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治吗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bdfnzhm/

《阅微草堂笔记》里曾经记载过一个关于修道与轮回的故事,这里以白话简述大意:一个男人,为了成仙,向有为的道士求教。道士对他说,要求道,就要先看破。于是道士让他进入幻境,并转世为女人。在幻觉中,他再也不知道自己曾经是个男人。他以女人的身份长大,嫁为人妇,又生了一个孩子。后来发生战乱,这个女人的丈夫被杀,孩子被兵痞当着面撕成两半,她自己也被强奸。她痛苦地嚎啕大哭,这个时候,道士忽然出现在他面前,点破了他的幻觉,让他从幻境中醒来。他先是痛苦,后是释然,最终拜谢道士离去。

纪昀本书中记载了很多奇闻轶事,其中关于神鬼狐仙的故事,堪称“奇幻诡谲无所不载,博大放旷无所不言。”他的本意是要醒世寓人,劝人为善。这个故事本身略微感伤又略微奇幻,就像庄子梦蝶的故事,难免让人觉得人生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种亦道亦佛的故事,其寓意就在于劝人莫执着于红尘俗世,而要洒脱一点,除去我执。

不过,纪昀于这个故事的寓意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本文只是想以这个故事起头,借题发挥,谈一谈多重人格的问题。就像纪昀的这个故事中,本来主人公是一个男人,却以另一女人的身份生活于幻境,醒来后,却还能记得自己在幻境的故事。换用临床的术语来描述,他分裂出一个女人的人格,而后这个人格又重新和原先的人格融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在电影、文学作品中,人格分裂、多重意识,早已经成为烂大街的陈年老梗。果壳网的姬十三曾经写过一篇《多重人格的世界》一文。他介绍了电影、文学作品中的多重人格,提到《化身博士》、《24重人格》、《致命ID》,并简单地介绍了临床上对多重人格的一些认识和讨论。

马蒂斯《音乐》年

化身博士讲述的医生杰克尔用药物把自己邪恶的本性分裂出去,形成另一个自我,即暴虐野蛮的海德先生。于是杰克尔医生一面以温文尔雅的姿态示人,一面又像野兽般地发泄邪恶的欲望。这就像美剧《汉尼拔》中的汉尼拔·莱克特,一面是风度翩翩的心理医生,品位高雅,善于烹调美食,还能用羽管琴弹奏《哥德堡变奏曲》。另一方面却是邪恶的食人狂魔,以杀人、吃人为享受。

《24重人格》是一本纪实文学作品,里面记叙了作者韦斯特自己的人格分裂经历。卡梅伦·韦斯特身上出现过24个不同的人格,其中有充满攻击性的年轻男人,也有温柔、软弱的小女孩,有充满保护欲的成熟男人,也有紧张害羞的小男孩。韦斯特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书中,并袒露了自己的童年经历和后来的治疗过程。原来,韦斯特童年的时候被迫经历过乱伦和性侵犯。在自我保护能力尚未成熟的时候,由于外在的压力,他产生了不同的人格。《致命ID》的故事也是基于人格分裂,只是在该电影中,多重人格之间相互厮杀,给电影蒙上了一层悬疑、惊悚的氛围。

在临床心理学上,多重人格或人格分裂被称做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过去则被叫做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格对个体的行为造成影响,而且其记忆也出现紊乱。用形象一点的话来说,人格分裂就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我们的人格就像被车轮碾压过的魔方,散落一地,碎成很多块,彼此之间无法再相互衔接。而针对这种障碍的治疗,就是让治疗者帮助患者重新把这个破碎的魔方修补、拼接好,重新形成一个成熟的人格。

关于人格的讨论,最流行的理论就是弗洛伊德的三我学说,人格分裂也可以用这种理论解释。佛洛依德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我”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本我就像一头野兽,只追求快乐,追求即时的满足,它体现人的兽性。超我则追求道德感,来源于父母对我们的道德培养,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神性。自我则是一个辛苦的老好人,他要平衡本我和超我,就像一位居中的掮客。再换个形象的比喻,自我就像一位调酒师,要把我们人性中利己和利他的两面调和在一起,达到一个最优的比例。比如,假如我们的肚子饿了,本我只在乎能不能填饱肚子,却不在乎是偷来的还是抢来的,并且要求立即得到满足,超我则一定要求遵守道德戒律,不能做坏事,还常常倒贴别人。于是,自我就调和两者,让本我等一等,先掏掏口袋,看看里面有没有钱,然后想尽量以最低的价格买最好吃的食物,也不让超我把自己变成送钱的傻蛋。从这种传统理论来看,人格分裂,很多时候是因为自我失去了调节本我与超我的能力,最后整个人格扭曲、变形。

然而,从认知神经学的角度来看,人格分裂更像是大脑里某些部分之间搭错了线,并且情况要比弗洛伊德的解释更加复杂。我们的大脑有亿个神经细胞,粗分可以分为52个区域,细分则可以分为多个区域。大脑功能区的分布,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复精妙,因此一旦出错,也是很复杂的。比如,我们大脑里负责进行计划和决策的区域是额叶,额叶又分为上额叶、中额叶和下额叶,它们又都可以分为前后中部,彼此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工。而我们大脑中还有一套处理情感的系统,叫做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丘脑等,它们会影响我们的激素分泌,从而调节我们的情感体验、情感记忆。从这两个系统来看,如果存在某种巨大的外来压力,它们的连接部分就可能存在接触不良,从而我们的意识里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决策-情绪-记忆体。换句话说,我们也就可能产生人格分裂了。

以前文所引《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故事为例,我们也可以从认知神经的角度重新审视。比如,故事中的道士可能是个认知神经魔法师,他改变了求道者的大脑回路,把他的激素分泌、情绪反应模式设置到“女性“频道,再对大脑中的记忆区重新进行分区,先把男人的记忆隐藏,只留下空白的存储空间,最后又把一切设置回来,只是没有把女人的记忆从神经元上抹去。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个故事真是了不起的中华田园式科技寓言。

调侃归调侃,回到现实中,我们还是要认识到,人格分裂是可以医治的。我们前面提到过,破碎的魔方,还是可能被修补完全。我们的人格,也是有可能被修补完全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我们面对压力的时候,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本文系作者Tragoidia原创,若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wh/279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