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iPan共情是通往爱和宽恕的道路。所有关于丧失和悲伤的心理学理论都无法回答那些真正难以回答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会自我破坏呢?心理学家呢是真的有可能帮助他人改变他们生活的方向吗?如何才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呢?是“抑郁症”、“人格障碍”、“成瘾性人格”、“自恋危机”或者是“未解决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些理论和标签可能会让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更容易把人们的行为同质化,但是它们无法阐明是什么让一个人走向一个特定的方向,而另一个人却选择一条不同的路。对于那些正在受苦,并在寻找方法来结束痛苦的独特个体,这些理论根本无法穿透表象,去展露他们的内心和灵魂。当人们与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至爱的人之间断了连接时,这些理论也不能跟他们所感受到的绝望进行对话。实际上,这些人丧失希望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跟他们所爱的人失去了连接。他们以为这些关系都被彻底切断而不可恢复,这对他就像一个人没有了氧气,呼吸不畅。而共情深知人们精神之强韧。用在善意助人上时,共情绝不会使用“败局已定”或“没有希望”之类的词语。共情提醒我,生活是有意义、有目的、有方向的。不管多大的孩子,如果他们哭得时候能得到安抚,笑的时候能听到他人的笑声,他么就会相信外界会用安抚的方式来回应自己的情绪。与有爱心与专注的人之间的早期互动经验,能温柔地呵护与加强产生共情的神经回路,这样能防止我们情绪的剧烈波动。相反,跟愤怒、暴力或忽视型养育者之间的重复互动会让一个人发出或接收共情的神经回路发生短路。这种解读他人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是共情中遗传属性的一部分,是我们从敢于自我牺牲的黏菌、喜欢蚂蚁的毛毛虫、救小犀牛的大象和深爱人类的大猩猩身上传承下来的。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共情。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如果希望改变、成长,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就必须学会在人际关系中实践共情。事实上,能够表达共情是感受共情的关键。因为,如同爱、宽恕、诚实,在我们想要收获前,应该先懂得怎样给予。生物与生物之间、甚至跨物种之间,都可能产生共情,其实万物有灵,只要人类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就可以做到相互的交流和理解。哪怕是没有生命的物件,一张椅子、一件衣服,它们虽然没有生命,但是它们是有寿命的,我们如果能够爱惜地使用、细心地照料,它们必将历久弥新,温柔以待。HaleyTippmann同情是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则是理解他人。共情需要在情绪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共情需要把有倾向性的偏见放在一边,并控制住那些自动进行评判和谴责的冲动。共情的核心是理解,只有在理解之后才能给出解释。共情最有力量的说法之一就是“我不知道”。既要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然后还要能带着对每个人和每个情境独特性的尊重来给出回应。学会如何出于助人而非害人的初衷,以积极的方式表达共情。不把感受转化为行动,就没有真正理解共情。共情付诸行动是一门需要实践的艺术,能给出共情的回应需要耐心、决心和灵活性。只有理解了过去和现在痛苦的强度,才能找出救命绳索。如果能做到既深切地关心生活全局,又关心自己当下的体验,那即使身处最险恶的境遇,我们也能知道如何找到脱身之路。必胜信念是实现目标所需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共情要保持谨慎,要专心、好奇和警觉。因为共情最持久的特征就是集中注意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by/28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