一个也许仅仅大他几岁的人可能叹气说,此人还是太年轻了。对他人和自己不造成太大损失的幼稚是活力的表现,比世故通达更接近人的天然本质。成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没有内省的和跟外界的冲突,而是hold得住那些冲突,以及能够用自己的成熟部分捍卫自己的幼稚部分继续幼稚。似乎上一代对下一代有着本能的敌意,看看下面对下一代的称呼,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不负责任的一代等等,显得把世界交给下一代很不放心,其实是自己这一代不想离去,就预设还被需要。少年老成的成熟可能不是成熟,而是生命力的压制,就像犀利哥不是犀利,而是智障的一个症状。五、传统与现代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比如疫苗、抗生素的出现避免了大规模的病死事件发生,生活条件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等等,但是仍然有人厚古薄今到了认为一切都是过去的好,这是人格层面发育停滞向历史轴投射的结果,他们内心的“反进步”或“没进步”部分对应着历史上的落后阶段。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有知识的美学的情感的价值,而没有多少指导我们生活的价值,每一代人都有权决定自己应该怎么活着,当然,一个成年人也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但是,隔离孩子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就几近反文明反进步了。最高级别的对传统的尊敬,是比祖先更智慧、更文明和活得更自由幸福。六、疾病与健康精神分析的一个著名悖论是,一个人花钱花时间来找你做分析,但却千方百计不让你把他分析好,要健康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健康本身,或者说有无数个,因为有健康,就可能有一切。要疾病的理由只有五个:1、疾病带来的痛苦可以缓解你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有点像一个人的原罪,不妨称之为“原内疚”,他是在早年关系中形成的。2、疾病本身是你满足本能欲望的一种象征性形式,你当然不会允许分析师坏你的好事,也不会让自己坏自己的好事。一位强迫症患者说,他每天睡觉前都要把从早到晚发生的所有事情的细节捋一捋,就舒服了,可以安心睡觉了。3、当你压抑自己的愿望时,瞬间可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宁静,你随之对压抑上瘾,这个压抑是会泛化的,可能演变成对自己各种能力的压抑,然后你赋予这种宁静以某种神圣或者超越的意义,某些邪教就是用这种方式吸引信众的。4、疾病会带来一些好处。5、你以旧的模式应对新的人际关系,改变意味着不熟悉和充满危险。七、工作与生活现实中各种事件本来可以和平相处的,他们之间如果发生难以协调的矛盾,很多情形下,是一个人内心冲突向外投射的结果,比如男女的差异是一对矛盾,有人用这种差异制造幸福,有人这制造冲突。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也是一样,有人让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消耗了绝大部分全部精力,忽略了家人和亲情。这可能是因为:1、用工作自虐2、回避亲情带来的幸福感,因为这种幸福感太多地超越了父母3、让自己的孩子体验自己早年的亲情的缺失八、人际冲突现实中的人际冲突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情理和法律范围内的冲突很正常,但有些人在冲突中会经常突破底线,不择手段,尤其是冲突导致的恶性躯体暴力,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表现。无法把冲突控制在象征性的也就是语言的层面,是前语言期2岁以前的心理创伤导致的症状,被称为见诸行动。频繁的人际冲突可能是因为:1、你无法升华你的攻击性,无法用被社会认可方式获得比你的对手更多的财富知识和荣誉。2、你无法亲近他人,你用攻击他人的方式表达亲密。3、肆意表达攻击性等于当众情感裸露,这是婴儿行为的残留,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自重身份,不屑于这样做。4、你把对早年成长环境的攻击,转移到了在此时此地的某些人身上。20、依恋:如何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感受,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对安全感缺乏,我们从起源学和当下两个方面,分别给5个解释。