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70416/5291113.html

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她已经积累了近万人次个案咨询记录,她说,年以后,来做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孩子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但是孩子长大后会发现,他没有办法报家人的恩,因为家人要的是他去读名牌大学。”

篇幅较长,但大家耐心细读之后,必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获得一些启发,也许不能保证你教出一个所谓“成功”的孩子,但至少能培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90年代,问题在“外部”

90年代来做心理咨询的孩子比较常见的,还是一些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90年代的许多问题都是这样的,外部问题解决了之后,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

年后,问题在“内心”

年以后来做咨询的孩子,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而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少了,很多还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高孤独感,使得他们从小思考力就很强。

他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问题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义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样一思考麻烦就来了,抑郁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

最普遍的是学业上的焦虑问题,到了高三不好好学习,整天看小说,看手机。还有抑郁、性别障碍更为复杂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男孩子在家里穿着妈妈的丝袜、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为性别不认同而抑郁自杀等等。

焦虑不堪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焦虑。

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也就是幼儿园大班,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家长焦虑到2岁的婴儿打人就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也来咨询。

独生子女,独特的一代

现今孩子的心理特点,绕不开独生子女问题。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是六个大人爱一个孩子,集全家的财力和情感于一身:

他们见多识广,所以智商高;他们不缺爱也不缺物质,所以善良、富有同情心。他们从小受到尊重,所以讲求平等和话语权。

然而独生子女,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四岁的孩子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他就对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但等到他十几岁了他就会发现,他报不了这个恩。这些大人并不需要他用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独生子女这一代还必须要过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50后这批人,信奉好死不如赖活,我们就像是一根草,哪怕被人踩在脚下,脚拿开了之后还能继续生长。

但是90后不一样,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受到尊重,他的要求不一样。他们情愿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严。

有些家长为了戒除孩子的网瘾,把孩子送到严格军事化管理的戒瘾学校。结果孩子出来之后,从此躺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的有之,割脉自杀的有之,得精神病的也有之。学校的校长觉得很冤枉,以前70后都是这样管理的也都没出什么问题,现在为什么就不行了。他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

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怎样的家庭?

所有的孩子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

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的。

好的家庭的共性

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一样的——家里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

夫妻两个人都比较成熟。成熟跟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较独立,家庭里面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

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是又不是彼此控制,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

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在家里,其他人就会有压力,慢慢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孩子做作业的问题,家长去控制的话,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

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要去搅和在一起。如果搅在一起,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业的,拖拖拉拉搞这搞那。

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没有一个人控制欲很强的,每个人都相对独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好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好的家庭的比例越来越低了。

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家庭结构的问题

一种是单亲家庭。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会成长不好。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击诋毁另一方,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另一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幼稚,不听人讲话,很容易发火。因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发火。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幼稚,不能换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结构,老人应该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个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应该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交给孩子父母。老人如果分不清边界,就会出现很多矛盾。除了夫妻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矛盾,还会叠加外婆跟女婿,母亲跟女儿之间的矛盾。

夫妻关系的问题

夫妻关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两个常年冷战,就是不离婚,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母亲必须要把自己给打理好。自己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改变,成绩也会上去。

亲子关系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有的时候不是爱的问题,简直就是仇恨的问题,但是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还有父子关系出问题的。儿子长大了,身高都超过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转变不过来。原来是保护儿子,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的本能,但现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该如何自处。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互相攻击,就演变成了父子大战。这与做母亲的在一旁没处理好也有关系。

母子关系上出问题的,一般就是表现在不让儿子长大,高度地控制。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

父女关系出问题的,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家庭的灵魂是母亲

不是有个大别墅就可以称为“家”,破房子里有个妈才成其为“家”。

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我做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发现,所有的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抓住母亲这个牛鼻子,就一抓一个准。

因为在一般的家庭中,母亲只要没什么大问题,就会成为家庭的核心。

在处理家庭问题上女人是有优越性的。因为男人的大脑更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因此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优势。母亲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主力。

孩子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最特殊的,虽然孩子出生剪断了脐带,但他们的潜意识是完全连通的。

所有的孩子都会为母亲牺牲。

我们有个误区,以为是母亲为孩子牺牲,其实孩子也会为母亲牺牲。

如果母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整天骂骂咧咧情绪不好,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母亲过得不快乐、很痛苦,他马上就会把这种情绪背在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母亲才会生活得不幸福。

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给的。

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必须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会责骂,那么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这个是顺从,顺从了母亲的意志。

顺从就会逐渐发展成认同。比如孩子上小学后请同学到家里玩,同学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会叫同学把茶杯拿起来,不要放在地板上——这个就是认同。

等到孩子长大了,妈妈老年痴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会让老娘把茶杯拿起来放好——这就完全内化了。

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实际上是家长给的。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怎样的学校?

提供社会环境好学校标准之一

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生活环境也比较自由,随时可以到大院子里找到小伙伴疯玩。

通过这种没有大人监管的群体性游戏,孩子可以遗忘压力、发展人格,也教会了他们遵守规则,是孩子进入社会的预演。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变了,也不容易找到同伴。

那么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孩子聚集的地方,应该提供孩子们自由交往的环境。

我经常跟幼儿园园长做讲座时说,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不教育,只要保证孩子安全就可以了。

让孩子们自己交往自己玩,不要去教什么拼音、十以内加减法。

知识哪里不能学?如果一个人在11岁以前没有好好疯过、玩过,长大就会很作,等老了临死了还会很作。

儿童时代要让他有快乐的记忆。

不是竞争比赛的场所好学校标准之二

让孩子从小就参与高度竞争,是对人性的摧残。

我最反感的就是老师灌输第一名的观念,第一名什么都是好的,老师对他们总是笑眯眯的,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

让孩子们对学校教育构建起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学校是去跟人家比赛的地方。

去学校是为了证明自己优秀,把学校当成一个竞争场所。

孩子小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在高度受压的环境里,甚至心脏都会受影响。

而等到高中大学甚至成人以后,抑郁症、强迫症这样的后续心理问题就会逐渐显现。

有些从小学习优秀的学霸,不能承受生活中任何一点点压力,一有点不顺,就可能出现病态、跳楼、猝死等情况。

他们表面看起来很好,但是一旦有一个触发的因素,他就没有能量来抵抗。

从小的高度竞争让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在儿童时代就全部消耗完了。

评价以过程为向导好学校标准之三

学校里不该给孩子做太多确定性的评价。

现在很多孩子做事所有的动力源,都是为了取得他人的评价。

如果得不到欣赏性的评价,他就不愿意参加这个活动。

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逃避困难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的评价太多造成的。

因为这种评价不是以过程为导向,是以目的为导向。

在临床上就会出现很多孩子惧怕重大的考试或比赛的情况,平时学得挺好,一到重大考试就不行。

学校是一个训练你思维水平的地方,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地方。

老师要会和孩子沟通好学校标准之四

很多时候不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老师讲话方式、教育方法的问题。

小孩子的潜意识是完全敞开的,用前者的方式对于后续的教育就很有利,用后者就会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排斥。

不同年龄的教养秘诀

关于孩子的长期教育,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则:

0到3岁,每时每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82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