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pf/a_4322694.html如果在无意识间将内在的需求变成对外在的要求,认为自己的失败都是由于外在因素所导致的,那么在潜意识层面就会认为我理所当然应该由此得到补偿,既然是补偿,那么没有必要拼尽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但因此结果往往是不会达成自己的预期,而是出乎自己的预料之外,这会导致内在心理极大的冲突!并由此形成较为刻板的思维模式。抑郁状态下是被过去的思维模式所主导,而焦虑状态下是未来的思维模式所主导,这让我们不会活在当下,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三心二意搪塞敷衍。同时过分专注于目的,如果目的没有满足自己的期许,就会导致情绪的易激惹。头脑进一步参与进来试图平衡这个冲突,但并不会从客观条件上寻找原因,而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意念不够坚定,并不是要求本身不切实际。要么就是不断地指责他人,要么就是不断强化自己的要求。前者可能会加重抑郁的状态,而后者可能会往人格障碍的方向发展。实际上大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矛盾跟冲突,但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平衡或者整合心身,发展出完整健全的人格。长期被心理问题困扰的群体势必会存在人格缺失,往往会把内在的需求当成对外的要求,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去强调绝对的公平,比如说认为病人就应该会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心理咨询师就应该免费无偿地为别人服务,公交车就应该准时地到达站点,这种建立在自己内在需求上的要求,表现出来就是严于对人宽容对己的完美主义倾向,本质上是一种人格缺失。将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别人头上的结果直接导致内在的冲突,所以他们会变得愤世嫉俗,他们会站在道德的层面进行报复。在他意识到自己的要求不会被满足的时候,通过压制自己内在的需求来避免冲突,保留了孩子时代的人格特质。所以很多家长会说:我们的孩子会在外面表现得彬彬有礼,一回到家里就会无理取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找到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的途径,可能会通过谄媚来讨好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夸大自己的痛苦,来博得别人的同情,利用别人的罪恶感,来驱使他们为自己效力,或者通过道德绑架,来获得自己的利益。比如在公交车上让座本是发自内在的文明道德行为,但如果有人见到对方没有让座,而从道德层面不断地加以攻击诋毁甚至谩骂,实际上就是出于这个群体跟这种心理,本质上他们还是没有长大的孩子。这种心理会抑制住我们对生活积极态度的培养,从而让我们在多方面把自己置身于逆境当中。假如我们认为辛苦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体现,那么无论何种辛苦都会成倍上涨,感觉自己不被公平地对待,感觉自己过得不如别人好,感觉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受苦。所以就如同意识疗法里面提到的那样,成为头脑的编剧成为生活的观众,变得既冷酷又冷漠,既渴望又疏离,既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又待人以刻薄,无时无刻不处在这种冲突跟焦灼当中饱受煎熬。在意识疗法里面提到的,健全人格的三要素是共情自律以及轻而易举获得幸福的能力。缺乏了这种共情的能力,不通过自律来遵守规则,认为自己会凌驾于所有的精神与物质之上,不用遵守人世间的规则,对自己有着过高的期待,而同时又不知道如何在现实的世界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这样就成了自我要求的一部分,比如说在表演性人格障碍状态下,通过一些怪异夸张的行为或者是奇装异服来吸引别人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by/28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