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

生而为人,谁能没点自恋呢?甚至时不时冒出点婴儿般的全能自恋。没点自恋,咱还能好好活着吗?答案是:不能。

但是(好讨厌啊,又来“但是”了),很不幸,在心理咨询的临床中,很多来访的问题或者说发展中的困扰/困难,都跟自恋有关。过度焦虑、抑郁的来访,大多跟TA们的自恋受损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来访,更是心理咨询中的困难个案。遇到边缘和自恋的来访,都会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且经常会感到困难重重,有翻山越岭的感觉。

弗洛伊德说自恋的病人无法工作,科胡特发展出了“自体心理学”,打开了与自恋的病人的工作路径。(这里使用“病人”一词是因为弗洛伊德等一众国外的精神分析大师的相关文献书籍中都如此称呼)

小孩子的自恋,往往让我们觉得是“萌”是“可爱”。成年人的过度自恋,却往往让人觉得生厌。

自恋与自尊与自信,息息相关,但又相差甚远。

近几年的常见鸡汤之一:“要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鸡汤总是正确,但太过正确的话,总难免让人心生疑惑。

在与儿童青少年的咨询工作中,免不了要跟家长工作。孩子会进入咨询往往来由是学习遇到了困难,玩手机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啦,学习成绩下降或上不去啦,甚至就是孩子不愿意上学了。有些医学诊断:注意力缺陷障碍、网瘾、行为障碍、抑郁症等等都会与上述现象有关。贴上疾病的标签后,孩子和家长的焦虑都会有所缓解,家庭中的张力有所稀释。但是真的完全是如此吗?有些是有些真的不是。怎么扯到这里了?跟“自恋”这个主题有关吗?有关。孩子在学业上遇到困难,自恋会受损,自尊心收到挫败,绝大部分孩子的身心还没发展到可以自行调节的状态,于是会采取各种行动化来防御自恋受损的痛苦和挫败。家长也是如此,特别是被学校老师点名之后,严重地自恋受损受挫。而很多家长自恋受损后转为焦虑和愤怒,所有这些情绪会转向孩子,孩子受到双重打击和自恋受损。恶性循环就此开始,如陷入激流中的漩涡般难以摆脱。

贪婪

人性中都有“贪婪”,你承认吗?贪婪似乎和欲望息息相关,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有点像是先有鸡再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个问题。其实有时候的贪婪可以成为动力让我们去努力奋斗去争取更高的成就或者收益。但有时候贪婪像个填不满的黑洞,让人堕落或毁灭。

仔细琢磨上面的图片,来自百度,很耐人寻味。图片上的所有元素你都看到了吗?你先看到的是什么?

羞耻

羞耻感,是“超我”形成的基础之一。但也使很多悲剧发生的。

快速发展的社会必然导致高压高焦虑,也让大部分人都在快速应对中形成了行动化的模式,而少了沉淀下来思考的过程,忽视了背后真正的心理过程和情感需求。

羞耻依然与“自恋”有关。自恋受损会带来羞耻感,一个人如果是不成熟的人格发展水平,往往把羞耻转化为愤怒,继而把攻击性投向自身或者一个比TA脆弱的个体,轻则抑郁重则毁灭。(这里所说的“抑郁”不是精神病学意义上的“抑郁症”)

自恋、贪婪、羞耻,既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必须的,可以导向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也是导致人性人格扭曲发展的“病因”。

马红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AGPA会员(美国团体治疗师协会)

团体心理咨询师俱乐部会员

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

专注于:发展性问题咨询

情绪问题咨询

个人成长性团体带领

曾任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主要相关专业背景

应用心理学本科

CAP中美过程团体项目

(理论组及督导组)

中英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培训项目

(理论组及督导组)

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师孵化班项目

(徐勇老师)

家庭治疗(李维榕博士、米勒博士)

团体心理辅导(樊富珉教授等)

长期坚持每周一次一对一督导

每周一次中外专家团体督导

及个人团体体验

个案咨询经验小时以上

团体带领小时

让生命绽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85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