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依赖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偏常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是依赖性强。具体表现有缺少独立精神、无助、依赖和轻信别人、胆怯,认为自己无能等。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的特征定义为: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障碍。
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量变是指事物数量增减的变化,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因而又称飞跃、突变或革命。因此,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人格正常、人格偏常和人格障碍的变化也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如,人格正常----人格偏常----人格障碍。在人格正常到人格障碍之间存在一个量变区域人格偏常。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抑制独立、提倡依赖式的教育。如,“听话”是教育儿童最常用的用语等。所以,中国人的人格多缺少独立型人格。如,祖先崇拜、圣人崇拜、盲目从众、迷信等都是属于缺少独立型人格。又如,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整体上停留在他律阶段,因为,中国人的道德判断也依赖于他人的判断,属于缺少独立型判断。
由于中国的传统教育特别重视依赖教育,如,“听话、乖”的教育,抑制独立的倾向等,笔者认为,中国人的人格属于依赖型偏常人格和依赖型人格障碍者的比率在60%~80%以上。中国古代典型男人的形象是唐僧、许仙、张生等,这样一些人物不是依赖型偏常人格和依赖型人格障碍者。
笔者认为,只要满足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九项中的二项,即可算为依赖型人格。笔者估计,中国的依赖型人格偏常和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比例,在60%到80%以上。
依赖型偏常人格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在中国实践科学教育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