起源学的解释的意思是:现在的安全感下降跟早年经历的关系,也就是跟人格特征有关的意思。一、早年关系中如果充满不确定因素,比如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他们之间的冲突、父母的缺席等等。这些都是人际环境的“地震”、“海啸”,孩子不可能感到安全。尤其糟糕的是,这些不安全感会渗透到人格层面,结果是即使长大之后在安全的环境中,仍然会感到不安全。童年经历,在相当程度上等于命运。有一个暂时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就是每一对想要孩子的夫妻都事先签一份合同,包含以下三个条款:1、确保在任何情形下,在孩子12岁之前,父母中至少某一方要不中断地陪伴孩子,这已经包含不可以长时间让祖辈带孩子。2、父母任何一方都保证不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也不在孩子面前激烈争吵,不失控不争吵很难,不在孩子面前这样做,相对容易多了。3、父母分别保持完整的功能,各尽职责,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妈妈该怎样,父亲该怎样,没有必要具体说了。二、认同了父母的不安全感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方面都有过度的担心,从效果上来说,过度的担心等于诅咒。表面上,父母担心的是孩子出问题,潜意识担心的却是孩子不出问题之后的远走高飞,父母自己就被抛弃了,这就是为什么“诅咒”的原因。孩子的安全感下降,父母就安全了。三、对自己要求完美的父母无法承受孩子的攻击,因为孩子的攻击意味着他们的不完美,会激活他们觉察到自己的不完美之后而产生的羞耻感,孩子的攻击出不去,就会变为自我攻击,安全感也会下降。还有,祖辈带大的孩子攻击性也无法足够释放,因为祖辈的衰老状态,会使孩子“攻击”之后内疚。有个说法:祖辈带大的孩子是吃素的,父母带大的孩子是吃荤的,这是象征性的说法,分别象征向外的攻击性的小和大。四、父母跟孩子的边界不清,潜意识处于跟孩子的融合状态,所以意识层面就要故意保持跟孩子的距离。具体的表现就是害怕表扬孩子,或者害怕对孩子表现出亲近,总是对孩子说“隔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当孩子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安全感就下降了。在外面对人温和友善,在家对孩子严肃冷漠的人,潜意识也是跟孩子边界不清。五、父母当这孩子的面恶意评价他人和社会,也会导致孩子的安全感下降,这是向父母对他人和社会的敌意的认同。下面是对此时此刻你没有安全感的解释。1、你对他人有敌意,你不愿意觉察到自己这个敌意,就投射出去,觉得他人对自己有敌意。在一个团体中,安全度应该是相对固定的,那为什么别人觉得很安全,你觉得不安全呢?是因为你的敌意想制造团体的更多不安全。一个朋友告诉我,有一次他跟一个曾合作的机构产生冲突,那段时间他总想着这个机构的人会采取各种手段陷害他,晚上睡不着,怕有人破门而入,出差担心人跟踪,吃东西觉得有毒等。他的心理咨询师让他做这样的想象:你想对他们做什么不利的事情吗?想象半小时之后,那些不安全感几乎消失。这背后的原理很简单,他把投射出去的敌意收回来了。当你害怕别人会害你的时候,你肆意想象怎么害别人试试吧,当然不要见诸行动,只是玩个让自己变得平静的心理游戏,否则就有法律方面的问题了。这是我们第三次说到敌意的投射,也许还会说到它,因为对自己的敌意的觉察或者说对什么属于自己,什么是属于别人的觉察,是心理学最本质的东西,他关系到一个终极问题:我的边界在哪里?一位年轻女性告诉我,他每次住酒店退房前收拾行李都要比别人慢很多,总担心落下什么东西在房间里,而且不管怎么反复检查,经常还是会落下什么东西没带走。我解释说,花更多的时间收拾行李,也许是你潜意识分不清楚哪些东西是你的,哪些东西是酒店的,说不定你认为房间的浴缸是你的,你想拆了带走,而且你可能也觉得酒店就是自己的家,你拉下几件东西在家里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解释对他暂时没有作用,因为确立自我边界在哪里实在太难了,需要很多很多这样的解释。关于投射要随时随地觉察,多解释几次或几十次,我自己也经常搞不清楚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自己投射给别人的,以及哪些东西就是别人的。2、安全感与毁灭性幻想有一位年轻男性不太敢上街,因为他怕别的男的打他,尤其是看到一群跟他年龄相仿的男性时,特别害怕。我说你是不是见到男的就想揍他?看到一群男的就想揍他们,但你的现实感又知道打不赢那么多人?这次干预效果很明显,一周之后,他明显觉得出门的安全感增加了,看到单个年轻男性,甚至有一种“我不揍你,算便宜了你”的居高临下的感觉,但对一群男性还是有比以前轻一点的恐惧。到这里还只是解决了他的投射,还有他对自己毁灭性力量的夸大。