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护理 >> 自我英雄化人格障碍作者张涵
不是每一个耀武扬威的人都是英雄,他更有可能是狗熊。
胆小的人很容易被虎声赫赫的人震慑住,其实不用怕,越是这样的人,软肋越多。因为他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太过单一,黔驴技无多,只会用吼声、拳头来处理问题,以及人际关系。
开篇我们先为英雄化人格正一下名。健康的自我英雄人格,他定位是英雄,也会以非常高的道德标准、行为标准、文化标准,与英雄相匹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比如胸怀、见识,承担各种高强风险的能力。这非常值得肯定。为什么耶稣能够成为上帝?因为他具备成为上帝的胸怀与肚量。他被仇敌绑在十字架上,也不曾口出恶言,而是依然向周围的人群传真理。
中国民间有句话“杀一个人是罪犯,杀一万个人是将军,杀一个亿是国王。”这句话流传之广,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中国历史里边所谓“英雄”人物的思考与否定,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历史、文学对于什么是英雄的界定很模糊。在这里需要重新界定一下,我们所说的英雄,是指热爱生命、具备智慧、敢于承担的英雄,而不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那么什么是自我英雄化人格障碍呢?表现特征如下:
第一:喜欢给自己贴高大上的标签,给别人贴猥琐阴暗的标签。
如,以觉醒者自称,动辄称呼他人是愚民、贱民、猪民。以正义良知者自居,称呼他人是汉奸、流氓、猥琐狭隘、卖国贼、爱国贼等等。我们经常看到左右两派贴标签互骂,其实,他们的思维模式如出一辙。以先贴、先骂,发泄情绪为快乐,根本不在理性探讨问题的氛围之中。
第二:喜欢给自己贴高大上的标签,却不能够按照英雄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心胸狭隘,缺乏担当的责任感与勇气。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德不配位,不配自己身上的标签。
如,家长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好好学习。自己却整日捧着手机玩游戏,更从来不看书、读报,关心社会。要求孩子有礼貌,有素养,讲卫生。自己却出口成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如,贵为一村之长,却看不到村里存在的问题。老年人无依无靠,年轻人失业,村里垃圾遍地,道路坑洼不平,他视若无睹。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只知道伸手向村民索取各种集资收费。
如,某些大学教授,课堂上对学生讲述各种做人的高风亮节,自己却暗地里各种圈钱敛财,不择手段。
如,某类政府官员,在庙堂之上总是大讲特讲如何为民众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却整日遁于空中楼阁,对于百姓的疾苦全然不知。遇到节假日,不得不为之,就各种作秀,假得令人唏嘘。参加植树,亮堂堂的皮鞋上每一只都包裹上洁白的塑料袋,使鞋上沾不得半点泥。下乡,必有一众干部陪同,前边有人开道,后面有人打伞,左边有人摄影,右边有人记录,选建设最好的地段走一走,看一看,就是完成工作了。
第三:高处不胜寒,总觉得有人会害自己,有被迫害妄想症。
人在高位,不安全感会陡增,一方面担心会被篡夺权力,一方面担心会被谋取性命,长期在这样的心理重压之下,会产生被迫害妄想症。这是心理素质、智慧能力与其职位不能匹配的表现,也是自我英雄化人格障碍的最终结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皇帝,心理没有问题的很少。他们的生活质量很高,他们的寿命却很短,不是被至亲害死,就是病死,要不然就会被底层起义杀死。虽然,人们总是用万岁来称呼他们,活过百岁的却很少,反不如民间,百岁之上的高龄大有人在。
如果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大权在握的君君臣臣他们总是脸色暗沉,眉头紧锁,这说明总是有很多心结打不开,放不下。而一些隐于山间的智者却能轻身爽步,鹤发童颜,双目放光。这和心理状态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历史喜欢美化帝王,一方面是主流文化对其的推崇,另一方面是筒治的需要。而其实,高位之上,远不如普通百姓活得自在。纵锦衣玉食,然而心中各种不快,也是枉然,如遁狱中。
以明朝崇祯帝为例,16岁上位,在位17年,33岁登上煤山自缢。
