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护理 >> 家庭完美主义性格形成的家庭根源
我们相信:人人都可以是自己生活的艺术家
一切简简单单,融于生活,便是最美~
这篇文章是今天杨茂推荐的一篇关于小时候性格养成的文章,值得大家回味。
今天秋游爬龙脊山+南山,晚上才回来,活动总结估计也要明天才能分享给大家了。这是第二篇分享,12点之前发出来,还有一篇,看完早点休息吧~
文/张兴福
按:完美主义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性格特征,历史、社会、小说、电视剧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周瑜、张国荣、林黛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等等,周围一些同学也程度不等地有此性格,其最大特点就是内心缺乏安全感。造成此一特点的原因包括先天和后天,后天主要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母亲是完美主义者,女儿相当程度上会变成完美主义者,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随时随地的批评、指责、否定、拒绝、威胁、强迫、谩骂、体罚,结果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就没能建立起来,于是恐惧、逆反、抑郁、突然爆发等很多特点都随之而来。本文曾于数年前发表,后被北大光华的何志毅老师看上(何老师最近加入了交大安泰),重新写了一篇发表在《北大商业评论》上。我指导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写的就是这个主题,等写完论文,稍微瞄一眼谁,就能发现此人是不是完美主义者,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家庭背景如何……后来,发现所谓研究不过如此,于是就有点想放弃这些研究了,把更多心思花到学习儒、释、道的经典上去了,毕竟,把古人现成的“研究成果”学点过来比自己瞎折腾容易多了。想了解更多父母的不安全感是如何传染给孩子的,可参见《天才的悲剧》一书。本文《完美主义性格形成的家庭根源》结合几个具体的个案从规则刚性、惩罚的毁灭性与突发性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子女形成完美主义的心理学过程,表明追求完美、过度苛求的父母导致了子女完美主义的产生。
完美主义倾向于为自己或他人的工作设置超越现实的高标准,同时无法接受诸如个人外表、家务或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与缺陷,并对完整、纯洁、善等过于偏执(Strickland,)。早在年,美国分析心理学先驱KarenHorney就在其著作《神经症与人类成长》一书中提出了完美主义这一概念。多年来,人们已经发现完美主义与心理病理障碍存在关联,但直至最近20年,HewittandFlett()、Blatt()等更多学者才就完美主义与抑郁、自杀倾向、社会焦虑、社交恐惧、强迫症、强迫性人格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的关系逐步展开更为广泛的研究。目前完美主义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张兴福,,;訾非,;杨宏飞、张小燕,)。
一些研究探讨了完美主义的形成,发现追求完美、过度苛求的父母导致了子女完美主义的产生(AblardandParker,;ViethandTrull,;Kawamura,FrostandHarmatz,)。研究表明,如下四种教养方式促进了儿童早期完美主义的形成:1.过度指责、过度严格的父母;2.父母期望与标准极高,间接指责;3.父母对子女缺乏认同,或者认同不一致、有条件;4.完美主义的父母成为完美主义态度与行为的示范(ShafranandMansell,)。本文将在上述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的个案解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产生影响的心理学过程。除非特别注明,所用个案均为笔者的访谈资料。
完美主义的父亲或母亲要对子女产生影响,或者父母双方必须达成一致,或者不赞同完美主义的一方在教育子女时起不到主导作用。对于后者而言,如果父亲是专制型的完美主义者,母亲将被迫保持沉默;如果母亲专制,就成了弗洛伊德所谓的“母亲主导、父亲缺席”(motherdominant,fatherabsent)。极端专制型的完美主义者持有严格的是非标准和规则刚性,要求配偶的绝对服从,否则将施以极为严厉的惩罚。如果对方不希望拆散家庭,为了维持家庭表面上的和谐、避免更为猛烈的碰撞、保住自己的脸面,一般情况下只好忍气吞声、三缄其口、委曲求全。于是夫妻双方或者主动或者被动达成了一致,家庭开始被如下的氛围所笼罩:较少宽容、忍让和笑声,更多的是吆喝、叫喊、冷漠、瞋恨、争执、指责、谩骂、命令、强迫、羞辱甚至诅咒。这既为子女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塑造子女的完美主义性格创造了条件。