我说,你不上街,也许政府应该给你颁发一个社会治安奖,因为你觉得自己破坏性极大,你一上街就会让很多人横尸街头,他听了哈哈大笑,看起来放松了一点。一句话总结:潜意识夸大自己的毁灭性能力,会导致自己的安全感降低。自恋性地认为自己是全世界人民都要伤害的对象,也导致安全感降低。这些神经症性的被害观念,跟精神病性的被害妄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可以通过讲道理把他说明白,后者因为缺乏现实检验能力而永远说不明白,几乎只能靠药物治疗。3、安全感与自恋当你自恋性地认为,自己有全能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你的现实检验能力打压你这种自恋,这样的内心冲突使安全感也降低,简单地说,以婴儿心态活在成人的世界里,怎么可能感觉到安全?4、活在当下与安全感活在当下意味着,你对现实的感受和判断没有被过去“污染”,没有被幻想扭曲,也没有被同样是幻想出来的未来“恐吓”,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有能力应对常态下的一切。比如一个人在某机构呆着不舒服想辞职,最大的不安全感不是来自辞职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你父母或祖父母当年如果辞职就会饿死(这部分是事实),你害怕着他们的害怕。(2)你觉得离开这个机构,就是跟父母决裂(老板父母化)。(3)你觉得离开这个机构的自由等于无限自由,包括堕落。(4)机构内的制度,被你误解为“法律”,你离开等于“违法”。(5)你无法过一种你没有“指令”的生活,因为那会让你觉得很不安。5、集体潜意识的表现人类在原始社会处境是非常不安全的,随着人类的“慢慢长大”,安全感越来越强,但有一部分人不仅在今生今世退行到婴儿期,而且在进化的历程上退行到人类“小时候”,去感受那时人类的胆怯不安。这是荣格所谓集体潜意识变成了个体的症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许是读读人类科技史,尤其是医学史,看看到目前为止人类这个物种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21、看见:理解孩子的那些毛病一个人的性格受遗传和早年经历两个方面的影响。遗传那个部分不可改变,也不必改变,要像尊重指纹的特征性一样,尊重每个人的天然个性特征,受经历影响的那个部分如果没有明显地压抑这个人的各种功能,没有太大影响到他的成就和幸福,也是需要需要尊重的。我们现在要谈到的是那些与先天无关,而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关的孩子们的所谓“毛病”。一、磨蹭可能有以下原因:1、你(父母或父母中某一方)自己有磨蹭的习惯,你把他投射给孩子,孩子代表你磨蹭,然后你再指责他。2、你代表孩子对他磨蹭的后果负责,比如磨蹭后可能上学迟到,赶火车误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受老师批评等等。你对他的磨蹭后过负责,使他丧失了对自己的行为的整体感(意思是不知道有什么后果),也使他觉得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就变得更加磨蹭。解决的办法是:让他直接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使他自己对磨蹭的后果负责。需要说明一下:对一个人的习惯或人格层面的东西,心理学上并没有可以制造立竿见影的效果的招数,当我们太希望别人改变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犯这样一个“错误”:攻击别人的独立人格。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一个人太容易被别人改变了,还有比这个“毛病”更大的“毛病”吗?3、孩子知道他一磨蹭,你就会着急,他逐渐对用磨蹭调动你“上瘾”。4、也许他只是一点点磨蹭,你的指责放大了或者固化了他的磨蹭。改变这个习惯会让他觉得羞耻,试着想想,在他人指责下你改变某种习惯,是不是会有羞耻感呢?如果一被指责就可以改变“坏习惯”,那可能满街都是完美之人。二、沉溺电子游戏一个人为什么喜欢玩电子游戏?因为想通过操控来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这是人之常情。问题是:沉溺游戏的孩子那些多余人之长情的需要是怎么来的?可能的原因是:1、孩子被“逼进”了游戏的世界,因为现实世界他无法操控,也无法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在现实世界里,他只是一个空有躯壳的傀儡,而在游戏世界里他是自己和世界的主人。2、游戏成了孩子跟父母权利斗争的工具,父母管的越多,孩子反抗就越多。我们大约量化一下这个事情,本来孩子也许玩半个小时就玩腻了,就可能干点别的事情,但是父母的控制让他很不舒服,就要通过再玩半小时来缓解自己的不舒服。