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职责,就是让孩子尽快地“不需要家长”

今日学堂张清一

-01-28

“不敢”不是“不做”,而是心态上的认真细致的对待。大致上,世界上的很多人是先做后想。这就是很“敢做敢为”了,可是他们又不愿意承担后果---因为他们根本没想到会有“后果”,他们只有“期待”和“妄想”,以及“胡乱碰碰运气”。所以,她们的敢作敢为,往往带来自己很不情愿接受的后果,因此世界上的人们往往辛劳一生,痛苦一生,以及很不甘心地度过一生。

老子说,那些认为什么都很容易,什么都敢做的人,喜欢高谈阔论,看上去虽然雄心壮志,好像一切尽在把握。可实际操作下来,基本上个个是闯祸高手,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

不过,还有一些什么都不敢做,胆小怕事的人,终其一生,也做不了什么事情。当然,他们也不闯祸。

怎样才是最好的做事方法呢?教人,就是要“不敢”,同时要“为”,也就是说,要抱“不敢”的心态去做事,而且要抱“我无为而民自定”的心态去做事,要抱“功成而不居”的心态去做事。这样才会顺利,才会成功。

可以说:老子是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成功学的祖师---他教人怎样选择和过好自己需要的生活。当然,“老子”的话,很多人看不懂。

我看的时候,发现这些很容易遭遇人误会的智慧,居然被明确地表达了出来,非常惊奇---这是我看现代人写的书中极为罕见的感受。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不敢”为家长的智慧

G先生说(以后这本书中关于“神”的言论,我都用God先生来代替,这样自然一些):家长的道路向来是很艰苦的道路,也许是最艰苦的。

Thepathofthehouseholderhasalwaysbeenamostchallengingpath.Perhapsthemost。

的确,根据我的经验,做一个家长的难度,超过做总经理,超过想赚一大笔钱,超过做科学研究出成果----做家长需要太多的智慧和能力了。我们学堂要培养一个合格的老师,难度远远大于培养一个合格的企业职员;家长的难度要比当学堂老师的难度更高--因为他们还要排除自己心中的情执。

不过,有多少家长会认为“当爹妈不容易”呢?很少人会这样想。他们好像以为,只要会生孩子,就自动会教养孩子。所以多数父母不会去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不去研究儿童心理,不去研判教育目标。多数父母仅仅是凭“本能”来“教育孩子”,而父母的这种“本能智慧”却连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这实在是无知无畏---家长们实在太“敢为”了。

生孩子很容易,连母鸡都会。教育孩子,就需要大智慧了。

上面这句话是苏联的一个教育家说的。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的爹妈就会发现:对付孩子真不容易。“家长”的确是一个很难有“成就感”的工作。不过这不妨碍一些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母亲居多),把孩子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吹到天上,在幻想中满足自己的心理成就感。而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这种家长又是很失落沮丧和无能为力的;大多数理智正常的家长,还是觉得养孩子实在很不容易。

不过,现在的家长有办法逃避这个艰难的任务---家长们往往更愿意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假装学校一切OK,假装学校的老师就是“专业人士”,可以搞定一切。特别是父亲们,最喜欢逃避教育责任。他们会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去工作,要挣钱,要“应酬”,所以把这个令人头疼的工作丢给母亲,假装女人可以搞定孩子的成长任务!实际上他们只不过在与朋友们吃喝玩乐罢了。

女人没有办法,只有接下这个“天经地义”的工作。但是女性天生的情绪很重,凭感性办事,不太喜欢理性分析,所以往往“好心办坏事”,还随心情来做些自相矛盾的事情,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得一塌糊涂,最后出现问题后,当爹的想介入已经来不及了,悔之晚矣。

古人就说:教育的事情还是要理性一点的男人来办好些。所以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没有说是子不教,母之过。

“教育”这个词汇,是指培养孩子成长的两个功能:第一位的是“教”,就是“教其心”,是要提高孩子的心智能力。需要理性和思考,所以爸爸比较胜任。“育”是养育,是“育其身”,这个母亲会比较在行一些。所以“教育”可以说父母双方都需要密切配合才会好。中国的家庭,基本上父亲赚钱回来,妈妈花钱出去养孩子,两个人都只做了“育”的工作,没有人来“教”,当然结果不会好。而且如果把“育身”仅仅看作是办好伙食的话,基本上只是养猪的理念,不是“育人”。“育身”也是需要科学和智慧的。

如果父母们把当“家长”当做一件很有难度的工作(mostchallenging),或者是“最有难度的工作”(themost),就不会如此儿戏地糊里糊涂“当家长”了,会认真考虑许多,也一定会去认真学习的。今日学堂根本不接待没有回答十大教育问题的家长,不考虑他们的入学申请,就是因为我们不要这些糊涂家长做学堂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不仅教起来费劲,而且往往还教不出来。

二:家长的职责,就是尽快让孩子不需要自己

G先生说:你的职责是让他们学会独立,尽可能迅速和彻底地教会他们如何在没有你的情况下生活。因为只要他们需要你才能活下去,你对他们的宠爱便是假的。唯有他们意识到你是多余的时候,你对他们的宠爱便是真的。

家长们往往比较虚伪,他们嘴上会说:我同意!我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立自强了。

可是,真实的你,又是怎样做的呢?

