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天天和高高NO43ldquo学习型
前言:
现在的书店里,心理学书籍常常大大方方地和畅销书并排,在一进门显眼的位置上,可能有不少人是从这里开始触及到这个专业。从科普到学术,从自我疗愈到专业治疗,书作为阶梯通往心灵深处。作为临床心理咨询的从业者,专业阅读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书籍、文献还有其他。
索引:
1、书籍阅读VS文献阅读
2、专业阅读VS广泛阅读
3、阅读是件私人的事儿!
天天:
当我反思自己的专业阅读时,我注意到,随着实践经验的变化,阅读也发生着变化。我自己执业早期的阅读材料更多是书籍,那个时候对于这个专业可能还缺乏系统的理解,而书籍能够很好地补充这一部分。
高高:
书籍通常提供更系统的知识,比如,如果你要初步了解某一个临床心理治疗流派,那么一种方式就是阅读一本专门的著作。目前,我接触到的专业书籍,不管是外文译本还是中文原著,大多都是一些经典著作。阅读一些经典著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框架结构、有概念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天天:
从书籍到文献是一个变化的阶段,我自己是随着临床实践工作的深入,虽然还是有读不完的书籍,也逐步开始接触文献阅读。在你看来,文献阅读和书籍阅读的区别是什么?
高高:
如果说书籍提供了一个知识系统,那么文献就像是其中的一些点,更深!更窄?更精!比如,这本《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其中谈到反移情有一章,而关于反移情这一个概念,你可以找到很多很多文章,从不同角度谈。
天天:
文献不容易读,如果说专业书籍像听课,那么阅读文献或许可以比作是私人交流,就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者阐述自己的思考、疑惑、见地,叙述这个主题相关研究的起源、发展、修正或反对,也包含作者的临床案例,甚至暗含着一种邀请,你要去思考。
高高:
我非常同意你的想法,如果阅读的文献是翻译的,有时候难懂的词句会成为理解的障碍,如果没有足够的临床实践,文献会味同嚼蜡,当然我的感受是自己的阅读体验。看文献很考验人,需要反复读,花时间从前往后的反复,经年累月的不断重新回到经典的文献中获取营养,才有甘之如饴的体验。
天天:
另外,有一些时候,从文献阅读回到书籍阅读中也非常有帮助。书籍帮助我们搭建一个内部知识结构体系,文献帮助我们在一些薄弱或模糊的环节进行修补,当我们带着这些零散、深入、又丰富的文献材料,再去阅读书籍的时候,那个内部的专业结构体系也得到了发展。
高高:
你说的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有的,不管是书籍还是文献,读经典这件事情就没有变过,常读常新。平日工作案头需要经典,写案例报告、记录和思考个案的时候,不时回去翻看其实真的很必要,经典文献和书籍也可以成为工具书。
天天:
我们的工作就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从书籍、文献到实践也是产生我们自己思想的过程,然后把这些思想记录下来,汇聚到共同经验中去。
高高:
我们在谈阅读,不得不说,阅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读书需要自主发动,需要一种习惯,这不是一个人完成学历教育就自动产生的,有些人其实很难读完一本书,现在科技发展提供了丰富了的阅读形式,电子阅读、有声阅读、听书产品等等,“似乎”都在成为传统阅读的补充或者替代。
天天:
不管我们以何种形式阅读,只要是在专业阅读的框架里,一些核心的问题都在我们大脑的后台运作着,例如,来访者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个困难又来自于哪里?心理治疗到底如何起效?又为什么起效?等等。
高高:
你提出的这些问题背后,其实可能包含更广义对人内心世界的思考,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可能还涉及到历史、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方方面面,这些关乎作为一个人的“大背景”。这里就可以把阅读从专业阅读拓展开去。我们不是钻到“内心”去研究内心,临床心理工作不是象牙塔。
天天:
如果说临床心理咨询工作本身是对一个人的内心好奇,那咨询师对外在世界的好奇是可以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来进行的,如果这是两个方向,那么的确是需要内和外兼修,相互补充的。
高高:
上周我们在谈专业学习的时候,谈到了“假性学习”,阅读的时候或许也有“假性阅读”,例如作为完成某种任务的阅读,也可能包括一些前面说的各种新科技形式下的阅读。读书的真假只有自己知道了,毕竟阅读是件私人的事儿。
天天:
没错,阅读也是一件自由的事儿。