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之光

第期

人格障碍(一)——序论MangroveSeed一人格其所指及特性

人格,其英文personality源自拉丁语persona,其原意是古希腊时期喜剧演员在剧场表演的时候所戴的面具,代表了剧中人物的角色跟身份。

心理学把人生舞台上的种种行为和心理活动都看作是人格的表现,把人格看成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性。

人格有着多种看似矛盾的特性

1.人格具有整体性

这是指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成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而构成个体整个心理面貌的完整的功能系统,从而完成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

如果没有这种协调一致,人就会长期处于对立的价值观、信念的斗争之中,而心理活动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表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

2.人格有着独特性和共同性

即使是孪生子其人格也是有差别的。

人格的独特性表现在人们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信念、能力、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性。

但特定人群在共同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中又可能形成共同的典型心理特点。

例如,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个人主义文化主要在西方体现,而集体主义文化则主要在东方体现。

这种在同一种文化下所培养出的共同的人格特征称为群体人格或社会人格。

因此,人格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整体。

3.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

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

比如我们参加多年未见的同学的聚会上,即使老同学的服饰,谈吐等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我们仍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种熟悉就是对其人格的熟悉。

然而,环境的变化或一些生活事件都有可能使个体的人格特征发生改变。

4.人格同时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

人的生物性影响着人格发展的路径和方式,也决定人格特点形成的难易。

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则对人格发展的方向起决定性的作用,即人格的社会性。

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人格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决定的,一直以来是有争议的。

现在广泛可接受的说法是,人格的发展变化是受到遗传和环境交互影响的。

根据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数据,大约40%人格特征的变异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其余的则是环境影响和测量误差导致的。

然而为什么同样的父母养育的、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非共享环境的作用,多项研究发现,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共享的环境作用不如非共享环境的作用重要。

也就是说,子女们在家庭内外所拥有的独特经验远比由于在同一家庭而获得的共同经验对人格发展更重要。

除此之外,周围人的反应也对人格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对自我同一性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如何看待我们。

如果周围的人对我们抱有很高的期待,我们很可能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反之,则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形象。

正是因为这些来自于他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格的发展,一些具有生理缺陷的人会表现出自卑和胆怯,而这种群体的印象实际上是通过社会文化机制发挥作用的。

简而言之,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

个体既是环境影响的相对被动的接受者,又通过自己唤起的反应在环境中起作用,还可在选择和创造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特殊人格

特殊人格可以看作正常人格特质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的变量。

比如,一个信任水平低,敌对高敏感的人可能有偏执的人格倾向,也可以说是偏执型人格特质,(需要注意这不同于偏执型人格障碍,其在程度上更轻);一个孤僻而又焦虑的人可能会变现出社交恐惧型的人格倾向;一个善于表现、低焦虑水平的人可能具有表演型的人格倾向。

动机是特殊人格的一大特征,其动机较稳定,如自恋人格特质可能表现为爱出风头,喜欢被赞扬,而强迫型人格特质的人往往表现为对细节的较高要求。

认知模式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特殊人格,如偏执型人格特质可能经常认为他人对其有敌意,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和其作对。

情绪也是理解特殊人格的窗口,许多特殊人格和人格障碍都存在着两级化的情绪体验,有的人表现为对情绪的极端释放,有的人则会表现为极端化的焦虑、恐惧和回避行为。

四人格障碍及其病因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并具有稳定和适应不良的性质。

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甚至终生,其表现具有跨时间和情景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人格障碍的表现具有稳定性。

人格障碍患者虽然没有智能问题,但因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加之药物的作用有限,其症状的改善也较为困难。

在我国的精神疾病分类中,人格障碍被认为是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模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社会功能和职业技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也因此感到痛苦,并具有临床意义。

在DSM-5,则强调人格障碍是自我和人际功能的损害,这种损害不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一般表现。

人格障碍的病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生物、心理社会、文化。

(1)生物因素

包括遗传和生物因素。

多项研究调查发现,人格障碍和遗传有关,家谱研究发现,人格障碍患者的亲属中人格异常的发生率和血缘关系的远近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

此外,还有一些生物因素,有不少研究发现人格障碍患者存在神经递质代谢的异常。

如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研究发现,其5-HT能降低;关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研究发现,其多巴胺能亢进。

(2)心理社会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时期的不合理教养方式,如粗暴、溺爱和过分苛求都可能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

家庭环境也十分重要,相关研究发现,人格障碍患者家庭不和睦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

而重大生活事件,如严重的挫折打击、重大疾病,也可以改变个人生活,甚至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3)文化因素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人格障碍和文化适应不良有关,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塑造不同的人格。

人格障碍的情绪异常和行为反应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从环境中习得的,通过条件反射逐渐固定下来。

此外,恶劣的生活环境也是人格障碍的成因之一。

人格障碍在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的患病率更高。

大量的精神病学研究指出,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病理性的或是否是精神疾病,主要取决于这种表现是否为当地文化所接受,如部落中的原住民对外界存有戒心,这是其普遍存在的,按照我们的标准看,这个群体中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应该很高,其实不然,我们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去进行判断。

END

注:根据大象药物学校讲座整理

:走进大象责编

棋紫Denny妈妈

审核动图设计

KesanN叶片插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85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