我们来卡对一些他是否具备自我英雄化人格障碍的症显特征。
1,喜欢给自己贴高大上的标签,给别人贴低劣标签。
一次,某臣子把他比作汉文帝,本马屁之言,但是崇祯听了十分不快,认为汉文帝只能算中上等皇帝,与自己相比不值一提。另,某大臣提及唐太宗,他说:“唐太宗扫荡群雄,我自愧没那样的才能,但要说到闺门无序,家法败坏,我还羞于与他相提并论呢。”他前半句绝不是谦虚之言,而是打内心深处认为唐太宗比不上自己。
然而讽刺的是,崇祯年被李自成强势攻城,他在皇宫中大开杀戒。逼死了周皇后、张皇后、袁贵妃,亲手杀掉了6岁的幼女昭仁公主,砍伤了15岁的长平公主。他的后宫不仅失序,更是葬送在他的手中。人家唐太宗闺门再乱,没有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哦!从这一点能看出他残忍的一面。
2,认为自己是绝世伟人,却不能够按照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知伟人应该有政绩,不知伟人应该有胸怀。更缺乏智慧与担当。
虽崇祯之初勤于政务,清除阉党,将祸害朝廷百姓的魏忠贤一党干净利落地铲除了,人心大快。勤俭节约,下令遣散部分宫女太监。平反冤狱,起用了袁崇焕等一批被罢黜的官员。他甚至能做到自我批评,一次得了小病,想不上班,遭到大臣批评,赶紧作检讨,下不为例。
但这不过为了政绩使然,并不能说明他内心是宽广仁慈的。快刀斩乱麻的粗暴理政,不过得到一时的起色,把这种策略做为理政万能钥匙,是崇祯帝治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兵部尚书王洽清廉、正直、能干,在朝廷中威望甚高。
公元年,皇太极率清军大举进攻。崇祯帝深感忧虑。这时,侍郎周延儒言:“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要崇祯帝模仿嘉靖帝的做法,斩杀兵部尚书,振奋士气。
如此愚昧的主意,崇祯竟接受,将自己任命不到一年、任何过错都没有的兵部尚书王洽下狱。王洽病死于狱中。死还没完,还要“寻论罪,复坐大辟”。说明崇祯之冷血,粗暴。
用人上,虽尝试科举、科道以外的途径网罗人才,但缺乏统筹安排进行制度改革的能力。仅凭一己之见各种破格提拔人才,但缺乏考察,用之一味信任,罢免也不经过任何程序、罪名,全凭一己之好恶。在处理朋党问题上,韩旷曾进言,君主本身要做到无朋党之念,升迁革黜根据其才能品德和执业政绩来决定就可。而他却朋党成见极深,整日将精力花费在研究这群人身上。足见其不能容人之盛,心胸狭隘之极。
他喜欢群臣议政,而自己不下结论。出了事情由下结论的臣子负责,有一点失误就会下令入狱斩杀,自己不承担半点责任,过失。以至于最后,竟无一人敢上朝。在大明王朝将傾之际,他下了罪己诏,稍见反思,然而并未找到真实原因,且大势已去,为时已晚。
3,刚愎自用,高处不胜寒,身边无一是好人。
崇祯帝自缢之前,他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虽俗话说,男人最爱枕边风,但是一个男人,连枕边人说的话都听不进去,18年不曾进半句,他又能听进谁的话去呢?应该这样理解,他对于谁都是不信任的,任何人在他眼里,都有可能对他构成威胁。被迫害妄想症的特征非常明显。
对于群臣而言,他认为所有人都是无能的坏人。朱由检在遗言上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临死之际,还不忘把责任推托给群臣,说他们无一是好人。在一次朝政之上,他偷偷写了一行字“文臣皆可杀。”,使身边太监看后随即抹去。被他斩杀的大臣不计其数。总督被杀7人,包括长期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城保卫战等胜利,他所构建的“关宁锦防线”,让清军望而生畏、难以逾越的袁崇焕。巡抚被杀11人。蓟镇巡抚王应穿以克扣炯银被杀,宣府巡抚李养冲以侵吞晌银7万两被杀,大同巡抚张翼明以蒙古括汉部人犯时,未能抵御被杀,山东巡抚颜继祖以清兵克济南执德王被杀,等等。这些督抚大部分冤屈而死,有的是崇祯帝一时恨起,量刑失重。
有人认为崇祯帝,大明王朝的灭亡是种偶然,我觉得是一种必然。在一种依赖人治,而不是依赖稳定良性的民主法治制度进行治理,进行平衡的国家,一旦这个领导人出了问题,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将崩溃,走向灭亡。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渴望做英雄的人,知道应该怎么做英雄么?希望自我英雄化人格障碍能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作于年08月27日山东莱州
本文作者张涵,年生,山东莱州东南山人,三级心理咨询师。
叠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