一、从个案看子女完美主义的形成
1.高标准与规则刚性
例1:小孩正坐在地板上玩得高兴,突然听到母亲带着强烈的瞋恨心厉声尖叫:“快起来!地板脏!不能坐!”小孩先是吓了一跳,接着只得蹲在地板上继续玩。
完美主义者往往有绝对的是非观念,认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存在中间状态。因此,只要哪怕稍微偏离一点点他所认为的绝对正确的标准,就是绝对错误。比如,一些完美主义者有洁癖,他们对干净整洁秩序要求极高。地板不是绝对干净,就是绝对肮脏,不存在有点干净、比较干净、非常干净等梯度。地面上的一张纸片、一根头发都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父母不允许小孩把手放进嘴巴,不可以坐在地上、不得触碰地面、青草、树叶、栏杆乃至别的小朋友,就是因为一个字:脏。白天不允许孩子坐在床上,以免身上的衣服“弄脏”床单;睡觉前,小孩准备在床上翻跟斗,被喝令禁止,因为这会把床单弄皱;如果把手放进嘴巴,父母就会立即打他的小手。一个典型的展示规则刚性的例子是这样的:
自打我生下来,父亲就按照他的理想设计着我。生活上,他给我制订了一个严格的吃喝拉撒睡的时间表,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坐痰盂,几点钟刷牙,几点钟用早餐,几点钟饮水,几点钟玩耍,几点钟吃午饭,几点钟吃晚饭,几点钟吃药片,几点钟喝牛奶,几点钟睡觉。在他给我吃的各种颜色的药片里,有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6,另加一支市场上流行的营养液。父亲认为,他的这种“科学喂养法”一定能培养出健康聪明的孩子。记得小时候,有时我玩积木正玩得高兴,他说是该尿尿的时间了便非要我去坐痰盂,我说我不想尿尿,可他不由分说就将我抓起来放在痰盂上,不尿尿就不让我下来。有时肚子分明饱饱的,什么也吃不了什么也喝不了,可是喝水时间到了,他硬要我喝水。妈妈说他太机械会害了我,可是他不听,并搬出一套道理,诸如营养需要搭配,人有固定的生物钟等等。为了这些琐事,他和妈妈之间经常发生争吵,我害怕他俩吵架,于是后来每次都很听话,他让我尿尿我就尿尿,他让我喝水我就喝水。妈妈拗不过他,只好撒手不管。(吴苾雯,,父亲啊你不该这样爱我,《中国青年报》,12月18日)
这些例子看似简单,但由于从小开始,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次,慢慢就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例1中,首先,孩子正玩得高兴,突然被喝令禁止,第一个反应就是“吓了一跳”,慢慢就会把这种恐惧心和手头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最终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完美主义者往往比较压抑、忧郁、厌烦、冷漠,这跟儿童时期快乐的被剥夺有关。其次,父母带着强烈的瞋恨心强迫子女服从命令,会使子女产生瞋恨、逆反和报复心理,导致攻击性,甚至爆发歇斯底里;成年以后,对外界稍有不满就会怨恨,发脾气,很大程度上是在发泄童年时期压进潜意识深处的不快;当子女无法反抗父母的意志而不得不服从的时候,会变得阳奉阴违,缺乏自律意识,表面上遵守规则,一旦外界的约束消失,就会放纵自己。此外,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跟什么人接触,首先担心的就是脏不脏,把是否干净提到了超越一切的高度,身体的轻松、内心的愉悦被扔在一边;当他要求别人也要遵守这套规则的时候,会漠视他人的身心疲劳,导致情感迟钝;由于对外界的戒备心理和不信任感逐渐产生并增强,在自己与他人以及外界环境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隔离带,把自己隔绝开来,容易变得孤独、不合群,很难信任别人,做事情也是缩手缩脚;对脏乱的恐惧同时也是在不断暗示自己:我不行,我很容易受到伤害,使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自卑心态;过于北京哪里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wh/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