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护理 >> 经典理论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心理分析
人格障碍,是心理功能的缺损,主体缺少对冲动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出情感和行为的不自觉和失控制状态,临床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异常。所以,人格障碍者较少有“自我意识到的心理冲突”(说得有些绝对,因为是跟神经症病人相比),却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冲突。人格障碍的诊断,要求年龄在18岁以上。
人格及其障碍的形成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出生后的6个月至18个月甚至36个月之间,或者说是在出生后半岁至1岁半或至三岁之间,即马勒说的“分离-社会化阶段”。在这期间,母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形成。
先回顾一下“共生期”的特点婴儿出生后的1-6个月,为“共生期”。此时母亲与婴儿在身体接触上和心理上是融为一体的,母亲给婴儿的良好照顾,可使婴儿体验到幸福感和无所不能感。
再看“分离-个体化”阶段
6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婴儿原来的“无所不能感”受到打击,出现了自身“弱小感、无能感”,即他能够体会到,离开妈妈,自己就难以存活。这时在婴儿内心就出现了对分离的恐惧感,即“分离焦虑”,同时伴随着“分离-社会化”的心理发展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如果孩子能够继续得到母亲的良好照顾,他会继续内化母亲的良好形象,在内心形成“好妈妈”的客体表象。在现实妈妈暂时离开的时候,孩子就靠心中的“好妈妈”表象来支撑自己的“弱小感”、“无能感”,冲淡由分离导致的恐惧感。所以,好妈妈是孩子内心的安全岛。孩子如同飞机,好妈妈如同航空母舰,飞机从航母上起飞,无论飞多远,只要飞行员内心知道有航空母舰的存在,内心就会感到踏实。
好妈妈的特点:
1积极 7、如果孩子在共生阶段,都没有体会到“幸福感”和“无所不能感”,孩子的内心就是一个冰凉的内心世界,他没有愿望依恋他人或与别人交往。所以就会表现出“冷漠、孤独、怪僻”等特点,这就是“分裂样人格”。(分裂样人格)8、如果幼年没有得到母亲足够多的 在分离-社会化阶段,如果婴儿能够继续得到母亲的良好呵护,婴儿依托他心中的“好妈妈安全岛”,可以越来越长时间地离开妈妈,越来越远距离地离开妈妈,培养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建立起“以自我能力和价值感”为重心的积极乐观的自我意识,对未知世界感兴趣,并离开妈妈主动去探索,充分享受由于自我独立和努力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在好妈妈的继续呵护下,婴儿内心的对“好妈妈”、“好孩子”的幻想就会逐渐向现实层面靠拢,比较接近现实,对妈妈和自己都没有过度不切实际的要求。同时,他会逐渐认识到,“好妈妈”和“坏妈妈”是同一个人,妈妈和我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要尊重和接受这个不怎么完美的、现实的妈妈,同时,也可以把“好的自我”与“坏的自我”整合在一起,最终接受这个不尽完满的自我。这样就完成了婴儿与母亲的分离,同时也完成了“好妈妈”与“坏妈妈”、“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整合,表现出“自我尊重”的、同时能够做到“同等程度地尊重他人”的、“现实而积极”的人格特征。
特别说明:尽管强调“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跟3岁以内的母婴关系有关”,但是要注意:
1、上述的“消极应对”与“积极应对”,并不是截然的两种方式。实际上,这两种方式经常是重叠并列地被儿童所发挥和使用。所以,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消极应对的方式,特别是在后来遇到应激事件打击的时候,这些消极应对方式就更可能会表现出来。
2、母婴关系不是导致人格障碍的唯一、充分的因素。虽然我们强调母亲的重要性,但同时,同样的母婴关系不良,婴儿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发展方向,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这是婴儿的内在能动性决定的。
3、虽然婴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后来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础好,对后续的心理功能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单有好的基础,并不能保证后续发展也一定是好的。如同盖楼,地基不好,就难以盖成牢固的高楼,但是,地基好并不能保证或导致后面每层盖得都好。
4、强调婴儿早期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三岁前就完成了这些心理功能,也不意味着今后就不可以改变。许多心理功能是在三岁后仍然在继续发展和完善的。而在这个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人格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可以发生某些改变。比如,即使心理健康的,遇到重大事件后,个性也可以发生改变;即使幼年存在心理发育不良,有心理功能缺损,在后来的成长中,也是可以不断进行弥补的。这正是人格障碍之心理治疗得以存在的基础。
5、人格障碍是根据人格中最突出的某些特点进行类型的划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某种人格障碍就只有某种心理特点,而没有其它别的人格特点。”或者说,人格障碍的分型是相对的、人为的,类型之间是可以有交叉的(不同人格类型的“共存”或不同人格障碍类型的“共病”)。
6、精神分析对人格障碍的治疗和干预,其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是“做病人的好妈妈”,即“治疗师是来访者内化的客体”,让来访者在治疗师营造的模拟的“好妈妈”的治疗情境中,重新成长一遍。当然,这个过程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这也就是精神分析疗法(包括神经症病人的人格完善)为什么需要很长疗程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在人格障碍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中,在作病人重新内化的“好妈妈”客体的同时,要注意严格设定治疗师与来访者的界线,并调动病人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来访者自我管理的能动性。如果来访者人格障碍太严重,完全没有了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能力,就只能对他进行精神分析式的心理支持疗法,或者干脆进行行为指导式的心理治疗。因此,精神分析治疗只能帮助那些比较轻一些的人格障碍患者。
7、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后来的“客体关系理论”等,都对人格障碍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大家可以去详细阅读这些文献资料。在这里,我个人应用所学精神分析理论对各种人格类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描述,是一种探讨性质的,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得出了最终的结论,因此欢迎大家对此展开讨论,对上述观点予以批评指正。
▼
陕中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致力打造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最好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wh/18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