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护理 >>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读书分享
第二章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自体心理学
产生背景:
在心理治疗当中,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实践则会推动理论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无法解释一些来访者的问题时,新的理论则会随之发展出来。
20世纪以来,来访者的主诉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空虚感,听起来更像是内部客体的缺乏。他们期待治疗可以指明生活的意义,他们外在踌躇满志,内部空空如也,他们乐此不疲的寻求肯定、赞赏和认同。
即便我们不是接诊来访者,就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越来越多的听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人困扰于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什么在维系着我的自尊。
这和之前的来访者略有不同,他们能够控制冲动,所以不能归为本能冲动及压抑问题(驱力理论);具备自我力量,所以也不是防御机制应用不当(自我心理学);可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所以也不是和内部客体关系的问题(客体关系理论)。
但是,这样的来访者极少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也无法真正体验到自己的优势。治疗师对这样的个案应用之前的理论去理解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帮助来访者修复和调整自我存在感是一回事,而从头建立自我存在感是另外一回事。
面对越来越多的有这样问题的来访者,科胡特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框架内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构想:自体心理学。
人对理想化的需求:
若个体在发育早期,缺乏能被理想化的原初客体;或者没能逐渐的,无创伤的对原初客体理想化,成年后心理状态将受到严重影响。
对自我机构理论的扩充,及涉及概念:自体结构、自体表征、自体形象、及个体如何通过这些内部机构而获取自尊。具体内容参见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家族有白癜风患者孩子一定会遗传吗白癜风头发变白怎么治疗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wh/17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