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我讨好了所有人,却让自己过得不快乐讨好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习惯无意识地把「心好累,我只想躺尸...」这类话挂在嘴边,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只是对日常生活随口的吐槽。实际上,这种看似平常不过的口头禅正能直射你当下的心理状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经常觉得很累,压力很大,但其实也没做什么。
制定了完美的减肥计划,深夜时禁不住泡面的诱惑,吃完后会因管不住自己的嘴而非常自责。
明明是娱乐放松的时候,心里却总惦记着还没完成的工作。
严重拖延,习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当接近最后期限时,心中的压力和慌张感强到有一种说不出的累。
如果你也有以上的情况,那么你的心理很可能已经处在自我消耗的不健康状态了。
心理学上对这种行为的解释是: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个体即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长期的内耗会让你感到疲惫。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不放过自己,找自己麻烦,跟自己过不去。没办法好好的安住此刻,虽然此刻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而低内耗的生活是什么感觉?大概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处在什么环境下,都会有如鱼得水的轻松感,即便碰到难跨的门槛,你的大脑也不会强迫你死盯着眼前的障碍不放。
低内耗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它会让你越过越轻松。
但是高内耗是一个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你越是内耗,情绪越是低落,对自己的表现越是不满意,接着你很快会发现自己又陷入新的内耗中。
当然,一个人内耗状态并非永恒,高度内耗的恶性循环是可被打破的。
深入心理咨询之后,我发现,活在“别人”的视线里,是很多人改不掉的通病。一位女性来访者自述情感问题,她背叛了相处年的初恋,和认识仅两个月的男人闪婚。“我真的看走眼了,婚后他整天打牌鬼混,房贷生活费都是我来供着,他还整天挖苦、贬低、羞辱我。”她倍感苦闷,时常会怀念前任的好,可丈夫偶尔的称赞,又让她感到安心。因为丈夫的态度,像极了她严苛的母亲。“我妈想要儿子,我出生后,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我生你有什么用’。”每当母亲骂她,她就会感到一股难以名状的被抛弃感,而母亲偶尔给出的安抚,又让她感动不已。“我觉得自己站在一艘小船上,周围人在招手,要我拼命划桨靠近他们,但他们自己却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我想,这或许就是她放弃初恋、选择丈夫的原因。她从小到大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相比之下初恋无条件的爱,丈夫的自私、冷漠和愤怒,更让她感到熟悉和安全。小时候,她活在母亲的视线下;长大后,她活在丈夫的视线下。“视线”逼她付出一切迎合别人,这让她倍感焦虑苦闷。但离开“视线”,她又不知道要怎么活下去。“付出越多,越不可能被抛弃”、“付出才会被喜欢,一旦犯错就会被抛弃”,这观念根深蒂固,就像根植在DNA里一样。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特点:总是在寻求肯定,可一旦真的得到无条件的肯定,又会感到莫大的焦虑。因为他们追逐的爱,是不停划桨、不停付出,却永远不允许自己上岸。一旦“肯定”来得太轻松,便会被巨大的恐慌感吞没。02选择讨好,是为了得到肯定常听到有人抱怨:别人总是不把我当回事。观察他们的生活,你能清晰看到答案:把配偶当大爷一样供着;被怎样对待都任劳任怨;左脸挨打了伸出右脸……如果你告诉他们:你的姿态太低了,不应该过度讨好别人,为什么不适当表达自己呢?他们又会告诉你:道理我懂,但是我不敢生气。我怕一生气,就把配偶吓跑了。这病态的关系模式,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呈现得很到位。大岛是一个讨好型人格者,从小,母亲就喜欢控制她:头发自然卷太丢脸,必须拉直;玉米不喜欢吃,必须吃;小城市待着没前途,必须去大城市……大岛讨好母亲整整28年,不可避免成了人际关系里的讨好者:总是迎合别人,从未表达真实意见;对男友百依百顺,从未真正得到男友的尊重……某天,大岛遭遇男友羞辱、同事嘲笑的双重打击,晕倒在地。醒来后,她觉得自己缺失了某些东西,决定换个环境找回来。她到底缺失了什么?答案是:自尊。大岛决定辞职,恰逢此时,常年居住乡下的妈妈,渴望女儿能带她逃离老家,去大城市生活。她希望大岛能把自己接过去一起住。大岛无法说出辞职的真相,为了不看到妈妈失望的脸,她找人冒充男友欺骗妈妈,最终事迹败露。大岛带着妈妈回到自己空荡荡的出租屋,沮丧地说:对不起妈妈,我失败了。大岛的妈妈没有安慰女儿,她一言不发。比起指责,沉默给女儿带来更大的恐慌。其实,妈妈的内心翻江倒海:我曾经也到过大城市逐梦,最终一个人怀着你回到家乡。我失败了,你也失败了,只能说这就是命吧。大岛的妈妈讨好男人,最终被男人抛弃;大岛也讨好身边所有人,最终被大城市切割得遍体凌伤。“这就是命”,母女两人的讨好型人格,如同宿命一般代代相传。宿命的根源,是一种抑郁的假快乐。“我不配”“我不行”“我必须”……讨好者总是在否定自己。一方面,这就像水车一样,借助外界肯定让自己运转起来,一旦停止做牛做马,就会丧失存在感;另一方面,由于习惯讨好、过度付出,他们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导致总是陷入两难境地:一面隐藏自己压抑的情绪;一面小丑一样哄别人开心。这样得来的快乐,其实是不真实的自我安慰。内心没有稳固的自体,无法独立感受喜怒哀乐,才需要透过外人的眼睛,来看到自己的价值感。只有抛开别人审判,回归自我,讨好者才能脱离他人的视线,真正活出自己。03走出讨好困局,从改变内在开始关系中,为他人做点什么,时常能带来快乐,即使没有回报也无所谓。但这种快乐,只有自体稳固的人才能感受到。即使妥协一部分自我,也不影响他们对爱、对生活、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好的一面抱有自尊自信,对他人好的一面,也会产生极大的安全感。这样一来,他才能够心安理得接受别人的“好”。罗马非一日建成,付出者从“不安”到“安全”,需要一段漫长的疗愈过程。能对他人“好”的一面感到安全,并非容易的事。从小被压腰的树苗,突然拉直,搞不好会破损折断,突然停止付出,无异于“拔苗助长”。更积极正面的改变,是从内部出发,调养内心深处的锈迹,让身体和心灵都做好迎接改变的准备。想要真正做到敢拒绝,敢表达,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还需要我们拥有更强大的内在底气,也需要有更系统科学的行动方法指导,以及持续的反馈,才能让改变真的发生。(《转载声明》:本号赞成并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