一旦发现孩子开始放弃对你的依赖的时候,家长们往往惊慌失措。

一旦孩子表现出“独立”的倾向和意识,家长就会“伤心失意”,甚至会“抓狂”。

一旦孩子出现了与家长不同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愿望。家长会觉得“天要塌了”,即使孩子已经上大学,早就该走自己的路。

中国的家长,最喜欢让孩子“听话”,简单地说,他们需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附庸和没脑子的跟班,服从自己愿意的工具。却很少考虑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尊重孩子的愿意以及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了让孩子“离不开自己”,她们会用各种手段来“制造需要”,用各种方法来拉拢/控制孩子,“帮助孩子”---削弱其能力。她们往往把孩子视作“自己的”一部分,孩子的生命是需要服务于他们荒诞的情感需求和实现其父母的“人生理想”。他们不考虑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

所以,家长们成功了----我们社会培养了一大堆无能的孩子:家长们成功了,他们的确“离不开你们”,大批的“啃老族”不就是家长们的杰作吗?大批无法自立的孩子,不就是家长们制造出来的吗?

孩子们是无辜的,造成这些局面的就是家长自己!

教育学的原则是:无论老师和家长,都永远不要提供削弱孩子能力的帮助。可是,中国父母们基本上做的都相反。

三:家长和老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G先生说:所以,身为父母,配偶,被爱之人的你,别让你的爱成为黏合的胶水,而是让它成为磁铁,先是相互吸引,然后反过来相互排斥,以免那些被吸引的人开始认为他们必须黏着你才能活下去。没有什么比这离真相更远,没有什么比这对别人的伤害更大。

关于“如何使得对象不需要你,才是你真正需要去做的事情”,关于“没有什么比‘让别人离不开自己’对别人的伤害更大”。G先生的这句话,让学堂的学生小彤迷惑不解:她问“张校长,你不是说一个人的价值越高,就是需要她的人越多吗?没有人需要的人,不就是没有价值的吗?学堂一直说:作为私立精英学校的学生,就是让自己的能力出众,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让大众需要她吗?这怎么理解呢?”

我相信这也是家长想问的问题:家长难道可以偷懒吗?可以万事不管吗?“无能”的家长难道才是好家长吗?当然不是!

我反问小彤:你觉得自己需要学堂吗?

她说:非常需要!

问:“你需要你原来上学的这些学校吗?”

答:“不需要,很讨厌,上这些学校还不如退学自己在家学更好。但是也不能说原来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吧?”

问“当然是的。那么,你今天需要学堂,难道是今日学堂培养了你的需要吗?”

她摇头。承认“是自己需要学堂,不是学堂需要她,更不是学堂需要‘她需要学堂’”

我说:“所以,真正的需要,是由对象来决定的,不是由自己来扮演的。如果是自己来扮演被需要,比如,学堂通过一些手段,考试,分数,文凭,老师的拉拢,感情敲诈,行政手段等等,让你觉得‘你离不开学堂’,就是学堂“培养了你的需要”,而不是你自己的真正需要,这就是体制学校做的事情,这也是对你最大的伤害。”“虽然你认为你非常需要学堂,但是学堂做的事情,可能正好是培养你不需要学堂。想一想,一年前你更需要学堂一些,还是今天更需要学堂?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得不离开学堂,你愿意选择一年前离开学堂,还是一年后离开学堂?”

“当然晚一点好”。

“为什么?”

“因为一年前我很多能力都不具备,甚至不知道学习的方向,也不知道学习的方法,缺乏思考的习惯。现在离开,虽然还是有很多东西不会,但是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都强了一些,所以就算离开了也不会太惨。”

“所以,这就是你入学以后,学堂已经送给你的一份礼物:你比一年前更不需要学堂了,而不是你更加离不开学堂。一年后你更会发现这个真理,总有一天,你就会说:我完全有自信,可以离开学堂去闯天下了,这就是你成功毕业的日子。整个过程中,学堂根本没有对你“情感敲诈”,甚至学堂还会处罚你,批评你,但是目的都是让你更有能力独立。因此,可能你会更怀恋这样的学堂,反而会怨恨原来不断“创造”你“离不开”条件的学校,是吗?(因此,真正能够培养孩子不需要自己的父母,其实最能够赢得孩子的尊重)

“而且,学堂的任务还在于:帮助你发现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并协助你完成你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把学堂的目标强加给你。这对于处在糊里糊涂状态下的学生很有用,但是学堂绝对不会把类似“考大学”这样含混不清的目标,强迫你作为自己的目标,然后学堂自己又来扮演“拯救”你完成这个任务的“英雄”,创造你对学堂的需要。这是体制学校的怪论”

“我们学堂老师的任务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去创造‘感情敲诈’,但是我们越放弃这种对“外在认定”的要求,与此同时也就越是自动创造了学堂的‘被需要’,但是不需要去追求这种‘被需要’,我们只是







































北京白癜风介绍
白癜风皮肤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wh/173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