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安徽教师统考教育综合笔记十二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将习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迁移的种类: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横向迁移与负向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迁移与教学1、确定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与学习迁移
3、将学习内容以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最佳的呈现顺序教给学生
4、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创设与应用情境相类似的学习情境
5、教学策略的制定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2)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习者学会学习:教育和教学的最终意图是为了不教,让学习者学会自学,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学会运用先前的经验处理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习者学会学习。
6、教学评价的设计
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表征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概念学习(泛指):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内角和为度的就是三命题学习:若干概念间的关系
2.根据新知识与原知识结构的关系(奥苏贝尔)
(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分为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
(2)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又称组合学习,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一)知识的获得(感知和理解)
(二)知识的保持(巩固)
(三)知识的应用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动作技能的概念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整体动作模仿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认知定向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在这一阶段学习者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他人示范的动作模式,或按照操作说明或使用手册的要求,对所学技能的任务、性质、要点进行分析、了解和领会,并在头脑中建立操作活动定向映象。
联系形成阶段,练习者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并开始将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但是各个动作结合得不紧密。
自动化阶段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各个局部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已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固定下来,整套动作序列能依照准确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
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内部因素:个性、智力、.知识经验与理论
外部因素:讲解与示范、练习
心智技能的概念又称智力技能、智慧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准备阶段),主要任务:使学生预先熟悉活动任务,了解活动对象,知道将做什么和怎么做,构建关于认知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以便完成对它们的定向。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是借助实物进行活动,物质化活动是指借助实物的模型、图片、样本等代替物进行活动。主要任务:引导学生通过从事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掌握活动的真实内容。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特点:心智活动不直接依赖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而是借助出声言语的形式来完成的。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特点:从出声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增加了更多的思维成分。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特点:心智活动完全借助内部言语完成,高度简要、自动化,是很少发生错误的熟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心智活动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
心智技能的培养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积极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途径与方法原则:教育性、三体性(主体,全体,整体)、差异性、发展性、活动性、保密性原则。
主要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学科渗透
班主任工作
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家庭教育
环境教育
其他途径如少先队、板报、校报、广播
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
代币奖励法
行为契约法
行为塑造法
示范法
处罚法
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的ABC理论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焦虑症:个体不能达成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的威胁,致使自尊,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二)抑郁症:以持久性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三)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四)恐怖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五)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行为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类型。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身心疾病。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
2.组织有效的干预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