3、禁忌制造诱惑,对游戏的禁忌增加了游戏的诱惑力。4、人人都有受虐的倾向,孩子玩游戏遭到的“惩罚”,会激活他的受虐需要,并且随着惩罚的升级,他的受虐瘾也会升级。三、注意力不集中可能的原因是1、孩子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所以你有意无意破坏了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换句话说相对于孩子要注意的事情,你是一个更大更重要的存在。有一次一位妈妈问:我上初中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我能够为他做什么使他注意力能够集中呢?我想了一下问他:你如果想集中你注意力,你觉得别人能为你做什么呢?他回答说:别人什么也不要做,让我一个人呆着就可以了。我又问: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他说:我在他旁边要他不要乱想乱动,要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2、孩子同时可以注意很多事情的能力,被误认为是注意力分散,比如有很多孩子就是能够做作业、听歌两不误,但这被认为学习态度不严肃。有个孩子曾经问父母:你们不让我学习时听歌,对吧?父母说是的。孩子接着问:那我听歌的时候学习,可不可以呢?父母想都不想,就说当然可以。其实我们经常可以专注地做几件事情:比如一边抽烟,一边写文章,一边开车,一边听广播,经验告诉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情,注意力也许更加集中,那种全身心投入的集中,所以孩子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只是没有按照父母希望的那种方式集中注意力。3、注意力集中就几乎能够做好任何事情,但这种成功也会让父母有被抛弃感:觉得自己没用了,孩子要去远方寻找成功了。四、挑食孩子们说过一句好玩的话,为什么大人们不挑食?因为他们做的都是他们自己喜欢吃的。孩子挑食可能是因为:1、被暗示出来的。一个外面的人对孩子说你吃点这个鸡肉吧,孩子自己还没反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中某一个人就代替孩子说他不吃这个,估计原因是孩子曾经某一次两次拒绝吃鸡肉,这就被误解成永远不吃鸡肉,这个误解一旦固化,孩子要想吃鸡肉,都觉得会对不起家人对自己的判定。这要总结成一个原则,永远不要僵化地评判孩子,或者把孩子评价得僵化了。比如不要说我孩子不爱说话,不爱运动,只喜欢看书,不喜欢吃青菜等等。2、也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你要我吃,我偏不吃,你不要我吃,我偏要吃。有些家庭中,吃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不只是挑食的问题,而是吃不吃的问题,孩子完全不好好吃饭,吃饭的时候,家里就弥散着恐怖气氛,孩子的纯生理需要硬是被弄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索。3、父母“需要”孩子挑食这个问题来满足攻击孩子的需要。因为父母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被攻击的,或者餐桌上融洽的气氛会让父母觉得“福兮祸所伏”,不如干脆人为制造点“祸”,免得莫名其妙的祸从天降。22、自我边界:你之所以是你的证据我们身体的边界是物理性的,看得见摸的着,我们心里的边界是虚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被觉察到,这里说的主要是心理的边界。自我边界清楚是健康人格的最显著特征,因为他标志着一个人充分地成为了他自己,并且同时尊重他人的边界,乐意看到他人成为他自己。一、心理上的自我边界不清会投射到身体的边界上。这样的人在公共场所不知道跟他人保持必要的身体距离,比如排队时,在空间较大的情形下还贴着他人站着,甚至直接用身体把别人顶开,或者过近距离跟他人说话,别人退一步,他跟进一步,唾沫飞到别人脸上都觉察不到。对自己的身体边界不敏感的人,对别人的身体边界也会不敏感,在高铁狭小的空间里高声打电话的人,声音的扩散象征着他们自我的扩散,并侵犯了他人的自我边界。这样的人会让人不舒服,但他们不太会是坏人,因为他们有点没心没肺,他们有时候还可能让人觉得温暖,这个感觉也来自他们的自我边界不清。二、在父母跟青春期的甚至成年孩子的关系中,父母的边界不清比比皆是,最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1、随意进入孩子房间,偷看孩子日记或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75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